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科技之光”闪耀桂林山水间

桂林日报 2018-07-17 12:21 大字

桂林高新区内的桂林君泰福电气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变压器成品进行严格的检验。记者唐艳兰摄

桂林智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桂林近年迅速崛起的创新型科技企业,生产的稳定器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图为该公司研发人员与员工交流产品情况。记者张苑摄

(上接第一版)2002年硕士毕业后,孙希延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科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卫星导航定位,而这个学科在当时的国内,还只是刚刚起步。因为是空白,所以在技术领域取得的每一点进展,都让孙希延为之振奋,让她下定决心要走这条路。从独自一人的摸索前进,到后来入选为桂林第二批“漓江学者”得到科研经费专心研究,孙希延最终得以在卫星导航领域屡屡获得成就,摘得“广西青年科技奖”。

科研之花的盛开,离不开沃野的滋养。

在高新区创意产业园,桂林智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廖易仑也对这一点深感认同。

2014年,当时国内还没有人做手持稳定器。在手机产业飞速发展以及运动相机蓬勃兴起的背景下,廖易仑看到了摄影器材轻便化这条路,必定会引起辅助器材的飞速发展。说干就干,廖易仑找到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智神早期不到十人的初创团队,一股脑地扑进了手持稳定器的研发中。

“那个时候大家挤在一间30平米的房子里,共同克服创业路上一个又一个难题,每一天都非常充实。”廖易仑回忆说,即便是公司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产品技术的革新仍在继续。人才带动了企业产品的自主研发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在智神这个走进市场的企业来说,感受得尤为明显。

一直以来,桂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相继制定出台了《桂林创新计划》、《桂林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为桂林市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2013年1月,桂林首次向海内外公开选聘了5名“漓江学者”及其创新团队,着力推进高水平创新领军人才和科研骨干人才的引进培养,打造“漓江学者”人才品牌。

首批5名“漓江学者”之一、桂林理工大学教授熊彬感叹说,桂林作为一个地级市,能够如此重视基础性研究,十分少见。这也让他对桂林有了别样的情怀,从湖南长沙举家迁居桂林,安心做科研。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强市之基。对科技人才的重视,让桂林成为了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他们倾心于桂林,安心做科研,热血澎湃地实现梦想。截至目前,桂林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创新创业人才4名,“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各1名,自治区“八桂学者”31名、特聘专家27名、优秀专家59名,高层次领军人才量位居广西前列。今天的桂林,已经成长为广西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人力资源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

像“企鹅沉潜”般厚积薄发桂林多项技术实现国内突破、国际领先

“每个零件要认真检查,不能有一点马虎。”7月13日,桂林航天电子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凃龙辉反复叮嘱徒弟进行电磁继电器装配工作要注意的要点。

作为一位干了一辈子航天事业即将退休的老航天人,我国电磁继电器装配领域的领军人物、桂林航天电子有限公司技能大师凃龙辉和同事们一起,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了“桂林力量”。他们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航天事业从蛰伏到辉煌的过程。

“中国航天近些年来取得的成就,就像是‘企鹅的沉潜\’。”凃龙辉说,企鹅在将要上岸时,会猛地低头扎入海中,全力沉潜,在潜到适当深度后,企鹅会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窜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优美的U形线。“这种沉潜是为了蓄势,积聚破水而出的力量。”凃龙辉说,在桂林工作多年,他也深刻感受着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厚积薄发。

作为广西两个科教资源聚集区之一,桂林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几乎涵盖了桂林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地方和高校院所共同加强政产学研用合作,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协同创新的局面。

其中,广西师范大学梁宏教授课题组以“基于DNA、蛋白质靶标新型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发现”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这项医学研究对未来攻克肿瘤疾病具有重大意义。该项目研究成果拓展和引领了国际药物无机化学和蛋白质生物无机化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创新,达到了当今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完成的“岩溶动力学与全球变化研究”项目,获2017年度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研究项目创立了岩溶动力学理论体系,阐明了全球岩溶动力系统类型和中国岩溶发育的有利条件,开拓了全球气候变化和岩溶生态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

桂林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参与的“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该技术很好地解决了高电压绝缘技术、强电流电磁技术、重污染环境影响、高海拔环境影响等4大世界级难题,目前已运用于我国西电东送、治理雾霾等14条国家重点输电工程,以及巴西1条国外工程;

2017年,桂林8家企业晋级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决赛,汉西鸣科技、飞宇科技等一批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大赛中脱颖而出,桂林连续两年包揽广西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拿到广西赛区的最高荣誉,这是对桂林企业(团队)科技创新能力的最好肯定。

……

由科研人员和科研平台组成的强大技术开发体系,支撑起了桂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让桂林高新技术产业迎来了质的飞跃。2017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认定81家,高企保有量达158家,居广西前三,桂林市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及保有量增长数创历史新高。智神、飞宇、聚联、啄木鸟、海威、优利特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在桂林崛起。

将科技应用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桂林正在为世界贡献“桂林经验”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桂林始终坚守着保护漓江的底线。光阴荏苒,桂林的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但“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绿色政绩观”却从未改变,保护漓江的“接力棒”也一届届往下传。

今年4月17日,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一直坚守底线的桂林,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当天,桂林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创新示范区)扬帆起航。桂林市将围绕“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主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汇聚创新资源,探索景观、环境、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发展范例。

作为桂林申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规划》和《建设方案》编制桂林专家组组长,王清荣从2017年初启动申报创新示范区,到2018年2月13日获国务院批复、4月17日正式起航,全程参与和见证了桂林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不断进步。

桂林深知,建设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离不开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集聚。在多方的积极努力下,4月27日,桂林市海内外高端人才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正式启动运营。王立军、刘震、王晓鹏、蔡茂林、黄晓、邹学明、李青山、张涛、陈安均等旅游文创、电子信息、农业、医疗健康领域的9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及高层次人才与桂林市“海创基地”现场签约。同期举办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桂林行活动中,来自旅游、电子信息、医疗设备等领域的19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和高层次人才,共同走进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铁经济产业园,与桂林市企事业单位一一接洽,商谈合作发展。

将科技创新融入到可持续发展中,体现了桂林创新发展的智慧和责任担当。

据了解,桂林将聚焦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围绕自然景观资源保育、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文化康养以及创新能力提升等五大重点进行攻坚。桂林还将在自身科研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内知名企业、高校院所在国际合作与创新平台、景观保育与利用、生态产业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同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桂林将通过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走出一条质量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说,建设创新示范区,是桂林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是桂林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桂林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梦想从未止步,豪情胜过骄阳。桂林,正在通过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以科技助推桂林重振工业雄风,以更加强大的创新实力助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打造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推动经济社会迈上高质、快速的发展轨道,让科技之花在山水之间绚烂绽放。

新闻推荐

以“棋语”代说教在体验中受教育秀峰区:寓教于乐助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本报讯(记者韦莎妮娜通讯员张燕)“尊敬师长,往前三步。大声喧哗,后退两步……”近日,乐群小学课间时分,三年级2班的俞泓羽和...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