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桂林文化底蕴 滋养朗诵沃土访著名朗诵家一舟

桂林晚报 2018-02-12 12:34 大字

■一舟简介

一舟,原名周保明,朗诵家、诗人。第26届金鹰奖优秀文艺节目奖、河北电视台《声动清明》主要策划人和特邀演员。获国家六部委举办的中华诵全国一等奖,第三届夏青杯全国二等奖。参加过CCTV电视诗歌散文栏目、中国教育台、河北电视台、山西电视台、兵团卫视、青海卫视、深圳电视台等主办的大型朗诵会。

一舟(受访者供图)

■记者吴思思

“我从湘漓的源头走来,在象山水月的光影里,在伏波山的涟漪中,在徘徊的竹筏上,叼一支凤尾竹做笔,蘸漓水的浪花,写下两个字———等你。”

在桂林生活数十载的一舟,对桂林山水的领悟并不仅仅只有柔情,在他的笔下,独秀峰也有着“拔地而起,南天一柱”的豪气。而这样的诗句,也与他的朗诵风格不谋而合。同样在数十载的朗诵生涯中,军旅生活奠定了他朗诵演绎《黄河》、《血色湘江》等作品时的逼人气势,而内心的细腻与柔情,也让他在2008年桂林雪灾赈灾义演中,惹得观众们潸然泪下。

从南到北,又从北到南,如今的一舟,仍然在续写着他的朗诵传奇。在他看来,朗诵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古往今来不同领域、不同文化的连接通道。

访谈

南来北往朗诵之路遍全国

记者:您此前是一名军人,之后在复旦大学攻读美学,很好奇您是在什么契机下与朗诵“触电”的?

一舟:说起第一次触电就很早了,记得还是在湖南宁陵读小学的时候,当时学校有个合唱,需要一个朗诵。因为我是在山西长大,普通话比较好,老师就选了我。说是朗诵,其实就是一段歌词,当时也没有上心,就当完成一件事,也没想着要背词,还把词抄下来,夹在前排女生的衣服上。

后来16岁当兵进了部队,基本上一半的时间都在搞文艺。当时文艺界还没有朗诵,就是对口词、歌舞一类,因为喜欢诗歌,也开始写诗,发表了一些作品。此后进入复旦研究生班研读美学,理论学得越多,诗反倒写不出来了,想着自己写不了,可以读别人的诗啊。从那以后就开始陆续在不同场合表演朗诵节目,这才慢慢入了门道。

正儿八经开始搞,也是到退休之后。跑到北京,在徐连勇创建的首都青年朗诵艺术团里担任了艺术指导,相当于北漂似的。那时候做朗诵很难,不像现在北京有二三十个朗诵团,当时就那一两个,做起来非常困难。现在回到桂林,以桂林为中心了,开始了全国的朗诵表演和策划。

记者:您在朗诵这条路上,从南到北又从北到南,几乎跑遍了全国。很想知道朗诵吸引您的闪光点在哪里。

一舟:一开始也没怎么考虑,就觉得诗歌写不好,可以试着读别人的诗,再加上自己有表演的经验,两者一结合,就具备了搞好朗诵的条件。所以说,思维、声音、表演上都缺一不可,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好。

有了条件之后,就开始一门心思琢磨这个事。在2003年网络朗诵刚刚兴起的时候,也是无意识地进入了网络朗诵的舞台,就跟现在直播似的,一大群人在聊天室里,讲课、点评,有时候也表演,实际上当时网络朗诵水平也相当高。

我在朗诵上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得益于有过系统的美学理论基础,对现当代美学理论、符号学等有过一定研究,再加上运用了哲学的知识,所以也创造了一些字尾厚音等自己的朗诵理论。实际上,朗诵之于我,是自然而然发生,又自然而然坚持下来的。人这一辈子,能做好做成一件事就可以了。无论是我的军旅生涯,还是后来在复旦的美学研究,朗诵是把我人生经历与经验结合,集大成的一块。

桂林山水最美以桂林为中心开始朗诵表演

记者:早期在桂林您度过了军旅生涯,而现在您又回来,以桂林为中心开始了朗诵表演,桂林对您的诗歌、朗诵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舟:首先最直观的,桂林的山水给我一个美的享受。说实话,在走遍全国的名川大山,甚至出国游玩之后,在我心中还是一直认为桂林的山水是最美的。说到黄山就是雄奇,张家界就是奇绝,而桂林的山水不仅秀美,也自成一种风格。

这些自然也影响到我诗歌作品的创作。在2004年的时候,我就创作过一个快板作品,写桂林的山,包括现在又开始写诗,也是以桂林山水来抒怀。包括去年写的《我在漓江的朦胧里等你》以及《独秀峰抒怀》,“你用三月的雾雨,水墨江南;你在十月的桂香里,韵动漓江。”这些诗歌都是以桂林为创作背景的。

记者:在朗诵作品的选择上,您有什么标准参考吗?

一舟:第一点,诗歌本身意义是健康向上的,这就不多说。其次,诗歌本身必须有一定的艺术感,特别是语言上,一定要有诗意。作品本身的内在情感要丰富、有变化。像一些口号诗、大白话诗,我本人是谨谢不敏的。像此前在湖南的端午诗会上,朗诵了一首洛夫的湖南大雪,“君问归期,归期早已写在晚唐的雨中,巴山的雨中。而载我渡我的雨啊,奔腾了两千年才凝成这场大雪,落在洞庭湖上,落在岳麓山上,落在你未眠的窗前。”这样的语言就太美了。

朗诵其实是文学的立体形态的展现,诗歌或大气或柔情或平缓,都可以去演绎。要做一个好的朗诵者,首先阅读量、文学素养是大前提,现在很多朗诵者对当代诗歌、世界诗歌缺乏阅读,是不行的。因为朗诵其实是介于说话和唱歌之间的艺术,唱歌和朗诵是对个人的情感解构,包括在音乐感、节奏感方面都是互通的。要把它变成内在的东西,融化到自己的身体里,把作者写这个作品本身形象地表达出来,用节奏、韵律让观众形成自己心里的情绪、感悟和思维,就是比较成功的朗诵。

挖掘桂林文化底蕴滋养朗诵沃土

记者:近年来,您策划了很多成功的朗诵表演,在今年有什么这方面的计划吗?

一舟:在美学的原则里,有熟悉化和陌生化的维度。说起来,桂林可能就是我的熟悉化,而我也一直试图从这样的熟悉中寻找陌生,来策划更好的朗诵表演。

今年也在试着做一期桂林的诗歌朗诵专场,来寻找新的桂林文化闪光点。实际上,桂林这几年在朗诵方面还是比较滞后的,在中间停滞过一段时间,这就与桂林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和氛围所能达到的不符,桂林的朗诵者也非常优秀,所以在未来也会尽量做一些贴合桂林文化的策划。另外还有一个计划是做一个少数民族的朗诵会,以诗歌的形式将少数民族的风貌展现出来。

现在朗诵有一个问题比较严重,就是现在听朗诵的人往往更多是朗诵表演者本身,在美学中的接受理论就是什么样的接受倾向决定了什么样的创作,所以现在朗诵更多会注重语音、技巧,而忽略了对观众的感染力和感受力,所以今后在朗诵策划中,要不断发掘新的文化,凸显陌生化的重要性。

记者:目前桂林正在实施“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战略,在您看来,桂林的文化魅力主要体现在哪里?该如何挖掘?

一舟:古往今来,桂林以独有的山水吸引着不少的文人骚客,比如古代有唐代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抗战时期,像西南剧展就设在桂林,艾青、巴金等都在桂林留下了作品,到了现代,何开粹的“海上有蓬莱瀛洲,无非神话;岭南有人间仙境,此乃现实”的《桂林赋》,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都是很美的作品。

桂林文化蕴藏丰富,本身就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如何去整合好这些文化,就可以通过朗诵表演等很多艺术形式,来展现桂林的魂,进一步把桂林文化更加直接地带给市民和游客,在致敬经典的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升华和提炼,让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再次引起当代人的共鸣。

新闻推荐

市领导到建筑工地开展节前安全生产检查

本报讯(记者周文俊)2月10日下午,副市长兰燕带领市住建委、市安监局等部门组成的检查组,对正阳西巷、叠彩区彰泰·橘子郡等部分建筑工地安全生产进行检查。正阳西巷建设项目于2017年5月正式动工,目前计...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