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桂林五人制让他重燃足球热情

桂林晚报 2017-09-28 11:12 大字

王智华

在桂林,有很多像王智华一样的70后球友,他们在上世纪90年代的足球兴盛期接触这项运动,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而今,他们虽已步入中年,但仍在桂林五人制的赛场上奔跑。桂林五人制,承载、延续着他们的球场竞技梦。

起伏的足球热情

9月25日晚上,虽然没有比赛,王智华还是准点来到桂林五人制的比赛场地,观看青年组的一场强强对话。这个晚上,他不停地跟人打招呼———踢了27年足球,参加了10届桂林五人制,王智华的球友遍布桂林。因为对桂林五人制的强队、明星球员了如指掌,加上经常负责组队、后勤,圈内朋友们平时除了亲切地叫他一声“华仔”外,还送他一个绰号———桂林门德斯。

王智华从16岁开始踢球,那是上世纪90年代,正值足球运动的兴盛时期。“在桂林,每个中学都有足球队,每年都参加三好杯足球赛;工矿企业也都有自己的队伍,每年都踢职工杯;最高级别的足球赛是全市范围的冠军杯,甚至有曾入选国家队的球员来参加。”王智华说,在那个年代,足球在桂林的热度甚至不亚于国球乒乓球。

他还记得,那时的冠军杯在市体育中心举行,虽然后期比赛要收2元钱的门票,但前来看球的球迷还是把整块场地围得水泄不通。“球员发边线球,球迷就挤着让开一块空地。球一发出去,人潮又贴到边线上。”

1993年,刚刚高中毕业的王智华成为“瓦窑人队”最年轻的球员,参加冠军杯的比赛。“那支队伍的球员都是父母的同事,我是作为工厂子弟被召入的。”王智华说,从那时开始,他就喜欢上了足球场上竞技的乐趣。

后来,因为足球大环境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全民足球竞技渐渐退出桂林人的生活。“三好杯、职工杯、冠军杯陆陆续续都不再举办了,足球的民间热情慢慢在消退。”随着工作和家庭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时间,王智华也开始渐渐远离足球竞技场。

重回竞技场,想踢到50岁

2007年,33岁的王智华应朋友相邀,第一次正式参加桂林五人制足球赛。“与11人制足球相比,五人制攻防节奏很快,需要人盯人,不断往返跑。稍不留神,就会漏出致命的破绽。”踢惯大场的王智华,刚开始显得无所适从,为此没少被队友责怪。

渐渐地,王智华适应了五人制比赛的节奏,也开始享受这一全新模式下的竞技乐趣。“以前一起踢球的很多球友都加入到了这个比赛中。一年一届的桂林五人制,成为桂林足球爱好者的盛会。”

此后,王智华就成了桂林五人制的常客。“我们的队伍里没有实力超群的球星,没有拥有专业背景的教练,是一支名副其实的草根球队。不过,即使面对强队,我们也很享受比赛。”

2009年,王智华所在的队伍,在青年组小组赛中遭遇桂林五人制著名球星肖国旗领衔的强队,“结果2比9被血洗”。青年组16进8的比赛中,他们再次遭遇对方。“虽然对方拥有压倒性优势,但场上的我们也在顽强战斗。”王智华还记得,那场比赛守门员出状况,他临时客串门将,奋力扑出了几个单刀球,“最后,我们虽然1比3输给了他们,但虽败犹荣。”

3次青年组8强,是他们这支草根球队奋力拼搏而获得的荣誉。

2010年,36岁的王智华作为队里最年轻的队员,开始转战中年组,“一起踢球的朋友年纪都大了,体能跟不上,但又舍不得离开桂林五人制的赛场。”在这一组别,他们拿过2次亚军,“虽然中年组的比赛激烈程度不如青年组,但竞技的乐趣丝毫不减。”

“现在,踢五人制的人越来越多了。桂林已经有20多块五人制球场,不提前预订还是很难找到场地。”王智华说,对于民间足球热情重燃,坚持举办了19年的桂林五人制功不可没。“如果没有出现伤痛,我还要再踢几年,踢到50岁。”

新闻推荐

三天亮灯不含糊 市民生活“不摸黑”一面锦旗点赞“金点子”

居民代表给“金点子”工作小组送上锦旗。记者滕嘉摄本报讯(记者苏文娟)昨天下午,三位市民来到“创建文明城为民办实事”金点子征集活动工作组办公室,向工作人员送上一面锦旗。这是第几次收到锦旗...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