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救助管理站:联合社会力量 延伸救助职能

桂林晚报 2018-06-15 11:16 大字

春节期间,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和受助人员一起过节。(资料图片)

儿童节期间,市救助站为孩子们送去礼物和祝福。(资料图片)

市救助管理站是市民政局下属单位,作为民政系统的一员,市救助站主要是和遇困群众打交道,他们承担着对主动求助人员的救助管理、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对困境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对特殊受助人员的跨省接送救助、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上街劝导救助、对有需求的受助人员提供专业社工介入服务等八项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和新的救助管理制度实施,救助管理工作的发展也迎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近几年来,市救助站以“开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总目标为指导,高标准、严要求,多措并举,用实际行动谱写救助管理工作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三建”齐动打基础

救助工作,讲究“人力物力”。在市救助站的职工构成中,目前47名在职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35人,占职工总数74%,职工队伍形成较稳定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结构,为开展救助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除了人才建设,市救助站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建筑面积3480平方米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综合大楼顺利投入使用。该中心能同时接纳120名流浪未成年人,内设教室、活动室、心理咨询室、技能培训室、阅览室、宣泄室、康复室等活动空间,为目前全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综合大楼。近几年来,站里每年都投入数十万元,对站容站貌进行美化、绿化,专职保洁员每天对受助房、活动室、院落和卫生间等进行清洁和消毒,为受助人员营造了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此外,市救助站特别加强工作制度建设。全力抓好规范化管理工作,把实现“三个到位”(制度到位、人员到位、程序到位)作为重要手段。将受助人员从入站至离站一系列过程,制定了规范的救助服务流程,真正做到了用制度管人管事。

人才、基础设施、工作制度的“三建”工作顺利开展,为站内规范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体干部职工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做好站内日常救助、街面主动救助、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等各项工作,为受助对象提供优质服务、真情救助,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和工作格局基本建立,是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几年来,市救助站在建立社工队伍、引入社团力量、发挥社工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早在2011年,市救助站就抽调具有社工师资格及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医学专业人员组建成“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小组”,积极调动大专院校师生和大批社会志愿者资源,形成了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的专业队伍。

在创建社工队伍的同时,市救助站还创新社工工作理念,从心理救助和源头预防两方面抓工作。从2007年开始,市救助站就运用“助人自助”的社工理念开展心理救助工作。2011年,党员干部成立了心理救助志愿者队伍,实现了心理救助工作每周7天全覆盖。2012年,市救助站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引入专业社工团体参与心理救助工作,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方法为受助人员提供心理支持、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救助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流浪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受助群体,市救助站以社工工作理念为指导,边钻研边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矫治、家庭评估、家庭回访、就业指引工作体系,圆满完成了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开展的“接送流浪孩子回家”、“送流浪孩子回校园”专项行动。

市救助站还积极引入社团力量,延伸救助职能。2012年,市救助站大胆引入“桂林市心之乐未成年人援助中心”和“桂林市博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两个社团组织参与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这在引导社会力量方面走在了广西区内的前列。此外,市救助站积极深入学校社区,开展早期干预。2012年5月以来,市救助站与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心理学专业团队,在全市14个社区和7所中小学,开展了“阳光之旅———关爱心灵、健康成长”项目活动,有针对性地应用积极心理学来关注并帮助特殊儿童。通过一系列的工作,至今这7所学校没有发生学生辍学、离家流浪现象。

发挥社工才能,引入社团力量,积极走进社区,工作范围跨跃式地延伸和拓展,受众呈几何倍数增加。这种引入社会力量的模式也得到了民政部的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三社”互动出成效

三大工作有成绩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一直是市救助站的重要工作之一。

数据统计,目前桂林市共有农村留守儿童1.45万人,困境未成年人7263人,孤儿852人,这些孩子都需要社会的关心。2013年,桂林成为全国首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20个试点城市之一后,市救助站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对留守儿童和困境未成年人的帮助力度很大。经过市救助站协调,在县(区)设立未成年人服务站6个,设立未成年人保护中心4个,设立村委(社区)未成年人社工服务点9个,确定市、县(区)、乡(街道)、村委(社区)各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联络员共1605人。市救助站引入的5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帮扶困境未成年人,开展各类走访1179次,摸底排查385人,外展留守儿童服务40人;组织各种形式帮扶224次,宣传活动33次;为困难孩子家长提供工作岗位6个,直接受益未成年人447人,间接受益家庭773户;与110家单位建立了公益合作伙伴关系,号召88家社会爱心企业和公益机构参与帮扶活动,引入社会爱心企业和公益机构给予经济帮扶和物资帮扶折合人民币43.52万元。

在救助人群中,有一些正常成年人长期辗转各个救助站,甚至以“跑站”为生,这是正常成年人存在消极心态或行为偏差的表现。如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他们不仅会占用大量的救助资源,还很容易突破道德与法律的底线危害社会。心理救助工作的开展,使这类群体在得到最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又能获得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关心,感受到社会和政府对他们的尊重,有效挽救了边缘人员,疏导了跑站人员,促进了日常管理。

近几年,市救助站率先创新工作思路,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积极引导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到流浪乞讨人员主动救助、临时安置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中来。在积极合作的基础上,市救助站还大力培育社工组织,整合资源,在多个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2015年11月,市救助站成功引入桂林市社工机构孵化基地项目,十余家社工机构陆续进驻。基地的建成,会更全面地为救助对象提供专业服务。随着孵化基地的建立,市救助站将协助市民政局,进一步创新与各社会团体的合作理念、拓展合作方式,形成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势,更好地为建设美丽桂林发挥作用。

记者苏文娟通讯员汪平

新闻推荐

桂林一公司女员工店门外遭冷水浇头

冷水淋头罚吃苦瓜长跑处罚核心提示近日,桂林的一段女员工接受公司惩罚的视频在网上引起了关注,视频中,女员工站在一家房产公...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