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小伙的陶艺青春

桂林晚报 2018-03-22 11:04 大字

两人在制作陶器。

林新和庄旭涛是两个80后青年,之前他们一个是IT男,一个是大排档厨师,却同时在几年前对陶器烧制产生兴趣并组成了搭档。这些年来,两人在遵循“志野烧”的古法制作基础上,融入自己对桂林山水的理解和感悟,把陶器这门老手艺玩出了新意思。

不约而同因兴趣改行

林新和庄旭涛都是80后,林新是桂林本地人,庄旭涛则是潮汕人。

2006年从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林新辗转桂林、柳州、上海等地,一直做的都是IT业。和各种各样的代码打交道,人也变得刻板、无趣起来。

2013年左右,林新受市内一家陶艺工作室的邀请做一个网站。为了让网站最终呈现的效果更好,对方要求林新最好能跟着陶艺师傅体验一下制陶的流程。本身就对手工感兴趣的林新一口答应,而谁知这一体验就是一整年。

林新说,接触得越久,他就对陶器制作所传递的那种手工美感越来越感兴趣,也让他越来越想逃离刻板的代码,投身到陶器制作的环境里。

也正是那时,他遇到了年龄比他稍大一点的庄旭涛。庄旭涛之前在潮汕开了多年的大排档,对烟熏火燎的生活早已厌倦,偶尔一次接触到志野陶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关了大排档,跟着师傅学了一段时间,而后又来到桂林打拼。

2015年年底,两人一拍即合,租了一间民房,成立了一间工作室,专心致志地玩起陶器来。两年多的时间里,两个年轻人默契配合,把自己对陶土和火候的理解融入到创作中,做出了自己的风格。

制陶让人回味无穷

21日,记者来到林新和庄旭涛的工作室。刚一进门,就看到庄旭涛坐在入口处忙碌着,手边的盘子里,放着一个个灰白色的陶坯。客厅的几个架子上,放满了各种各样的修坯工具。

在靠近内屋的桌面和架子上,摆满了两人最近两年的一些陶艺作品,大大小小各种形态的陶器差不多有上千个,堆放在木架和木桌上,让人目不暇接。记者注意到,绝大数的陶器都和喝茶有关,有茶杯、茶碗、茶盏等等,造型别致。除了少量的青陶外,架子上大多是志野陶,颜色或白或绿或黑或银,造型也非常豪迈率性,有的陶器外面像是被蚊虫叮咬过的一个个小坑,有的则像是长年累月形成的冰柱,不平整不规则的外形给人带来一种粗犷的美感,细细品味陶器内侧的冰裂纹理,却又能感受到这种粗犷感所带来的那种简单质朴的手作之美。

正在做陶器的庄旭涛停下手里的活向记者介绍,他和林新主要做的就是志野陶,制作这种陶器的工艺非常复杂,陶泥到手以后,先要把它制作成泥浆,晒好浆后,还要拉坯、修坯,在经历过一次烤制后,他们会用特配的原料上釉,然后再进行第二次烧制。

庄旭涛说,在把陶坯放进烤窑前,谁也不知道最终出品的志野陶会是什么状态,往往他做一批陶器有十来个,有四五个都是不合格的,而这也是志野烧的乐趣所在。

“志野陶的外在表现实在太丰富太吸引人了,我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会留下一些指印,烧制的过程中还会出现火痕和蛀孔,都会被保留在最后烧制成功的器具上。”林新说,陶工也可以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审美情趣留在陶器上,让人回味无穷。

要把更多桂林味融入志野陶

因为从小在桂林长大,林新一直想把自己对这座山水城市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陶器制作中。一方面,他利用闲暇时间爬上多座小山,寻找制作陶器的最佳陶土,也在桂林周边的山上发现了不少质地较软的风化石,用于陶坯的制作;另一方面,在创作过程中,他和庄旭涛又把桂林特有的山水景观用意向化的表达,融进了陶器的制作中。

采访中,林新随手拿起一个茶碗递给记者,记者仔细观察,茶碗的内外两侧都被勾勒出了墨绿色的山水状的色块,隐约朦胧,点缀在乳白色的背景上,显得非常有韵味。林新觉得,桂林的山水文化本来就很文艺,和用来盛茶水的纯手工陶器制作融合在一起,非常契合。而他们烧制的这种带有山水韵味的志野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非常受欢迎。

“随着时间和岁月的积淀,水和茶相互融合在志野陶里,水不断地浸润陶器,茶渍慢慢融进裂纹,呈现出一种奇妙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专属于陶器主人的,也是志野烧这种陶器在近年来不断受到大家欢迎的一个特点。

而庄旭涛也表示,虽然他是外地人,但玩陶这么多年,越来越觉得桂林本土的很多风化石很适合融入陶器制作,而身处秀丽的山水之中,也时常想要把秀丽的“桂林味”融进陶器的创作中,让志野陶这种古老的陶器散发出更悠远的味道。

记者高磊盈文/摄

新闻推荐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将军桥小学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为弘扬和传承雷锋精神,积极响应“美丽桂林你我共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号召,这个春天,我们将军桥小学再次掀起了一股“学雷锋见行动”的高潮。3月16日下午,全体大队干和小记者志愿者70余人利...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