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室后裔经历改朝换代 两度接驾感皇恩 晚年客居扬州困窘多病画僧石涛跌宕起伏的一生
石涛所画山水,笔法恣肆,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图为石涛作品《山麓听泉》。(资料图)
■朱方?
明末清初,我们桂林出现了一位有极大成就而又富有创新精神的和尚画家———石涛。石涛不仅画好,诗也写得非常好,史家评他“工诗文,善书画”。特别的是,他又是一位善于总结前人经验,在绘画理论上提出崭新观点的艺术理论家。他的一生既很曲折又很辉煌,令人喟叹。
王室后裔逢末世
石涛,原名朱若极,是明靖江王第十二代孙,所以说他是王室后裔。
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首封九位儿子、一位侄孙为藩王。这侄孙就是他已被追封为南昌王的大哥朱兴隆孙子、跟随朱元璋到处厮杀,为建立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大都督朱文正的儿子,小名叫铁柱,书名叫朱守谦的为靖江王。到了石涛是第十二代了。
石涛的父亲朱亨嘉继承王位时,己经是大明王朝江河日下、风雨飘摇、即将灭亡的时候了。明崇祯十四年(1641)秋天,北上全州湘山寺进香。
王府出动一百多人,陪着前往的还有王府佛堂的主持喝涛和尚,甚至将身怀六甲、将近产期的爱妾也带上了,到了全州湘山寺。
爱妾在全州产下了一个男孩,这个孩子被命名为若极。
后来,小儿出家做了和尚,取名湘涛,又名石涛。
住持王府佛堂的喝涛是个青年和尚,年龄也不过二十来岁,他德行很高,知识渊博,书法、绘画造诣极深。
朱亨嘉在南明弘光元年八月初三,自称监国,举起了争夺南明小王朝最高权力的旗帜。但弘光小朝廷不到一年,即被另一明藩王所取代,这个藩王打出了隆武年号。就在隆武二年(1646年)、靖江王城被隆武帝的军将攻破,而自称监国的靖江王朱亨嘉和他的僚属一起也被活捉,关进囚车,押往福建,全都杀掉了。
城破府败的时候,趁着大火、大乱,喝涛和尚怀抱着朱若极逃了出来,逃进了全州湘山寺。
喝涛教小儿识字,念经,做诗文,又教他画画,还悉心照料孩子的生活。石涛天性聪明,又神情专一,所以,喝涛和尚教他什么,他就会什么。石涛剃了头,披上了袈裟,也成了一个小和尚,十几岁就紧随着师兄喝涛由南而北,渡潇湘,过洞庭,来到武昌。
当时著名画家梅清写了一首赠喝涛的诗,诗说:“喝公性寡谐,远挟爱弟游。”
十七岁的石涛和尚,在武昌已经画了一册《山水花卉图册》。又是师父又是师兄的喝涛,这位性格沉静、少言寡语而时有诙谐言谈的和尚,肯定没有想到自己造就了一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代画宗。
遍历青山写丹青
十七岁的石涛,从武昌出发,一直往东,过安徽、经江西;又从江苏,到了浙江杭州。这个时候已经是清顺治十四年(1657)了。他跟随师兄喝涛游了黄山,他震惊了。幼儿时,桂林那家乡的奇山秀水,他已了无印迹,而这黄山的高大雄奇,却极大地震撼了少年石涛,他把这高山奇峰都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了。
十七岁那年春天,石涛到了杭州,住进了六通院,拜谒了高僧净伊禅师。净伊禅师俗名丁元公,能文善画,尤其专于佛像。他一见石涛,就非常喜欢这位英气勃勃的少年僧人,欣然为他画像。画上若极,身披袈裟,面长无发,双目有神,情志虔诚。此画题款八字:“无发僧服,道貌岸然。”
“道貌岸然”是在赞赏石涛虽然年纪轻轻,他的佛学修为,已经像伟岸的山岩一样了。
在杭州游山观水之余,便画画,在画上题诗。待喝涛师兄的师父旅庵回来,石涛拜他为师。又跟随师父到了宣城。石涛在宣城作画写诗,画的人物、山水已经荦荦大端。
三十岁,石涛与师兄喝涛又一次来到宣城,再游黄山,写《黄山图》。这幅黄山,已经超越时人,受到许多名家的赞赏。
石涛在宣城、扬州居停了二十余年。遍游山水,图写丹青。
他有一句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正是他这一段时期历遍名山写丹青的真实写照。
两度接驾感皇恩
康熙十九年(1680),三十九岁的石涛绘画艺术已臻化境,在艺坛上已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一年八月,他和师兄喝涛和尚,应南京友人的邀请,从宣城来到南京,住在城南的长干一枝寺,谢绝来客,潜心丹青,一住就是八年。
在这期间,康熙二十三年(1684)第一次南巡到了南京。
康熙二十八年(1689)第二次南巡,来到了扬州。石涛两次受到康熙的接见。第二次接驾后,他便随从皇室辅国将军博尔都到了北京。
康熙二十八年(1689),石涛来到了满清王朝的首都北京。
这时,已是海晏河清的康熙盛世了,不能不深深感动石涛。
石涛在北京,寓居于慈源寺。不断有王公大臣来访,或者直接邀他到府邸作客,过着怡然快乐的日子。
然而,在他内心深处,却时时感到寂寞和抑郁,他时常自问,我这样地混迹于王公贵族,又是为什么?
在北京与宫廷画师王原祁合作交好,王原祁特别称赏石涛的绘画艺术,赞佩地说:“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
在北京,往来最多的,当然是带他入京的辅国将军博尔都。博尔都也善画,又很喜欢收藏。石涛常常出入博府,得以大量观赏博家收藏的古今名画,这是石涛的最大收获。石涛为博尔都精心临摹了明代仇英的《百美图》,有人评价,这幅临摹作品,艺术效果居然超过原作。
三年混迹京师王侯府第,石涛想到,跻身京师权贵,并非本心,施展艺术才华实现人生理想,才是真意。他一下子明白了自己的心迹,于是毅然决定回归江南了,“三年无返顾,一日起归身。”
康熙三十一年(1692)秋天,石涛五十三岁,回到了风景如画的扬州。
客居扬州终一生
康熙三十一年(1692)秋天,石涛从北回南,定居扬州,一直到六十七岁病逝,在扬州住了十四年,终结了他那既很奇特又很辉煌,中间又掺和一些遗憾和受人误解的一生。
回到扬州后,总是宾客如云,相互酬唱,应接无暇。他说,虽然是个佛僧,但“不会谈禅,也不妄求布施,惟闲写青山卖耳”。就是说,做着卖画度日的营生。他在扬州这十四年,笔墨应酬很多,有人估计,石涛一生作品数量,约近一半是出自扬州。
石涛结交的朋友多,而且投在他门下学画的子弟更多。
但石涛在扬州,身体不好,常有小疾,手腕疼痛,腿脚不便。朱耷是他的好友。他写信给八大山人(朱耷)说:“济将六十,诸事不堪……”
特别是石涛晚境十分困窘,加之体弱多病,对人生又看得很淡,他画了一幅《大涤子自写牛图》,画他骑在一头牛上打瞌睡。石涛自嘲他晚年,也有如一头老牛,昏头昏脑了。
石涛生前,曾在扬州大东门外,建了一所大涤堂,而且他还在蜀冈山麓自营一座茔圹,题写了《墓门图》,诗中有两句很值得玩味:“谁将一石春前酒,漫洒孤山雪后坟。”石涛幼年即出家做了和尚,终生也没有还俗,当然也就没有娶妻生子。清明时节,又有谁将一石春酒祭奠在他的坟茔之前呢?康熙四十六年(1707),石涛六十七岁,八、九月间病逝于扬州。
他给自己取的名字,有大涤子,他很喜欢用清湘老人、清湘陈人的名号。还有“零丁老人”、“痴纯”、“苦瓜和尚”、“瞎尊者”、“石道人”。特别是他给自己刻了两方印章,一为“靖江后人”,一为“赞之十世孙阿长”,钤在他的画作上,这就表明了他的出身和身份了。我们从他给自己取的名号,就可以看出他这一生,的确是孤寂落寞的一生,但又是在艺术上不断追求的一生,不断创新的一生,建树伟大成就的一生。
新闻推荐
执法人员在向市民解读《条例》。本报讯(记者谭熙文/摄)《桂林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从今年元旦开始实施,这是桂林市出台的第一部城市管理地方性法规。昨天上午,《条例》...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