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买笔不用选”的黄昌典毛笔

桂林晚报 2017-10-30 12:20 大字

各种形式的黄昌典毛笔。(资料图)

■杨力叶

随着时代的变迁,毛笔这种当初很多人都少不了的日用品,已经变成书画爱好者等才会使用的一种文具。但在广泛使用毛笔的过去,桂林这座城市曾出现了20多家制作毛笔的文具店,一些店家的毛笔品牌名噪一时,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黄昌典毛笔。如今黄昌典毛笔已经走过一百多个年头,从当年“买笔不用选”的名声到如今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昌典毛笔仍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抗战时期桂林制笔店多达二十多家

我们日常所用的毛笔,相传是秦代将军蒙恬修筑长城的时候发明的,但是1954年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发掘的一座战国时期楚国的墓葬中,发现了一支毛笔,这就证明早在战国时,人们就使用毛笔进行书写了。所以说毛笔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

桂林一带所用的毛笔,较早的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刘恂《岭表录异》中有记载当时两广地区多用鸡毛做毛笔,且制作已经很精良,达到了“与兔毫不异”的水平。但是到了宋代,鸡毛笔的质量反而不如唐代,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写广西人多用鸡毛笔,但“其锋踉跄不听使唤”,不好书写。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桂林人除了鸡毛笔,同时也用羊毫做的毛笔,质量还很好:“静江府(即今桂林)羊毫笔则绝佳,盖驰声于深广也。”

据钟文典《桂林通史》记载,明清时期,桂林的制笔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毛笔制造从单一品种、纯毫笔向多品种、夹毫笔发展,使毛笔“硬柔合宜”而销路甚广。清咸丰到光绪年间,由于贡院考生的需要,毛笔生产量大增,有10多户作坊100多名工匠。

1923年以前,桂林有许多家制作毛笔的店,著名的有生花馆、太极图、徐玉隆、徐钰隆、黄昌典、邹乾元等,还有志文堂、徐中书、有福堂、林志成、元文堂等一些小店。到了抗战时期,则扩大到了二十多家。这么多的毛笔店集中在桂林,在我们今天看来仍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光靠桂林的消费能力,是不足以支撑这么多的笔店的。其实桂林生产的毛笔早已行销广西内外,当时的柳州有一条老街叫兴仁街,就有徐中书、生花馆等桂林毛笔厂家的分店,而这条街上售卖的毛笔,黄昌典毛笔最受欢迎。

结识名流挖到创业第一桶金

黄昌典毛笔的历史,值得一说。

黄昌典毛笔的创始人是黄松山和陈春廷,都是湖南人,一起在笔店当制笔工。陈春廷制笔经验丰富,手艺高出同辈,制作大兰竹笔和条幅笔有独得之秘。黄松山和陈春廷交情深厚,黄松山认陈春廷为义父,陈春廷就将自己记有几十年制笔的心得和前人经验的手抄秘本送给黄松山,黄松山从中学到了很多制笔方法,手艺大进。后来黄松山到桂林看望父亲,并在桂林另谋生活出路,他邀请了陈春廷一同前往。刚到桂林的两人没有力量设店经营,只好在司门口(现在的依仁路工人文化宫附近)做些笔,由黄松山手提竹篮走街串巷地卖,也常到叠彩山下的秀峰书院门前摆地摊售卖。尽管陈春廷制作的毛笔精良,奈何没有名气,所以销路不佳,只能解决温饱问题。

黄松山很有头脑,他知道叠彩山一座寺院的住持能书善画,并和桂林名门望族岑毓英家的三公子过从甚密,而岑三公子又是秀峰书院的领袖人物,如果能得到他的赏识,自己的笔就不愁销路。于是他给住持送去了几支毛笔,请他试用后提供意见。过了十几天,黄松山又去见住持,住持大赞他送的笔好用。这时刚好岑三公子也来到寺院中,住持就向他介绍了黄松山的毛笔如何好,岑三公子当即拿出十两银票来买了八支书画笔,这是黄松山做成的最大一笔生意。陈春廷知道转机来了,立刻和黄松山说暂时不要上街卖笔,先在家里赶制一批出来再说。

岑三公子用黄松山的笔之后果然很满意,从此黄松山和陈春廷的毛笔名声就传开了,秀峰书院的人纷纷向他们买笔,三个多月竟卖得了二百两银子,形成了他们创业的第一桶金。用这些作为启动资金,两人于1898年在司门口开了一家“黄昌典笔社”,开业那天,寺院住持和岑三公子到店里祝贺,由于岑三公子的社会地位,这无异于给他们做了一次很好的广告,再加上他们制笔都精益求精,从此生意都很好。

质量过硬令人爱不释手

黄昌典笔店开业后,除了高价的兰竹笔和条幅笔之外,为了扩展业务,也生产一般人用的平价笔。由于选料上乘,精工制作,很得用户的赞许,业务也不断得到发展。解放前,黄昌典笔店就拥有20多人专门制笔。

黄昌典毛笔具有尖、齐、圆、健的特点,让使用者用起来得心应手。黄昌典毛笔用料考究,黄昌典笔店常用的毛笔料紫毫又称“乌尖”,100张上好的山兔皮仅能提取到二三两的“乌尖”,黄昌典笔店制作的毛笔,尤其是书画笔和小楷笔,都要用到“乌尖”,因此价格相当昂贵。黄昌典毛笔做工精细,在黄昌典秘抄本中有“小尾勾尖,一整一清,揉至寸口,方可放心”的要诀。“小尾”指黄鼠狼尾巴毛,“尖”指“乌尖”,它们的比例要搭配好;而“一整一清”正是黄昌典毛笔质量保证的关键,所谓“整”是把笔尖上的杂毛提净,整笔时要将笔头搓揉一番。一般笔店的毛笔经过“整”这道工序就算完工了,但黄昌典笔店还要把制好的笔头再“清”过一次,仔细检查笔头是否还有岔毛或者不妥的地方。经过“一整一清”,相当于笔店自己已经将毛笔再挑选过一次,争取不让顾客买到次品毛笔,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解放前流行的一句童谣“黄昌典毛笔,买笔不用选”,就说明了它质量的确过硬。

抗战时期,黄昌典毛笔盛名流传,著名画家徐悲鸿在桂林创作《漓江春雨图》水墨画作品时,所用的就是黄昌典毛笔,而郭沫若、何香凝、田汉等文化名人对黄昌典毛笔也爱不释手,争相购买珍藏或馈赠亲友。

中国近现代著名工笔花鸟画家于非闇作画极其重视工具材料的选择,对于纸张、颜料以及用笔都是选择最好的来使用。于非闇勾勒线条时非常喜欢使用三种毛笔来绘画,其中两种是北京制笔厂的“吴文魁”和“李福寿”牌毛笔,另外一种就是“黄昌典”的毛笔,他虽一辈子都住在北京,中国各地的毛笔那么多,他独选了这三种笔,可见是经过了很多挑选的。

入选区级非遗项目名录

黄松山的儿子黄文续曾撰文回忆,陈春廷的制笔秘本记载了很多制笔方法和诀窍,仅关于兰竹笔的制作就有四十多种方法,长短、大小、原材料的搭配各有不同,都记得很详细,可惜在抗战期间桂林沦陷时,这本秘本竟然遗失了,殊为憾事。

桂林的制笔业,有六家在抗战前后相继停业,剩下的在解放后由于政府大力发展文化、普及教育,毛笔业又迎来黄金期,年产量达到十万多支,全行业最大的仍是黄昌典和邹乾元两家。1956年,桂林的七家毛笔厂参与公私合营,各路笔家到了公私合营单位,都不用自家的招牌,共同打造的是桂林的毛笔品牌。上世纪60年代,桂林毛笔厂和阳桥文印厂合并,成了市文具用品厂。“黄昌典”的招牌属于市文具用品厂所有。但他们生产的毛笔用的是“桂林文具用品厂”的牌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区、市领导关心桂林的传统产品,指示要恢复“黄昌典”的招牌。恰好桂林与日本熊本结为友好城市,点名要把“黄昌典”的毛笔作为礼品送给爱好书道的日本客人,厂里赶紧制作了一批精致的毛笔。1982年,市文具用品厂注册了“黄昌典”商标。

2010年,黄昌典毛笔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批准建立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市文具用品厂请老师傅带出徒弟传承这一老字号品牌,成立了“黄昌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又对黄昌典毛笔传统手工技艺进行深入挖掘与创新,开设了“黄昌典文坊”展示传承基地。目前,该公司生产和开发了几十种毛笔用品,致力于把黄昌典毛笔打造成为桂林市的文化名片、独特礼品和旅游产品,让这一百年老字号重新焕发出生机。

新闻推荐

“环广西”武警小哥走红网络高大帅气为你护航 绝对安全感十足

记者在武警桂林支队见到了小袁,平日里的他很阳光、帅气。2017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在桂林圆满收官,给市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有驰骋在桂林山水间的世界顶尖选手,这当中还有一名武警小哥。比赛...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