流淌在红旗渠里的梦孟爱堂

河池日报 2018-08-10 09:48 大字

在走进红旗渠之前,我听说过的有名字的渠只有两条。一条是桂林的灵渠,那是因为我的老师何述强先生的散文《灵渠梦寻》。何老师的散文犹如一符魔咒,每一篇都让我深陷其中,久久回味。当读完那篇荡气回肠,充满历史韵味和现实疼痛的文章时,我对“渠”这种人造的河流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喜欢,像刚刚萌芽的初恋,单纯,快乐,令人无限向往。另一条是贵州遵义草王坝老党支书黄大发36年坚持修建的“大发渠”。那个倔强而坚毅的老头子用一辈子来坚持做一件事,修一条渠,让我无数次想象过他孤独而坚挺的背影,他悲悯的双眼,粗糙而有力的双手,他抡起的铁锤砸在悬崖峭壁上的叮叮当当声。这让我对“渠”又产生了更加深切的感情。一条在桂林,在我恩师的笔下暖暖流淌。一条在贵州,在我老家的高山上飞流直下。它们离我那么近,仿佛就在我的身边,像我的邻居一样亲,一样温暖。

而红旗渠,远在一千多公里的河南省林州市。在此之前,它对我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党性锻炼基地”等这些严肃而坚硬的标签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仿佛面对一个骄傲而冰冷的路人,我不知道如何才能走进他的内心。

走进一个人的内心,哪怕是走进一座城,一条河流,都是需要缘分,需要时间和勇气的。

在去红旗渠之前,我们在安阳市委党校宽敞而明亮的大会议室里观看了修红旗渠时的一些小视频,一段一段的,一节一节的,像历史的尖利的玻璃碎片,一片一片地切割着我的内心。那个叫做任羊成的老人,用一根绳索绑在腰际,维系着自己的生命,像一只悬挂半空的蜘蛛,在悬崖绝壁上凌空飞荡。那一刻,我的心在不停地战栗,仿佛悬崖上抓住绳子另一端的人就是我,仿佛我稍不留神,那根绳子就会撑断,仿佛我闭一下眼,那个飘荡在半空的人就会像一颗石头一样跌落谷底,瞬间粉身碎骨。勾撬除去的是一块块险石,除不去的是担忧,疼痛,和无与伦比的煎熬。我紧握双手,煎熬地看完这个视频,发现手心里全是汗,手指痉挛着,无法像往常一样张开。

我知道,我与红旗渠,终将会有一次心灵的对话。

走进红旗渠,就是这么偶然和必然,仿佛天注定。

作为培训班临时的副班长,在登上太行山、参观红旗渠时,我负责殿后,保证班里每一位同学安全到达。我像压寨夫人一样“押着”全班同学轰轰烈烈地向太行山、向红旗渠“进军”。我走在队伍的最后,走得很慢。慢慢看,慢慢感受,慢慢悟出流淌在它内心里的梦。人世间最美好的爱情也就是这样吧,慢慢爱,慢慢走过一辈子。

尽管在培训课的视频里看过红旗渠,感受过它的宏伟与磨难,但当真正站在红旗渠边上时,那份感动却是无法言喻的。坚硬的石头,陡峭的山峰,青幽幽的水,有多少汗水在上面淌过,有多少血泪流经它们,有多少年轻的生命在这里终止。“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这是传唱在林州的旧民谣。一曲旧民谣,勾勒出林州历史上干旱缺水的悲惨情景。受气候、地理、地形和地质条件影响,林州素有“十年九旱”之称。从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间,曾发生旱灾100多年次,绝收30年次。1942-1943年大旱,林州饿死1650人。解放初,全县550个行政村中,远道取水的村就有307个。旱虐造成的饥馑引发了对生命的摧残。千百年来,在缺水环境中苦苦挣扎的林州人民,祖祖辈辈想水、盼水,始终怀着一个水的梦想,在太行山这片干旱的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打旱井、引山泉、修水塘,与缺水的命运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据史载,元代修建了天平渠,明朝修建了谢公渠,清代更是修建了7条引水渠。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政府修建了抗日渠、爱民渠和荷花渠。到新中国成立前,林州人民共修建了大小长短不等的18条引水渠。解放后到1959年,先后修建了淇南渠、淇北渠、英雄渠、天桥渠等大型引水渠。但是,一遇连年大旱,水源枯竭,渠道无水可引,林州人民依然摆脱不了水的制约。

生长在多水的南方,我无法想象没有水的生活,就像无法想象没有血液的身体。我从小就在家乡没有名字的河流里长大,这条河丰韵而绵长,河水清清,杨柳依依,它从我不知道的地方穿越群山,一路浅吟低唱,一路山清水秀,一路诗情画意,绕着我们的村庄,袅娜而来,让我童年、少年的整个记忆都是湿漉漉、水灵灵的。现在,我依然在有河水的地方生活着,每天看着红水河在眼前暖暖流淌,内心富足而静谧,又怎会体会到林州人缺水的忧伤和绝望呢?

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一代又一代林州人不甘屈服地与干渴的太行山进行着持续的抗争。为了圆一个水的梦,林州人民勇往直前地追寻着、奋斗着,就是要在绝望的太行山上开拓出希望的长渠。于是便有了红旗渠那绵长的堤岸,坚硬的石基和缓缓流淌的河水。

这是一条安静的河流。也许它曾经在某个山头上咆哮过,在荒野里迷失过方向,也曾有过大浪淘沙,也曾凝霜聚寒,但是现在,它安静了下来,承载着林州人坚定的信念和梦想,像一只温驯的绵羊,安安静静地行走在太行山之巅。为了这个梦想,为了去修建这条生命之渠,有的人去了,却永远不再回来;有的人走着出去,躺着回来;有的人两只手去,一只手回来;有的去时年轻力壮,归来时两鬓苍苍。

我喜欢家乡的红水河,它是自由的,是上天的神来之笔,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无拘无束,有时狂野,有时温驯。它想在柔软的沙滩上遛一个弯,或是在坚硬的石头上拍一下浪,那都不是事。

我也喜欢红旗渠这条人造的河流,尽管它处处碰壁,时时受阻,但它流的是千万人的梦想,是一条有温度的河流。它注入了千万林州人的深情和期盼,他们雄壮的呐喊,热切的目光在河水里翻腾,让流水所到之处都洋溢着浓浓的情义。

自然和人为,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世间最美的风景,是人类永不停歇的追求和梦想。然而,有多少人让它们和谐了?又有多少人在乎它们是否和谐?一些人自私,冷漠,内心荒芜,只顾追名逐利,毫无情感,让生灵涂炭,让环境污浊,让明亮的天空充满阴霾,让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让呼吸变得困难,让步履更加维艰。那一场场滚滚而来的泥石流,一个个被埋葬的村庄,一条条瞬间消失的生命,难道仅仅是自然的灾难?

站在红旗渠的边上,我的内心是汹涌的。有一种精神叫红旗渠,它们坚韧,绵长,永不过时,永不磨灭。有一种幸福叫心动,因为爱,因为梦想,它们在每个人的心河里流淌着,勇往直前。

新闻推荐

暑期旅游高峰来临桂林志愿者身体力行宣传文明旅游传递“真善美”

本报讯(记者孙敏)暑期来临,桂林迎来了夏季旅游高峰。7月以来,桂林的青年志愿者们或利用假期、或在下班后走上桂林街头和各大...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