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关于照相馆的印象

桂林晚报 2018-05-31 00:00 大字

1957年,符俊璧(右二)与弟弟妹妹和表弟在桂林新光照相馆合影。(符俊璧供图)

1965年,孙洁(前排左一)与弟弟、妹妹、母亲、父亲及保姆的合影。(孙洁供图)

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拥有一些生活照甚至一组精美的艺术照都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而且现在的照相馆不叫照相馆,叫影楼,但很多家长仍然愿意花更多的钱,带着孩子去影楼,给他们穿上华丽的服装,妆容美丽,摆出可爱的造型,一次给他们留下关于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可是在物质还显得匮乏的那些年代,很少人能拥有私人相机,整个桂林城里,也仅有不多的几家照相馆,所以,那时候的孩子们很难得才能走进一次照相馆,而且拍出来的也大多是黑白的大合影全家福之类。直到上世纪80年代,照片才慢慢从黑白变成彩色,去照相馆拍照也才变得越来越容易。

所以,不同年代的人们,对于照相馆有着不一样的儿时印象。

■图说

从“大合影”到“个人写真”

图1拍摄于1957年,右数第二个小女孩就是符俊璧,对于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她的记忆十分深刻。

“拍照时我11岁,站在我身边的女孩是我妹妹,站着的两个男孩分别是我的大弟弟和表弟,骑在三轮车上的则是我的二弟,还有两个弟弟当时因为太小了就没有去拍照。”符俊璧说,拍照当天是外婆去南京的日子,母亲带着他们几个兄弟姐妹去火车站给外婆送行。

“当时舅舅在南京要把外婆接过去住,想到那一次分开后可能会很长时间都见不了面,母亲就带着我们一起去拍照留念。”她表示,后来几兄妹也都去南京看望过外婆,但再也没能像照片中那样凑齐过那么多人。

图2拍摄于1965年,左边的小女孩叫孙洁,当时4岁,右边的小男孩是她的弟弟,中间的小女孩是她的妹妹,后面的三个成年人分别是保姆、母亲和父亲。

孙洁告诉记者,照片是在南宁“新联艺”照相馆拍的。“当时父母工作很忙,家里老一辈也都不在身边,需要请保姆来带我们几个小孩,因为每天待在一起的时间很长,我们都把保姆当做家人一样看待,拍全家福也自然少不了她。”

在她的印象中,保姆从她出生起就一直在他们家工作,弟弟妹妹也都是保姆在带,小时候自己更愿意和保姆一起睡。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孙洁的父亲下放到桂林的五七干校,她就再也没见过这位保姆。

图3拍摄于1970年,是当年春节在全州照相馆拍的,最右边的小男孩唐再忠当时5岁,旁边的小男孩是他的表弟,左边的女孩是他的表姐,最后面的女孩是他的姐姐。

“我老家是全州的,虽然父母都在桂林工作,但奶奶姑妈都在全州,每年我们都会回去过年。”他告诉记者,照片中的表弟表姐是自己姨妈的儿女,小时候经常一起玩。

记者发现,相比起同时期其他的老照片,这张照片上的4个小孩不是规规矩矩地站着,而是稍微摆出了一些姿势,表情也笑得十分开心。“听表姐说这个姿势是我们自己摆的,也许因为当时照相馆里有玩具,所以拍照时也不那么拘谨了。”

最后一张照片拍摄于1986年,相比前几张的黑白合照,这张照片变成了单人的彩色照,坐在小汽车里的人叫石虹,这张照片是她两岁生日的时候在桂林很有名的榕湖照相馆拍的。

她告诉记者,当时已经实行计划生育,父母对子女的爱也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所以很多“80后”“90后”,都有了在照相馆拍单人照的待遇。

新闻推荐

我们共同的“周末爱心妈妈”

5月22日,我们的校园异常热闹。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桂林市“周末爱心妈妈”来慰问我们了!活动开始是领导致辞,随后,王力磊同学...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