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村旧戏台
戏台雕花
▲戏台
左侧门
“由义”门
□卢子文/摄
桂林城往东32公里之地有一个太平古村,隶属灵川潮田乡。在南面村头隐藏着一个历经百年沧桑的旧戏台。
太平村古名砖头,约于宋代建村,村里现存的古民居有将近百间,为清代民国年间所建的岭南硬山式和歇山式建筑。其中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秦氏宗祠,是现存最为完好且建造最精美的一座古宅。民国元年(1912年),太平村秦氏族人又在宗祠的享堂前面修建了一个戏台。
秦氏家族为了敬宗收族建造祠堂,先建享堂后在享堂前面建戏台,以敬神明的方式款待自己的祖先,同时款待宗族后人,同喜同乐。此外,太平村旧戏台兴桂剧表演,其剧目有《双双拜寿》《火烧木角寨》等,多以忠孝信义为主,通过祭祀观戏,教化宗族子弟孝顺、忠义。秦氏戏台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一村文化展台。百年来,台上锣鼓喧天,丝竹盈耳,不知演绎了多少波澜壮阔、哀婉缠绵的故事,诉说着忠孝节义、世间百态。
太平村戏台是典型的汉族木结构戏台,呈“凹”字形,正中二层是戏台,两旁是三层楼看台,这是其他的古祠堂里没有见到过的布局。戏台后加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作为扮演房,通过勾连的方式集合成一个整体,谓之“集中式”。戏台天棚中央是一个八边形层层错落的华丽藻井,正中彩绘八卦太极图。这样设计的藻井仿佛是一个共鸣箱,能使演员发出的声音向上聚集,变得洪亮且圆润,再将声音反射向各个方向,产生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台上几乎所有的木构件上都雕刻有精美浮雕:琼花瑶草、祥禽瑞兽,游梁、随枋、三架梁、抢头梁、穿插枋上及牌楼各层之间,则雕刻了花木鸟兽、戏文场景,栩栩如生。精美的雕花戏台,无疑是整座祠堂的经典。可惜很多精美的木雕毁于破“四旧”的年代。
秦氏宗祠的前门,在古戏台背面,底下有一光滑的青石门槛,门额上写有“秦氏宗祠”四个铜牌黑体字。门楣上面有两个刻有八卦符号的木雕“户对”,两根圆形短柱,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它位于门户之上。“户对”用短圆柱形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生殖崇拜中重男丁的观念,意在祈求人气旺盛、香火永续。大门左边挂了一块“太平村治安报警点”的牌子,牌子下面的墙内嵌了一面捐资石碑,左侧墙根摆放着“众建戏台碑记”石碑,上有“民国元年”字样,记载着修建古戏台的捐资善款情况。大门右边挂有“太平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站”“太平村人民调解工作站”两块牌子,牌子下面的墙内也嵌了一面捐资石碑。左侧墙面嵌一块石碑,上有“为善必昌”字样。大门两侧各开了一扇小门,左侧门额上写有“由义”字样,右侧门额上写有“居仁”字样。
古戏台的外墙一律青砖砌就,石灰抹墙,顶端是徽派建筑特征的马头墙,飞檐翘角,巍峨挺立。墙头挑三线排檐砖,覆盖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座头,享堂的两面墙是“朝笏式”座头,显示出族人对“读书做官”这一理想的追求。五级马头墙象征着“马到成功”之意,同时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墙的外壁斑驳古朴。
古村历尽沧桑,族人代代相传,剧目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台上台下的面孔在不断变化。年年岁岁,人生即戏,不变的是历经百年仍巍然屹立的老戏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文新军通讯员徐丹)记者从市司法局获悉,从7月18日起,桂林市法律援助中心由凤北路7号迁至解放西路3号办公。据悉,...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