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科普行万里 传播科学遍八桂

广西日报 2021-12-13 07:14 大字

本报记者李新雄通讯员潘丽杜琳

“第一次带上VR眼镜观察植物世界,第一次见识仿生智能机器狗,第一次做电磁实验……流动科技馆让我大开眼界,更喜欢上科学课了。”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小学六年级学生张湘杰对流动科技馆赞不绝口。

这是我区流动科普资源惠泽千万壮乡孩子的生动例子。

一直以来,在自治区科协的领导下,广西科技馆整合利用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优势科普资源,以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人群为重点服务对象,聚焦科普为民办实事,突出科技教育与民族团结共建特色,在“扶智”上下功夫,在服务上见“真章”,每年组织实施流动科普惠民活动累计行程万里,惠及基层各族群众逾百万人次。

“科普轻骑兵”精准输送科学资源

广西世居民族众多,居住地分散,科普资源相对分布不均,科普大篷车与流动科技馆是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走基层开展科普活动的“最佳组合”。

科普大篷车装载20余件轻便科普展品,搬卸组装灵活,随时随地可进行科普展览,被形象地称为“科普轻骑兵”。今年,在中国科技馆的指导下,广西科技馆开展了“红色百年路·科普万里行——全国科普大篷车庆祝建党100周年联合行动”等活动,携带机器人、VR眼镜等数十件展品奔赴了融水、三江等2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进社区、农村、学校等开展科普活动。截至12月初,全区40辆科普大篷车共计开展700余场科普活动。

除了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也大显神威。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已实施10年,采用小型化、模块化的互动展品及其它科普资源,可在任何区域进行流动展出的公益性基础设施。用流动的科普设施把一座小型科技馆送到公众“家门口”,一定程度弥补了市县区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通过电磁探秘、运动旋律、数学魅力等50多件展品及内容丰富的科学表演来满足当地群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截至12月初,广西流动科技馆在区内展出已超27个站点,涵盖11个市,惠及群众65万人次。

特色“科普套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每逢重大民族节庆日,广西科技馆都会准备丰富的“科普套餐”,因地制宜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今年“三月三”期间,广西科技馆开展了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系列活动之“壮乡三月三,唱支山歌给党听”。通过唱红歌、党史知识抢答、创意手工制作《少年心向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传播红色经典,展现壮乡人民一心向党的精神风貌。

今年恰逢龙胜各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广西科技馆联合广西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多家会员单位,精心准备了丰盛的“科普大餐”。观,苏27航模战斗机表演、航模固定翼3D花式飞行表演;展,铜鼓、黄尼鼓、壮族天琴等广西壮族民族乐器;听,气象科普山歌。这种接地气的科普方式备受青睐,当地民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了科学的魅力,拉近了与科学的距离。特色科普活动的开展,是促进民族团结的一项重要举措。

科学大咖激发青少年科学梦

科学大咖无疑是科学星辰大海中最亮的星。广西科技馆积极组织院士专家加入广西未成年人科普演讲团,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希望行”少数民族地区专场活动,今年策划了15场,惠及当地青少年3000余名。

中科院院士武向平、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史军,到红军长征沿线的学校——灌阳县新圩初级中学、灌阳县民族小学、兴安县华江瑶族乡中心小学、界首镇初级中学,开展题为《认识我们的宇宙》科普报告。组织广西大学教授罗里熊、桂林理工大学教授李学森等科普专家到罗城、富川等地,开展《奇妙的物理世界》《化石的故事:地球生命演化的见证者》等科普报告。专家宣讲科学知识,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科学种子,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梦,同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提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如今,流动科普资源已成为八桂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科普大篷车项目启动至今巡展总里程已超百万公里,流动科技馆截至2021年已启动第三次全区巡展,受众总人数超700万人次。下一阶段,广西科技馆将充分依托广西地域民族特色和东盟区位优势,将流动科普惠民活动同民族团结进步及平安广西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助力乡村振兴实施,为奋力谱写新时代广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新篇章贡献力量。

新闻推荐

龙胜打造多支极具民族特色的志愿服务队 侗寨琵琶歌传唱文明乡风

本报龙胜讯(记者/李家健通讯员/何平谢永爱)“文明实践五平台,志愿服务大家来;理论政策传思想,文化文艺共搭台……”10月14日,在...

龙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龙胜各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