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罗科学:将传统米粉卖到国外

桂林日报 2017-12-14 11:30 大字

机械化作业后他的生产规模扩大了好几倍。

罗科学(右一)和工人们在查看米粉生产的情况。

荔浦县东昌镇思贡村30多岁的罗科学从小跟着家里人做米粉,长大后这门“祖业”一直没丢,经过几次起落,规模越来越大。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位外地朋友的建议下,他和家族兄弟投入数百万元进行机械化作业,凭着米粉良好的品质和朋友的帮忙,将桂林米粉卖到了国外。

□本报记者蒋伟华通讯员黎振勇周俊远文/摄

从小就闻着米粉味长大

见到罗科学时,他正在米粉厂里忙碌着,上千平方的厂房里机器轰隆隆地响着,数名工人疾速地穿梭在厂房间。

“现在基本都是机械化了。”见到记者采访,罗科学一边忙碌着一边跟记者介绍他跟米粉的“缘分”。他笑呵呵地说,他是闻着米粉味道长大的。从爷爷和父亲辈家里就一直做米粉,当然当时都是传统的手工家庭作坊,家族的几个人每天天没亮就起来工作,经过数道工序米粉才能出炉,然后再装货往乡镇或县城送货。一天下来虽然辛苦,但赚钱不多,只能图个温饱。从小在米粉中“耳濡目染”的罗科学自然跟米粉结下了不解之缘。

曾经要放弃,出去跑货运

19岁时,高中毕业的罗科学没有再上大学,也没有像大多数的村民一样拖着行李走出山村去打工,而是选择了守在家里做米粉,每天枯燥的工作磨练了他的意志。随后,顺其自然地结婚生子,妻子也加入了他的米粉生产队伍,不过这时生意也像生活一样平淡无奇,没有什么起色,甚至有些走下坡路的迹象。

“差点就坚持不住了。”随着家里人口的增加,原来“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况被打破,米粉厂越来越多,传统的米粉作业由于产量不大等原因,甚至难以维持一家人的开支。为了维持生计,2004年,罗科学迈出了“家门”跑起了运输,跑出家门的他甚至想到是否要放弃家里的米粉产业。斟酌再三后,他决定让妻子和家人在家里继续坚守等待时机,等自己去外面“淘金”以期能扩大规模。经过两年的努力,通过跑运输,他攒下了一些积蓄,又回到了他的米粉作坊。

机械化作业,将米粉卖到国外去

回到家里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考察,罗科学扩大了生产规模,说是扩大了,只是多请了几个工人,还是传统的手工作业。他自己是老板也是工人,什么事都是亲历亲为,五六个人一天下来最多不过一千斤的产量,除了给工人的工资和成本,赚到的也是辛苦钱。

一次偶然的机会,罗科学通过朋友认识了一个来桂林做旅游的内蒙古人,两人聊得比较投机,内蒙古人通过考察,认为他的米粉质量不错,希望能合作将他的米粉卖到俄罗斯等国家,但一定要达到一定的量,否则利润太少。经过多次的商讨和细节的敲定,最后罗科学和家族的兄弟决定放弃手工作业,改为机械化作业。

找地、办手续、购买机械、请技术人员……他们投入200万元,贷款数十万元,通过努力,今年下半年,他的新厂终于办了起来。内蒙古的朋友一年订单就要150吨,为了达到要求,现在他的工厂一年下来销售量可以达到三四百吨,按照一斤2块多的价格,年销售额可达千万元,利润也近百万元。

“为什么他会选择你的米粉?”记者好奇地问。

“主要还是质量过硬。”罗科学自信地说,自己搞了几十年的米粉,知道米粉的好坏关键还是大米含量的高低。他的米粉百分之六七十的是纯大米,再配以适量的玉米、淀粉等,技术过硬,做出来的米粉耐煮、不脱粉,最重要的是带有米香味,吃了后口齿留香。今年下半年,罗科学已经顺利地和朋友合作将米粉卖到了国外,目前已经销售了30多吨。有了良好的开端,罗科学信心十足,努力将自己的品牌打得更加响亮。

新闻推荐

小记忙采访

昨日上午,由市教育局和市体育局联合主办的桂林市首届软式棒垒球比赛在清风实验小学顺利开幕,除了在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外,80多名手拿采访本的小记者也非常敬业,采访主办方、教练员和运动员,忙得不亦乐...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