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爱国爱家爱桂林 讲德讲孝讲文明”系列报道雷秀军:融在陶艺传承中的家乡情怀

桂林日报 2017-08-18 09:32 大字

▲雷秀军在展示他的手工窑变作品。

雷秀军请来村里一名70多岁的老艺人做手工陶艺品。

▲雷秀军的制陶厂每天生产的产品数量可观。

“今天有老板要运走几千个坛子。”近日,记者来到荔浦县大塘镇庆华村雷家屯雷秀军的制陶厂采访时,他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生意比较好,根本忙不过来。如今40多岁的雷秀军,曾经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天之骄子。因为家庭的变故,为了照顾弟弟妹妹,他忍痛放弃读了两年半的大学学业,回家支撑起整个家,并且将家乡的制陶手艺发扬光大。在他的努力下,村里逐渐没落的制陶手艺不但恢复生机,还有了创新,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本报记者蒋伟华通讯员周俊远黎振勇文/摄

曾经为了照顾家庭,他放弃了大学学业

雷家屯离镇政府所在地不过20分钟车程,见到雷秀军时,他正和工人们在厂子里忙着出窑。厂子位于马路边,占地数亩,有装模区、晾晒区、成品区等。

天气炎热,皮肤黝黑的雷秀军看着窑差不多出完了,趁着休息的空隙跟记者聊了起来。在他的记忆里,从小就看到父辈们在农闲时制作碗、碟子、坛子等各种瓷器。听村里老人讲,村民祖祖辈辈都制作陶瓷,已有几百年历史,以前整个村几百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做,也算是村里一大特色。大家制作的陶瓷除了自家用,还经常在赶圩的时候拿去卖,换些零花钱补贴家用。从小耳濡目染,雷秀军自然很容易地就掌握了这门手艺。

上世纪90年代初,雷秀军带着家人的期望考上了武汉的一所大学。在当时的山村里,能考上大学是一件十分光鲜的事情。他本以为自己不会再回农村了,但天不遂人愿,就在他读大学期间,父母却相继因病去世。雷秀军是家里的长子,看到弟妹还小,如果自己继续读书,首先没钱,同时家里也没人照顾。无奈之下,他在读了两年半大学后,带着遗憾又回到了这个养育他的乡村,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

到外地打工取经后,他回到家乡做大制陶事业

回到家乡后,雷秀军开始也跟村民们一样做陶器卖,日子过得平庸而简单。两三年后,感觉前景渺茫的他加入了外出打工的大潮,决定出去见见世面。正是这个决定,让他对制陶手艺有了新的认识。

打工期间,他“有预谋”地选择了一家陶器厂。这是一家现代化的陶器厂,装模等程序都采用机械化,效率非常高。为了能多学点东西,几乎每个程序他都认真学习,并熟记于心。原本就有着良好基础的他很快掌握了机械化生产的整个程序。

几年后,带着不多的积蓄,雷秀军又回到了家乡,准备以新的面貌重新开始他的制陶事业。当时,由于现代机械化生产的影响,加上手工制陶耗工时多利润微薄,村里的制陶人越来越少了。而雷秀军却认为自己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2011年,经过市场调查、风险分析后,他决定扩大规模,采用机械化生产。

“采用机械省时,效率高。”他指着几部机器告诉记者,现在除了装窑出窑,其他程序几乎都采用机械,比如和泥、装模等,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他的名气很快传开了,来订货的也越来越多。而生产的产品也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现在生产最多的是装豆腐乳的坛子、种肉肉植物的花盆等。今年有个玉林老板就在他这里订了20万个豆腐乳坛子,光是这一单就可以给他带来数十万元的收入。随着他的厂子规模扩大,村里的家庭作坊基本没有了。

规模做大后,他还要传承家乡的传统手艺

随着制陶规模扩大,雷秀军除了让两个弟弟来帮他做事,还招了村里10多个村民进厂当工人,每年纯收入有几十万元。眼看着事业、生活风生水起,雷秀军却觉得这不是他的终极目标,而是开始。他想为家乡传统的制陶手艺传承再做点事。

在进行机械化生产的同时,他请来村里一位70多岁的制陶老艺人,专门帮客人“私人定制”。

“机械化制作的产品赚钱可以,但称不上艺术品。”在雷秀军的眼里,赚钱固然重要,但传承技艺同样重要。在机械化生产的同时,他还坚持关注手工陶艺的传承和改进。在广东的朋友告诉他,现在真正爱喝茶的人还是喜欢纯手工的陶器,特别是柴烧窑变的陶瓷更受客人欢迎,虽然价格不菲。而在广东那边,由于场地和市场的变化,柴烧的纯手工陶器几乎难觅踪影。

为此,现在除了每天为客人生产一些日常的陶瓷用品外,雷秀军还专门抽出时间来和老艺人研究新产品的开发和制作。目前已经少量地制作出一些成品,等得到市场的肯定后将会请更多的传统艺人加入他的队伍,制作出更多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争取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新闻推荐

不信谣不传谣

网友“桂林读书人”讲述:前几天,桂林持续暴雨。我看到很多朋友群里都在转发一条信息,说公共自行车车桩被淹区域可能漏电,已有人被电击,出行要避免靠近这些地方。我感觉这条消息似曾相识。上网一查,我发...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