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退休后开始学诗词 84岁站上讲台传承文化耄耋老人的诗意晚年

桂林晚报 2017-07-26 13:16 大字

廖德宇向记者展示个人诗集。

他从小爱好古典诗词,却无奈成为一名工程师,在矿山工作了大半辈子。退休后,他重拾梦想,从头开始学习古典诗词,19年里创作了上千首诗词,还出了个人诗集。如今,家住穿山东社区的廖德宇已经84岁了,仍在老年大学开班授课,传授古诗词写作,希望自己能为文化传承尽一份力。

学校里最年长的老师

廖德宇是桂林老年大学里年纪最大的老师,专教古典诗词。目前正值暑期,他休假在家,除了每天看书、读诗、写诗,还在为下半年的授课做准备。20日上午,记者来到他的家中,和他聊起他的诗意晚年。

一张简单的书桌,六个装满古典诗词书籍的双开门书柜,廖德宇的客厅简单干净,他平时便在此创作和备课。尽管已经年过八旬,他依旧思维敏捷,脱口就能背诵出大段诗词。

“我原本只是老年大学的一名学生。”1994年退休后,他又被单位返聘,直到1998年才有时间到老年大学跟随杨教授学习古典诗词。起初,他连诗词的格律都不懂,后来越学越深,渐渐被同学们称为“二老师”,杨教授也常跟大家说:“我不在,找老廖”。

2007年,杨教授去世,老年大学里再无古典诗词老师,班级面临着解散的危机。在同学们的支持下,廖德宇走上讲台,一讲就是十年。“班上学员的基础不一,很难选择教材。”因此,他总是在课前精心挑选适合大家共同学习的诗词,平均每次手写8页A3纸的备课内容,如今家里光是备课本就有厚厚一沓。

除了备课和教学,他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点评和指导诗词。“上个学期,有个新学员一次性交了70首诗词给我。”每次课后,他都会收到一两百首新诗词,朋友劝他年纪大了要学会偷懒,他却说自己能理解这份痴迷,总是交多少就改多少。为此,他还建立了微信群,只要有空便会在群里与大家交流学习。

廖德宇说,古典诗词班更像一个诗友俱乐部,是一群诗词爱好者的乐园。平时除了学诗、作诗,他们还创建了内刊《青山夕照》,专门收集学员的佳作。2015年,他们还出版了诗集《耆宿吟春》,收录了上百首诗词,大家都乐在其中。他笑着说:“只要身体好,大家愿意听,我就会一直教下去。”

退休后重拾古典诗词

“我从小就爱好古典诗词,但却直到退休才有时间重拾爱好。”廖德宇年幼丧父,从小跟着哥哥长大,受其文学熏陶,自幼开始学习吟诵唐诗宋词和古典文学,尽管不太能理解其中深意,却暗自萌生了从文的心愿。

然而,当时国家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时期,高中毕业后他被送去中南矿冶学院学习矿业知识,离古典诗词越来越远。工作后,他主要负责开发矿业技术工作,常年奔走于国内各地的矿山,只能偶尔给小报投稿,写点诗词、报告文学。

“我将去过的地方都写进了诗词中。”1985年,他调回桂林工作,马上到老年大学报名参加古典诗词班,却一直没时间入学。但回想起年轻时去过的地方,他心中感慨万千,便开始自学、创作。在他2010年出版的个人诗集《朱雀吟》中,有大量以地名为名的诗词,如《长江三峡》、《游昆仑关》、《重返程阳桥》等,都是他的人生缩影。

这些年里,除了到老年大学学习和授课,他还加入了桂林楹联学会、广西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不断与同好中人交流学习,陆续写下了上千首诗词,不少作品发表在省、市级刊物上。“能在晚年从头再学古典诗词,于我而言也是一大幸事。”他说。

他想将文化传承下去

如今,廖德宇已到耄耋之年,很多同龄的朋友都已在家安度晚年,他却还想将这份教学工作继续下去,为的便是一份传承。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学诗词、楹联。”廖德宇说,2015年,桂林发起了以逍遥楼、东西巷为创作主题的楹联征集大赛,他作为评委参与评选工作。当时,他们共收到全国各地的1331幅楹联,却缺乏精品,甚至有的作品还不合律。直到逍遥楼开楼,南面的楹联位置仍是空着的。几个月后,相关工作人员找到他,将他所作的“奇峰翠影疑仙境,漓水波光吻玉楼”拿去使用。

这件事让他更为深刻地意识到,诗词、楹联等传统文化正在面临断层的危险,他很想为此做些什么。“我们古典诗词班的学生从48岁到86岁不等,除了自己学和写,回到家还会引导后辈学习。”他说,如今自己年事已高,最大的愿望便是尽绵薄之力,为文化传承做些奉献。

记者曹哲实习生郭菀菱文/摄

新闻推荐

军民联谊会

小朋友给士兵们佩戴大红花。记者谭熙摄本报讯(记者谭熙通讯员唐洁)“八一”建军节快到了,21日叠彩社区党员、居民、儿童来到桂林警备区机关分队,开展军民联谊会。当天下午3点半,记者跟随社区...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