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控”收藏六百多本抗战时期出版物
老胡向记者展示部分藏书。
抗战时期,桂林作为中国西南后方的文化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出版社、书店和印刷厂,很多内涵丰富、文学艺术价值极高的杂志和书籍在此期间得以面世。时光变迁,这些七十多年前的出版物在书市早已难觅踪影。不过解东社区的居民老胡却乐于收藏这段时期的杂志和书籍,几年时间里搜集了六百多本。老胡说,这些藏书是桂林文化历史发展的一份回忆,他希望能永远保留,也愿意和大家分享。
深巷楼阁藏书满墙
老胡虽被友人称“老”,但今年只有四十多岁。虽然做工程生意起家,却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要是遇到同道中人,他可以滔滔不绝地聊一整天。他在东西巷有一个小院,里面摆满了各种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物品,韵味十足。
24日,记者一大早踏入小院,踩着逼仄的木梯登上二楼。二楼空间不大,但四周的墙上、厅内的桌上都是老胡收藏的杂志和书,细心的老胡还根据内容、出版社、出版时间给做了归类,并贴上纸条说明。为了防潮,挂在墙上的书被他装在了木盒里,盒子里面还放有海绵垫,看起来颇有仪式感。
老胡收藏的书种类非常多,有《桂林导游》、《桂林山水摄影》这些和桂林有关的书,还有《广西企业季刊》、《新音乐歌集》这种专业类杂志,更多的是鲁迅、冰心等文化名人的散文集等文学作品。这些书多使用繁体字,封面设计简洁,留白多,年代感十足。不少书的封面和内页还有明显的虫子叮咬的痕迹,翻书的力度稍重一点,就很有可能把书页撕裂。
“这些都是抗战时期在桂林出版的。”老胡指着墙上的书告诉记者,他收藏的杂志和书虽然种类比较多,但出版时间都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左右。他还说,他收藏的抗战时期的书籍杂志差不多有600多本,挂出来做展示的只是一部分,更多的藏书还在家里的书柜里,要找到更开阔的空间才能全部展示出来。
十年藏书六百多
老胡是个土生土长的桂林人,从小就喜欢看书,年轻的时候一有空就到六合圩、大圆盘或状元及第城墙上淘上几本。2002年左右,老胡在六合圩看到有人提了一小麻袋旧书准备出售,因为卖家表示整袋买比较便宜,犹豫了一会儿后,老胡直接付了钱把这一麻袋书提回了家。
“看这些书的时候我发现很多都是桂林本地的出版社出版的,譬如说桂林文化供应社、大众出版社等等,看起来特别有亲切感。”老胡说,有了这个发现后,他就专门研究了抗战时期的桂林出版历史,得知当时作为中国西南后方的文化中心,桂林有上百家大大小小的出版社,还有各种各样的书店,出版的杂志和书籍也分门别类,非常多。
老胡回忆说,他是从2008年前后开始痴迷收藏这些抗战时期的旧书的,主要渠道有三个,一是六合圩等旧书市场;二是一些收废品的人;三是网上“淘宝”。
“当时我认识了不少专门收废品的人,他们每次收到旧书旧报纸旧杂志就给我打电话,直接卖给我。”老胡说,因为渠道比较多,他的收藏越来越多,从2008年到2014年这6年期间,他每年都要收藏近百本抗战时期的旧书,非常痴迷。过了2014年后,旧书价格越来越高,老胡觉得自己应该冷静一段时间,就放慢了收藏的脚步,只有遇到价值极高的旧书,他才会下手。至今,已经有六百多本藏书了。
保存虽难但愿分享
因为收藏的书越来越多,又都是旧书,保存起来肯定有难度。前两年,老胡听人说樟木防虫,专门找人订做了一个樟木大书柜,但书放进书柜后有一段时间他没怎么注意看,偶然打开书柜一看,发现还是有不少书都被虫子咬出了洞。
“一摞书有十来本,它能从第一本直接咬到最后一本。”老胡心疼地说,当他翻开心爱的书看到上面有密密麻麻的虫眼,心里非常难过。为了更好地保存,他只好找一些防潮袋,直接把书放进袋中装好,要用的时候才会拿出来。
老胡说,虽然现在旧书的价格持续走高,但他收藏的每一本都是心头好,再加上他认为这些收藏是桂林作为抗战时期西南后方文化中心的一份回忆和凭证,他有义务好好保留,所以迄今为止还没有卖掉其中任何一本的想法。如果有人对那段历史或这些旧日的出版物感兴趣,老胡说他非常愿意和大家分享。当下,他正在准备把自己的藏书在自己位于东西巷的小院内做个展出,如果附近社区住户或其他市民去看,他也很乐意和大家聊一聊。
首席记者高磊盈实习生麻泽媛文/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文俊通讯员周世伟)近日,市直机关工委“党课大讲堂”携手市委宣传部“桂林百姓文化大讲坛”,在市直机关小礼堂...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