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网络游戏“网”住的童年

桂林日报 2018-05-02 10:05 大字

日前,桂林市某商家举行了一次《王者荣耀》游戏比赛,记者在现场发现参赛者年纪较小,多为学生。

近两年《王者荣耀》 、《吃鸡》等游戏在学生中风靡,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话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引起热议。

“网络鸦片,一禁了之”“正确引导,建立网游分级制度”……2018年全国两会上,关于中小学生“沉迷网游”的话题一度成了教育专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大学校长于欣伟认为,“网络游戏对玩家没有分类,我建议什么内容、什么分级、什么年龄段可以玩,应该制定标准。”他的《关于加快推动网游分级制的建议》提案迎合了当前大众对于青少年沉迷《吃鸡》《王者荣耀》等现象级手游的忧虑情绪,从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游戏市场。据统计,2017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元,游戏用户规模达5.83亿人。此外,游戏玩家也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许多中小学生把网游作为自己最主要的“课余爱好”。据数据显示,最火爆的《王者荣耀》,11岁到20岁的玩家比例高达54%……桂林市青少年沉迷网络的情况如何?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们被网络游戏层层捆绑?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本报记者秦紫霞李慧敏文/摄

在网络游戏的包围下成长的一代

“每天都要抢着玩《王者荣耀》,吃饭也不好好吃,看那些游戏平台比看书还多。”家住毛塘路社区的市民尹先生向记者表示,今年小学四年级的儿子非常喜欢网络游戏,平时他控制着不让孩子玩,只准他写完作业或周末玩,但近半年来,他发现儿子作业越来越马虎,常常应付着写完之后就缠着他要手机玩游戏。“三月三”的5天小长假,儿子说哪里也不想去,连着玩了5天的《王者荣耀》。

无独有偶,今年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天的妈妈也对儿子玩手机的现象有点苦恼。“小时候我会用手机给他看动画片,他看动画片就会安静,我就能做其他事情了。后来上幼儿园,他开始会玩一些单机小游戏,每天一回到家就缠着我给他玩。”小天妈妈告诉记者,今年过年期间,小天常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玩游戏,玩到大人催促才慢吞吞出来吃饭,匆匆扒拉几口饭又低头进入手机的世界里。“我制止他,不让他玩,结果亲戚们都说现在孩子哪个不玩游戏。现在上学了,他居然偷偷拿我淘汰的手机到学校玩,这样发展下去怎么行?”小天妈妈说起孩子的变化十分焦急。

孩子玩手机,在桂林市儿童中早已不是稀罕的事。走在桂林的大街小巷,不少补习中心、游乐场、餐厅等公共场所都可以看见中小学生拿着手机的身影。记者在对近30名中小学生调查中发现,几乎九成孩子玩过手机游戏,而其中七成孩子表示,网络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玩乐方式,他们中不乏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以孩子们热衷的《王者荣耀》为例,虽然该游戏的首页提示了“本网络游戏适合年满16岁以上的用户使用”,但事实上仍有众多远远低于16岁的孩子陷入游戏中。不少孩子告诉记者,他们会攒下零花钱给游戏充值,还喜欢在直播平台上观战、给游戏主播打赏。相遇玩王者、结队看直播已经成了桂林市许多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

热议:网络游戏究竟“毒”在哪里?

“我儿子现在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找IPad,绘本、故事书、玩具都不要,就要看IPad里面的动画。”市民黄女士儿子今年2岁半,为了省事,半年前,黄女士将睡前故事改成了IPad动画教学,自己可以在一旁安心刷刷微信。没想到,儿子一发不可收拾,白天也要看,不给就大哭。黄女士告诉记者,目前她已经开始慢慢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但不知道效果如何。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时间的不断提前,孩子们对于电子产品熟悉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一岁开始用手机看视频、两岁就能发微信的孩子已经不在少数。“带孩子出去吃饭,只要给他玩个小游戏,她就会安安静静坐在旁边了,我们大人也可以畅快聊天。”而另一方面,许多家长也是电子产品、手机游戏的“爱好者”。在记者采访中,不少家长坦言,手机游戏确实是让孩子安静的好工具。一些年轻家长表示,他们还会和孩子一起玩“抖音”,晒朋友圈,“说实话,让我一天不碰手机、不玩游戏,我估计我也做不到。”一位“90后”妈妈告诉记者。

“青少年游戏成瘾的情况是一直存在的。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发泄情绪的渠道少、生活比较单调,相对成年人更易游戏成瘾。”市心理医院心理咨询师郭钰秋告诉记者,手机游戏成瘾与网络成瘾的本质一样,是一种成瘾性心理疾病。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原因很复杂,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也有学校、家庭方面的原因,更有青少年本人的内在因素。

“对于青少年而言,手机游戏之所以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是因为他们能从中获得满足感,让他们放松或逃避学习压力,获得控制感和成就感。”郭医师告诉记者,孩子的心理需求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包括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因此,青少年沉迷于手机游戏只是表象,反映出的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出现问题,而心理问题的背后揭示的是家庭关系矛盾冲突以及社会问题。

通过多年研究,郭医师发现,很多沉迷手机游戏的孩子背后都有着亲子关系不良的现象和与家长沟通不畅的现象。“父母通常会存在很多认识的误区,比如认为手机成瘾是单纯的思想问题,运用说教或打骂、限制其活动让孩子回心转意。当青少年没有认识到其危害时,这往往会导致家庭冲突更为严重,促使孩子更依赖手机游戏。”郭医师说,此外,还有家长认为手机成瘾只是孩子的问题,拼命从孩子身上下功夫,期望能有灵丹妙药瞬间改变孩子的想法,让他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方式去成长和发展,从未觉察这会导致家庭关系的恶化、家庭矛盾的尖锐。

如何让孩子不再深陷“迷潭”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如何控制孩子网络沉迷,专家认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还是在于父母的科学管控。“预防青少年沉迷游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庭关系的和谐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郭医师说,手机成瘾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家长认为劝其戒除网瘾就是禁止接触手机,于是采用极端做法,让孩子远离手机、远离网络是治疗的终极目标。然而,手机和网络已成为现代年轻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戒除手机成瘾,不在于与手机绝缘,而在于合理使用。“因此,家长应对手机成瘾有正确和科学的了解,既不能对孩子的手机上网行为过于乐观,认为手机上网就是在学知识,也不能将正常的手机上网活动都视作危险信号,以此对孩子的个人爱好横加阻挠。更为重要的是,家长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技巧,很多孩子之所以沉溺于网络,正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无法与周围人进行有效沟通。”郭医师指出,孩子与父母亲密程度、与父母讨论频率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此外,郭医师表示,手机成瘾作为一种新的疾病尚处于初探阶段,青少年潜在的心理问题往往比成瘾行为更严重。只有解决好原有的心理问题,成瘾问题才能进一步得到控制。网瘾就像“心理感冒”,个体心理免疫力下降时,在一定环境因素下,就会诱发症状。所以,要不断提高网瘾患者本身的“心理免疫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社会呼唤强制性的政策出台,期待各方形成管控的合力

然而,仅有父母的管控是不够的,社会的风气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极为重要,因此多年来要求相关部门采取游戏限制、游戏分级等管制措施的呼声不减。

事实上,早在2004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游戏专业委员会曾公布了一套《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绿色游戏推荐标准》,不过,这并非由国家强制执行的标准,只是一个行业推荐标准,因此在实际操作中的限制效果有限。

2017年1月,国家网信办起草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要求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接触的游戏或游戏功能,限制未成年人连续使用游戏的时间和单日累计使用游戏的时间,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零点至8点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

今年2月,相关部门再次发力,中宣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文化部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严格规范网络游戏市场管理的意见》。按照意见统一部署,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网游企业等多方联手综合施策,强化价值导向,加大正能量供给,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努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但也有市民质疑相关政策操作起来可能会有盲区,比如限制游戏时长的规定,“如果孩子偷偷拿家长的身份证注册游戏账号不就可以无限制地玩了吗?”对此,于欣伟委员认为,需尽快研究出台强制性分级标准、明确统筹牵头政府部门、严格监管和审核对分级制度的合规执行情况、尽快完善国内正版游戏市场。同时,应该推动游戏运营方进一步升级技术手段,比如,要求游戏运营方增强多因素身份认证体系等。

令人高兴的是,两会的热议后,社会各界对于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沉迷现象的重视程度空前。4月20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一则《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教育系统必须开展全面排查、展开专题教育、规范日常管理,让学生远离网络不良信息,同时通知还附上《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倡导全体家长恪尽父母责任,与学校共筑防范之堤。社会普遍期待监管有法可依、政府有效监管、行业自律、学校引导、家长教育的多方合力,为孩子们织起“防沉迷”的保护网。

新闻推荐

2018年广西五一劳动奖状(5个)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桂林培训中心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桂林培训中心成立于2008年3月,主要承担南方电网公司系统培训及教学管理工作。中心多年来秉承“以客为尊,和谐共赢”的服务理念,始终围绕做好...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