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菇价格低销售难 折射出本地食用菌产销难题桂林食用菌应该怎么“种”

桂林晚报 2018-06-20 12:23 大字

菇农说,最近一段时间出菇量大,每隔两三个小时就得收一次菇。

农产品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李女士来到草坪下村,和菇农沟通茶树菇深加工的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来,雁山区草坪回族乡草坪村委下村的多个茶树菇种植户非常焦虑:今年茶树菇产量不错,每天最高出菇量达到5000斤,但价格却持续走低,每天都有几千斤鲜菇滞留在冷库。

茶树菇滞销,农户们忧心忡忡。而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包括茶树菇在内的食用菌栽植面积大幅减少,产值也不断萎缩,集中优势资源走品牌化和深加工之路,成为桂林食用菌在经历前几年爆发式增长后的转型方向。

1心急日产茶树菇五千斤滞销达一半

连日来,雁山区草坪回族乡草坪村委55岁的农民唐友志愁容满面。从去年8月份开始,唐友志把自己630平方米的养殖场改造成了茶树菇种植大棚,利用原来场地,引山泉水种植出了口感不错的大棚茶树菇。今年3月份开始,茶树菇开始出菇,但随着出菇量越来越大,菇价却不断走低。看着冷库里堆积的茶树菇越来越多,唐友志的心里也越来越急。

15日,记者来到草坪村委下村,该村共有包括唐友志在内的4户村民种植茶树菇,总种植面积3000多平方米,算是市内种植茶树菇最多的地方之一了。记者先后进入各个菇农的大棚看到,几百平方米的棚区内,放满了架子,每个架子分三层,上面是正在不断出菇的菌包。唐友志一边摘一边说,他们本来在村内养鸡养猪,但因为养殖存在一定污染,所以关了养殖场,转投到茶树菇种植中。

“4月份的时候批发价是每斤3.2元,现在的价格已经跌到了每斤2.3元。”种植户唐桂初说,如果鲜菇卖不出去,就得烘干做成干菇,但十来斤鲜菇才能做成一斤干菇,而干菇的价格是二十多元钱一斤,算下来还是赔的。唐桂初说,去年每家都投资近十万元把原来的养殖棚舍改成了茶树菇大棚,希望能卖个好价钱,超过养鸡养猪的收益,但看目前的行情,不赔钱就算好的。

记者了解到,由于近段时间气候适宜,整个下村的种植户每天最高出菇量达到了5000斤,而销货量最高的时候也不到3000斤,一半鲜菇积压在冷库里,难觅销路。

2市场价格一路下滑农业公司扩路救急

连日来,记者来到包括西门菜市、乐群菜市和五里店果蔬批发市场在内的市内多个销售茶树菇的市场发现,鲜菇的零售价从4元到6元不等,但摊位前看的人多,买的人少。

“去年每斤最高卖到了9块钱,今年最高只卖过5块钱。”在乐群市场卖食用菌的朱老板说,虽然现在茶树菇价格只是去年最高价的一半,但销量也并不好。

记者从不少售卖食用菌的摊贩处了解到,除了雁山草坪外,秀峰区甲山街道办新立村委演波村也有村民种植茶树菇。负责演波村茶树菇种植和销售的文女士告诉记者,现在演波村每天的产量在2000斤左右,村民们除了种植茶树菇外,还会培育茶树菇菌包外销,但4月份以来,无论是菌包还是鲜菇,销量都比以前降了不少。

近年来一直关注本地农副产品开发和销售的桂林森德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李女士告诉记者,桂林本地的茶树菇口感好,营养价值也很高,但受到食用菌整体市场环境的影响,近半年来销售情况确实不太好。

“去年的批发价最高可以达到9块钱一斤,大家看到势头不错,栽培的人多了起来,结果今年的价格一直起不来。”李女士表示,他们今年开始收购和销售市内菇农的茶树菇,除了本地菜市消耗外,更多会销往广东、湖南、贵州等地。由于鲜菇很难保存,冷库里多放一天,口感就差一点儿,价格就会降下来。如果摘出来的鲜菇不尽快销出去,价格只会被拉得越来越低。

李女士说,目前他们公司已经在积极和草坪当地政府以及菇农对接,引导大家通过深加工等方式来提升鲜菇的附加值,另一方面还和各地的商家联络,帮菇农解决燃眉之急。

3专家食用菌种植应更加规模化产业化

口感好、营养价值高,但销路却不好,桂林本地的茶树菇为何这么难卖呢?

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王健告诉记者,桂林本地的环境和气候非常适合中温食用菌的生长,茶树菇、平菇、香菇、鸡腿菇、金针菇、双孢蘑菇、猴头菇等都在桂林得到了广泛种植。

不过,市场也存在波动。“拿茶树菇来说,2011年至2015年,市内的茶树菇菌包每年生产量是2000万袋(每袋菌包可产出茶树菇0.7斤),最高的记录是2600万袋,近几年一下子掉到了1200万袋左右。”王健说。

王健分析称,菌包的生产量可以很直观地反映茶树菇产量和销量的变化,而造成产销量骤降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生产原料棉籽壳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多年在同一场地进行生产而产生的病虫害,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造成桂林本地食用菌种植规模缩小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也降低了。

记者从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了解到,在各级政府的有力引导下,全市范围内包括茶树菇在内的食用菌种植面积在几年前增长迅速,2014年超过4500万平方米,总产值近30亿元。到了去年,总栽培面积降到了2000万平方米,总产值在15亿元左右。几年时间里,面积和产值都萎缩了一半。

推广站负责食用菌种植推广的技术员刘兴淋表示,栽培面积减少的原因很多。一方面,砂糖橘等果树经济效益的提高,吸引很多原本栽培食用菌的农户改栽了果树;另一方面,在政府扶持下,不少菌业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整合资源,大公司和合作社介入后,食用菌种植的散户减少,种植面积相应就减少了。

刘兴淋分析称,近两年市内食用菌产值下降的原因,还在于食用菌健康价值被认可后,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广发展,而与山东、福建等食用菌种植大省相比,桂林本地虽有环境气候优势,但前期资金投入不高、技术条件不够成熟,无法在全国市场上有太好的表现。

刘兴淋说,前几天他刚参加了自治区农业厅组织召开的广西食用菌项目投资洽谈会,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广区内的食用菌种植。他认为,包括茶树菇在内的食用菌产业应该告别小作坊式的“散养”模式,朝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走出一条品牌化道路,来为自己的产品打开销路。

首席记者高磊盈实习生罗新丹文/摄

新闻推荐

七星中心迎端午 学员包粽情意浓

6月15日下午,七星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一楼大厅人头攒动、热火朝天,一场以“品味端午粽香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包粽子亲子...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