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担子米粉

桂林晚报 2018-06-19 00:00 大字

■王布衣

矮担子米粉又叫担子米粉,是桂林卤菜米粉的祖师,起源于清末民初,盛于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衰于20世纪50年代末。

担子米粉,担子用竹篾编成,齐腰高,状如花篮,热的一头有炭火炉、卤水锅、小橱柜,冷的一头有米粉、油瓶、时鲜,挂着砧板菜刀。米粉之间垫着大枫叶,吸水、透气,散清香。著名的艺术家丰子恺先生曾写文赞扬过这类担子,说它有艺术性,更有实用性,是微型厨房,飞机上设计厨房就可以参考这种担子。

民国年间,卖桂林担子米粉很出名的贩子有好几十个,如水东门的麻子福保,王城东巷的老汤,南门口的七九,文昌门的老阳,西门坝的“螺蛳旋”,顾客都认准他们的担子米粉吃。

民国年间的桂林人大多一日吃两餐,中午两三点钟的时候要过午,不算正餐,米粉就是过午的首选,有钱人家还喜欢吃夜宵。所以,担子米粉中午和晚上出来叫卖的比较多。

抗日战争时期,许多科研机构、文化团体、新闻单位等都迁到桂林,使桂林成为与陪都重庆、陕西延安三足鼎立的抗战文化城。奸商利用战乱时期,抬高物价,发国难财。桂林一担柴火要七元小洋,比湖南的谷米还贵。一些书商也不甘示弱,书价加五又加三,上涨一倍多,而稿酬却一拖再拖,甚至遥遥无期。画家廖冰兄和黄静波等人穷得甚至劈了画板来代替柴火。

物价一天天涨,风云一天天紧,裤带一天天长。田汉先生做打油诗一首,在桂林文化界广为流传:爷有文章不济贫,桂林珠米贵如薪,杀人无力求人懒,千古伤心文化人!

桂林丽泽门、福隆园、马坪街、太平路一带,文化人最为集中。他们住在竹篱批灰的抗战临时房里,夏天如蒸笼,冬天如冰窖。幸有实惠的担子米粉,于是这米粉就成了他们夏天的凉风和冬天的暖气。

担子米粉最辉煌的日子,是1944年2月至5月的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盛举———西南剧展期间。桂林的剧院天天演戏,足足演了三个月。初春时节,寒气袭人,民众爱国热情高涨,剧场座无虚席,国民戏院、省立艺术馆、乐群社、南强戏院门口,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小贩挑着担子穿梭于各大剧场,为观众和演职员提供夜宵。许多担子米粉小贩,同时也是戏迷票友,对自己喜爱的名角小金凤、小飞燕、如玉珠、天辣椒等,更是诚心追捧,免费请他们吃米粉,名角也常常投桃报李,赠送他们戏票。白先勇在桂林题材的小说《玉卿嫂》中,写了一个保姆爱上了小白脸,而这个小白脸却又恋上了桂剧名旦金燕飞,这“金燕飞”是桂剧名旦小金凤、金小梅、小飞燕三人的艺名组合成的。

新闻推荐

女孩学习压力大 “拉黑”父母突失联

17日12:34,肖女士拨打晚报热线:前两天我看到朋友圈里好多人在转发,说一个小女孩把父母微信拉黑后离家出走了,我也转发了,不知...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