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象山水月 古韵新风 象山区文化阵地花繁果硕

广西日报 2018-02-06 08:21 大字

本报记者李春生通讯员韦莎妮娜秧玉付

“艺术教育开了花,翠竹孩子顶呱呱,听我来把他们夸……”近日,在桂林市象山区戏曲进校园成果汇报演出上,该区16所公办小学的孩子,自信又从容地站上了舞台。幽默诙谐的民间彩调以及充满地方特色的乐器天琴、戏曲舞蹈……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孩子们忘却了冬日的严寒,陶醉在艺术的春风里。

作为老城区,象山区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其中之一就是民众对彩调的热爱。彩调,俗称调子、彩灯、哪嗬嗨等,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由于形式活泼,剧目内容十分贴近地方生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彩调因此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各种新兴娱乐的冲击下,观看彩调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为了守住地方精神财富,弘扬民族文化,象山区于2017年在宁远小学、将军桥小学、翠竹小学等区属12所小学内轮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邀请彩调剧团的表演艺术家们走进学校,让孩子们近距离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彩调,并了解彩调的起源、人物特点等,孩子们还可以现场学上几段精彩选段。“戏曲进校园”不光让孩子们萌生了对戏曲的兴趣,老师们也学得津津有味:“彩调用我们熟悉的家乡话来演绎,更多了一份亲切的味道。”

除了彩调,象山区16所区属小学,每一所学校都有一张自己的文化艺术“王牌”。

在回民小学,六年级二班的学生黄熙,正弹拨着天琴。弹到高兴处,她还伴着琴声放声唱了起来。如今,天琴演奏已成为回民小学的一张特色教育名片。

在铁西小学,剪纸和古筝是其特色艺术教育。孩子们通过学习剪纸、弹奏古筝,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六年级的孩子郭欣彤,大大方方地给大家表演了一段古筝。托、劈、抹、挑、勾、剔、打、颤音、摇指、花指……引来了听众的一阵掌声。

在将军桥小学,孩子们正上演原创彩调歌舞节目《奶奶收鸡》……幽默诙谐的唱词加上活灵活现的表演,惹得在场的观众哈哈大笑,拍手叫好。这个节目一举拿下了今年第38届“漓江之声”青少年组一等奖,力压104个同期参赛的节目。

“戏曲进校园”仅是象山区文化工作的一个亮点。作为城徽所在地、桃花江与漓江交汇之处,象山区文化历史底蕴厚重,近年来更是涌现了一大批包括连续举办了29届的“象山水月”在内的文化品牌。

“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描述的是桂林“象山水月”独特景观。如今,象山区赋予了“象山水月”另一重含义。据悉,从1988年开始,该区着手打造一个属于百姓的文化品牌,“象山水月”应运而生。多年来,在“象山水月”的舞台上,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化艺术爱好者——他们带着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而来,带着观众的欢呼声、掌声、叫好声而归。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观看“象山水月”的人数累计数十万人次。

除了“象山水月”这张文化艺术“王牌”外,象山区还持续推进“周末大家乐”“火热二塘”“魅力南门”“相约桃江”“活力平山”等大型群众文化品牌共计36项,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象山区以地方特色节庆为载体,开展了群众文化系列活动——仅是“三月三”期间,该区就开展了包括“壮族三月三和谐在二塘”“相聚龙船坪共庆三月三”“联达广场三月三”等近10场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象山区相关部门还免费组织了声乐、健身操(舞)、美术、书法等培训13期,培训时间达30天,参加培训的市民达1100余人,为辖区居民娱乐健身培养了一批领头雁,也为基层开展文体活动培养了组织人才。同时,在完善基层文化设施上也下了一番工夫。目前,已建成象山区文化馆、象山街道办事处文化活动中心、凯风社区文化活动室、力创社区文化活动室、二塘综合文化站。建成3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7个农家书屋、12个篮球场、15个乒乓球场和5个大型文化广场。维修、更新群众体育健身器材300多件。

象山区还积极响应桂林市委、市政府号召,抢抓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历史机遇,拓展城南发展空间,打造了一批商贸新地标。随着桂阳公路的全线建成通车,象山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据介绍,该区将继续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节庆、文化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助推文化工作华丽升级。

新闻推荐

今天天气转好 穿山公园梅花节等你来

本报讯(记者苏文娟)昨日已经立春,桂林气象台预报,今明两天桂林多云到晴,气温3℃-12℃,早上有霜冻。天气不再阴冷,逐渐转好,穿山公园的梅花也竞相绽放,今天上午,市民们可以去参加第六届穿山公园梅花节,除了赏...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