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想当年

桂林晚报 2018-07-24 13:37 大字

浑身湿透的罗汉儒满脸笑容,他对这次的烧制十分满意。

上釉也不轻松,操作人手臂上都是汗珠。

罗汉儒在窑里仔细放置准备烧制的作品。

柴窑的烧制需要人不停供柴至少三天三夜。

柴窑里的温度到了1200℃以后,每上升一度都是十分困难的。

柴窑,是一种传承千年却鲜为外人所了解的烧瓷方式。相比早已普及的气窑和电窑,这种传统古老的烧瓷方式,多少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从泥土到素坯,再到器物,一件柴窑瓷经历了怎样的琢磨和造化,这些外人想不到的无数细节和难点,都被藏在了背后,烧在了瓷里。

7月1日清晨,期待了多天的桂林旅游学院雁山窑柴窑正式开窑。打开窑门的那一刻,数千件成功烧制的瓷品闪现出自然色泽,让守候在柴窑前的众人雀跃不已。

桂林旅游学院老师罗汉儒看着拿出窑的一件件作品,高兴地说:“今天这一窑烧制十分成功,是今年烧制的三窑中最成功的一次。”他介绍,柴窑这种古老的烧瓷方式难度相当高,虽然一窑的成败取决于柴、火、窑之间的关系,但起关键作用的一定是人。所谓“看窑烧窑”,靠的是眼力,凭的是经验,装钵、满窑、烧窑,乃至进柴时一捧柴的重量、歇火时截窑门的时机都有说道。

一个月前,他们就为这窑瓷器作品的烧制忙碌着。制坯、上釉、装窑……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后方才能点火烧制,经过三天三夜不停歇地烧制,再经过四五天的冷却,方才成形。

柴窑的烧制,在桂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桂林的远古人类就在使用陶制品,在甑皮岩现存的遗址中可见一斑。桂林的各个地方也还留存有例如桂州窑、永福窑等多处遗址。

为了还原这些桂林文化的片段,罗汉儒和来自韩国的郑东薰教授亲手打造了雁山窑,经过多次的实验,于去年年底成功烧制出了第一窑柴窑。

烧窑用的柴火,虽然唐代始用的是杂木,但杂木的缺点很明显,烧制后窑内温度无法达到高温瓷的标准,所以只能烧软瓷。直到清代,景德镇的匠人们发现用松木,特别是富含松脂的马尾松,燃烧后温度可以达到1300℃以上,这才烧出了硬瓷。

而只有烧制中的窑内温度达1300℃以上,成品才出现绝美天然的釉色。这一次,由于烧制的柴火使用了松木,最高温度甚至达到了1350℃,基本达到了他们预期的要求。

罗老师说,柴窑的烧制,不仅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对探索研究、恢复传统制瓷工艺有着非凡意义,有助于在传承工艺的基础上,更好地与现代工艺的融合创新与发展,也为桂林传承了数千年的陶瓷文化增添靓丽的一抹。

记者游拥军文/摄

新闻推荐

利用网络查控系统让“老赖”财产无处可藏

  光明日报消息杭州象山与深圳福田,两地相距1400多公里。不久前,在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执行案件中,利用网络查控...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