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学生“零元生存”挑战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桂林日报 2018-01-15 12:04 大字

46名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大学生分组在桂林开始为期一天的“零元生存”挑战。

2018跨年当晚,大学生们在街头挑战“零元生存”,有的卖花、卖水、卖糖葫芦,有的卖艺,他们的行动得到不少市民的支持帮助。

参加活动的大学生们在没有手机、没有现金的情况下,开始为期一天的“零元生存”挑战,他们通过团队协作赚取吃饭、住宿的资金。

相对于元旦假期来桂林旅游休闲的125万人次来说,一群46名大学生到访桂林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但2017年年末,这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在桂林集合,通过“零元生存”挑战完成他们的跨年狂欢,三天两晚的桂林之行,让他们难以忘怀。为此,大学生们还专门写了一封感谢信,向给予他们无私帮助的桂林市民和这座开放温暖的城市表达他们的感谢之情。大学生“零元生存”之旅发生了什么?这样的体验式旅行成长项目点赞与质疑相随,展现了当前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哪些矛盾?大学生“零元生存”活动发起的背后,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又有怎样的启示?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本报记者桂晨

大学生们的假期“新玩法”

2017年12月30日,来自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理工大学、湖南第一师范、邵阳学院、湖南工程学院、湖南商务职院、广东海洋大学、海南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旅游学院、钦州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一共46人,在桂林开启了一场特别的元旦成长之旅———参与“挑战中国”活动。

其中,最为大学生们津津乐道的就是“零元生存”挑战,即要求挑战者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利用陌生环境中的资源,赚取生存资金。

“跨年夜风餐了,还不至于露宿,还是挣够钱住了客栈的,第一次8个人一起住在一个3人间。”一名大学生介绍说,去年12月31日一大早,8人一组的团队在无手机、无现金的情况下,在桂林街头生存了一天,通过自食其力获得食物以及晚上的住宿。这些大学生通过团队协作,集思广益,分别采取到餐饮店打工、街头售卖以及街头卖艺等方式,赚到了少则两三百,多则七八百元的生活费。

除了“零元生存”,大家还进行了团队建设、徒步文化探寻之旅以及元旦快闪、公众演讲等街头表演。

据介绍,这场名为“挑战中国”的系列活动于2017年11月份发起,2017年12月30日至2018年1月1日,在北京、西安、成都、武汉、桂林、南京、长沙7座城市同时举行,参与人数达到399人。桂林活动的相关负责人是湖南一所专科学校的大学生彭凡。他告诉记者,社会上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生存能力更多的是怀疑,为此,他们想通过打造这样的挑战项目平台,帮助青年学生成长。

据彭凡介绍,从2016年暑假起,这样的主题挑战活动在寒暑假以及元旦、国庆等假期,已经在北京、南京、武汉、长沙等城市举行了10场,得到不少大学生的响应。这是该活动第二次到桂林。

质疑:他们是在体验生活还是在“瞎折腾”?

活动的组织方表示,他们希望这样的活动让现在的大学生真实感受社会的冷暖,呼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受爱并传递这份爱,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爱。

在活动中,这些大学生分成5个组,他们拿着写有“零元生存”等关键词的硬纸片,游说身边的路人掏钱买他们的水等物品,他们充当街头艺人、充当游商小贩,感受城市的开放度与宽容度,也“挑战”自己的生存能力。

桂林旅游学院的小晴是一个斯文甚至胆怯的女孩,她告诉记者,在活动期间,他们为了赚钱,尝试问商铺借用音响,尝试在街头卖艺,并当众演讲,一起做快闪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爱心人士的帮助。

“东西巷里,一些好心市民、年轻人对我们很热情并给予资助,十字街一家包子铺为我们提供免费的包子馒头,东西巷旁一餐馆的经理给我们提供打工机会,还为我们预支工资。另外还有一群可爱的小姐姐给我们送来一杯杯的暖茶,一位大牌服装店铺老板借我们音响设备,暂做卖艺练习等等……”在大学生们的叙述中,这些点滴成为了他们挑战经历中难以忘怀的小美好、小幸运。

不过,一些市民对大学生们这类举动不以为然,认为他们不务正业,是在给社会制造“混乱”,给城市管理带来“麻烦”。据参加挑战的大学生们介绍,他们在街头销售物品的时候,一些市民连听都不愿意听就走了,一些市民认为他们是街头上演乞讨戏码的骗子。还有一些学生家长和市民质疑,挑战者只是参加一天的挑战,能产生多大效果?

然而,对于参与其中的大学生们来说,这段短暂的经历成为滋养他们成长的“高能量”肥料。桂林理工大学学生涛子表示,大学生不需要通过博得同情来获得生存资金,挑战的意义在于学习提升自己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以及生存能力。大家在总结时都发现,赚钱最终要靠自己的口才和思维、执行力等综合能力。

“我们没有钱,想向商家借用音响,好心的商家借给了我们。”一位成员告诉记者,正是因为借到了音响,他们在街头卖艺一天就赚到了800多块钱,也成为了5个小组中收入最高的一组。

“为了赚到我们的第一桶金,我们有两名组员去餐饮店打工,提前预支的工资作为他们街头零售的‘启动资金\’。”小晴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兼职是日结,但不能预支,而店家为了帮助他们,提前支付了120元工资给他们,他们这一组才能够去批发店购进一些小商品来零售。一天下来,大家总共赚了200多元,8个人只够吃包子充饥,并选择一个客栈的三人间入住。

“大家卖的东西不一样,有的卖水,有的卖冰糖葫芦,有的卖艺……”小晴一组卖的是小饰品、小手工艺品,本来只值几毛钱的小东西卖到5元、10元,也有人慷慨解囊。“之前我们在东西巷卖,东西差点被保安没收,还被保安‘驱赶\’几次。”小晴说,这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摊贩的不易和城市管理难解的命题。

受访的大学生们表示,通过这次经历,以后在生活中他们会更加珍惜父母和朋友,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去帮助自己能力所能及帮助的人。

大学生“零元生存”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在走访中,大学生们对这样的成长实践活动是十分欢迎的。小晴告诉记者,她一直都是一个很胆小的人,但通过朋友在QQ上发布的一条消息留意到了这个活动,她最初担心过活动的真实性及安全等问题,最后通过询问之前参加过的朋友、网上查询相关信息等进行核实,才和同学们一起报了名。

据记者查询相关报道发现,类似的活动见诸媒体并不多见。2017年8月,由全国大学生创就业扶助工程组委会、青岛市大学生勤工助学指导办公室等主办的2017年山东省大学生零元城市生存挑战赛闭幕,济南和青岛两地86支团队近900名大学生参加活动。此类由官方主办的大规模挑战活动更是少见。

那么,让大学生们跃跃欲试的“零元生存”挑战,是迎合时下大学生消费趋势的商业噱头,还是激发大学生们实实在在的自我教育?大学生“零元生存”对当前大学生成长教育和自我教育是否能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与启示?

在走访中,一些高校老师表示,一直以来,大学生们都是从既定的生活领域中体验并重复以往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这种既定的生活中,个体缺乏对生活的反思,也缺少对未来的思考。而“零元生存”这类极端夸张的情境设置,让大学生们走出宿舍,走出常规的生活状态,走向人群,走向社会,成为一种全新体验,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激情与能量,契合了大学生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凸显了大学生素质拓展、成长教育的一个现实命题———如何让大学生社会实践既有意义又有意思,亟待突破和创新。”目前在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任教的刘老师十分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教育。他认为,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重说教轻体验,有意义却没意思,大学生“不买账”确实存在。近年来,伴随着真人秀、体验式的成长教育模式出现之后,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了形式,却又忽视了内涵,具有娱乐化倾向的实践活动容易有意思却没意义。因此,大学生素质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要进一步赢得学生青睐,具有教育实效,就需要推出贴合大学生需要又具有教育意义的形式载体。

驻桂林某高校一位从事历史文化教学的副教授早两年曾经组织部分学生进行过一次持续将近半年的深度游学,每逢周末、节假日以及暑假,就有一批学生跟着他在桂林及周边县区游学。他告诉记者,走出校园的教育形式让学生们十分难忘,至今仍是他们津津乐道的一段人生经历,但是他坦言,从那一届之后,他就再也没有组织过类似的活动了。“组织起来耗时费力,还要承担不小的安全责任,一个老师或者一个学院的力量显得力不从心,并不能成为高校教育的常态。”他认为,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教育和素质拓展教育,应建立由政府机构、学校、社会组织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服务的多元化社会教育体系,运用多种社会管理手段对大学生成长进行深入关注,打造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的成长教育途径,作为高校教育的补充,帮助大学生们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

(图片由参与活动的大学生提供)

新闻推荐

《热心市民跪地抱着小男孩 鼓励他要勇敢》后续张宇翔伤情稳定已收到近10万慰问金

回龙社区居委会干部(右一)看望张宇翔的爷爷奶奶。本报讯(首席记者申艳文/摄)1月1日晚上,11岁男孩张宇翔和父母三人在市区虞山桥头遭遇车祸,爸爸妈妈在车祸中丧生,牵动了不少市民的心(详见本报1月3日3版...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