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际 突出重点 走出桂林特色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市政协关于“实施桂林市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协商会委员发言摘要

桂林日报 2018-07-20 15:11 大字

黄志琼

李学麒

李小滨

卢全喜

谢永功

农军(本人提供照片)

李其斌

叶雪刚

加强科技支撑着力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市政协常委、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黄志琼

如何巩固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快速提升桂林市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全市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正是应时之举。为此建议:

一是优化布局,促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向优势区集聚。拓展农业生产功能,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并重转型升级。

二是整合资源,加大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以吸纳社会资金不断聚集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

三是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示范区提质升级。宣传、指导广大农户自觉应用农业标准,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检验检测和农产品生产源头追溯体系。

四是加强农科教结合,发挥科技对示范区的支撑作用。提高科技人员创新和服务农业产业的效率,加快农业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五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建立健全培训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提升桂林市农民的科技素质。

六是拓展农业功能,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示范区+”。加强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拓展农业单一的生产功能,增加经济效益。

打造桂林市特色农业品牌□自治区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和记低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学麒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是桂林市农业发展的新机遇,特色农业品牌的建设是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的。经深入调研后,我建议:

一是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农产品要在特色优势上做文章。着力提升桂林市食品和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门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二是调好生产方式,要书写好“绿”字,这也是满足当前广大群众美好生活追求的关键所在,应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围绕“调优产品结构、调绿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三大任务,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是调顺产业体系。颠覆性的创新是重点,要促进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重点是提升品质,增加高端市场粘度。四是强调科技支撑,在农产品生产中形成一套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确保农产品原生态无污染、高品质、多营养。

建设农村物流体系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市政协委员、万禾市场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滨

建立现代化、集约化的物流体系,对解决农村物流配送“最后十公里”和“最初十公里”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整合农村可利用资源,例如农家店、村委会、农产品购销代办站等场所,建立村级物流服务点,作为农村物流体系中的基层网点,成为外来产品输入的最末端和农产品输出的最前端。

二是采取闭环运输模式,建设农村生产资料专业化、集约化管理的物流供应链。搭建专业的农资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农资物流中转站。

三是建立“以一拖多,以大拖小”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以大型现代化农产品集聚区联动县级产地型农产品分拣集散物流中心,构建农产品流通供应链体系。选择合适地理位置建立县级产地型农产品分拣集散物流中心,建立大型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集聚区。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造桂林乡村生态宜居好环境□九三学社桂林市委会主委卢全喜

为有效抑制桂林石漠化恶化,修复岩溶区生态环境,将石漠化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全面落实《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景区石山保护的要求,提出以下建议:

在全面摸清本地石漠化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面临的突出矛盾的基础上,结合美丽乡村规划应遵循乡村自身发展的规律,高起点、高质量编制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和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技术路线、资金投入和各方责任等,落实治理目标责任制;结合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积极申报项目,争取获得国家在石漠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面的资金扶持,切实推进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排查全市采石行业,建立桂林市石漠化治理专家团队,打造岩溶景观综合体,创新产业结构,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创新乡村经济发展模式推进桂林市乡村治理现代化□致公党桂林市委会主委谢永功

一是用足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政策,进一步发扬桂林生态环境旅游品牌。挖掘特色做好整体规划片区策划,用足国家田园综合体示范基地、绿色康养小镇等政策,构建高质量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体系。

二是围绕建成国际旅游胜地目标,重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依托动车和云轨科技力量,充分展示桂林优美自然风光和淳朴的风俗民情。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开发智慧旅游智慧民生工程。依托土地流转政策,大力发展集约经济策划大片区旅游项目。

三是突出特色生态经济,做大做强本市拳头产品。出台完善政策扶持高端精品水果产业,推广有机生物防治技术,发展绿色无公害支柱产业。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农工党桂林市委会主委农军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既是桂林市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建议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建好村民自治组织,制订易记、易懂、易行的村规民约。积极引导改水、改厕、改厨、改圈,使新农村建设成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过程。持续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增强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法治意识。积极开展法治文化进院落、法治宣传进家庭、法治知识进学校、法律服务进村组活动。坚决依法打击和惩处黄赌毒、盗骗偷以及黑恶势力等违法犯罪活动,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推进德治乡村建设,大力培育文明乡风。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充分发挥新乡贤的示范作用,加强农村道德模范的评选和宣传,弘扬乡村社会的优秀传统文化。

加快桂林市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民进桂林市委会副主委李其斌

建设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短板”的攻坚之战,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是完善投入机制,增强发展动力。建立和完善由政府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设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项基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是创新举措,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基层公共文化单位的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试点将部分农家书屋与乡镇学校图书馆并入乡镇综合文化站。

三是创新模式,提高服务效能。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把“要文化”与“送文化”相结合,与科技、金融、旅游等横纵联合,创新文化业态。

四是创建平台,加强理论探索。设立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桂林模式。

五是强化队伍建设,完善基本保障。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主体作用。

培育文明乡风弘扬优秀乡土文化□市政协常委、市总工会副主席叶雪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应有之义。随着时代发展,乡村价值要重新审视。文明乡风的培养,需要久久为功,锲而不舍。

建议在村级建设“新时代讲习所”,广泛开展理论宣讲。培养一支师资队伍,让党的理论、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群众中入耳入脑入心并成为自觉。要挖掘、整理各具特色的乡土民俗文化。确定一批乡土民俗文化项目,作出挖掘、保护、传承、创新和开发利用的具体规划并尽快付诸实施。要充分发挥新乡贤在培养文明乡风中的积极作用。县、乡党政给予扶持、指导,并拨出一定经费作保障。出台完善“乡风文明八项约定”,强力推进移风易俗。立足实际,制定村规民约,以顽强的韧劲狠抓监督、奖惩,确保落地生根产生实效。

(本文文字由本报记者周绍瑜整理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何平江摄)

新闻推荐

为讲兄弟义气殴打警察两年轻男子被判刑

本报讯(记者阳颜通讯员雷娜吴云娟)朋友之间讲义气是好事,不过这义气要是用错了地方,给他人和自己都会带来大麻烦。20来岁...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