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医术既要“尽力助人”也要“发展传承” 访侗家粟氏骨科第六代传承人粟泽
侗家粟氏骨科第六代传承人粟泽在崇华中医街坐诊。
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时间的流逝中凝练出自身独特的文化,其中又以侗医和侗药较为神奇,侗医独特的诊疗方法、侗药神奇的治疗效果让世人为之惊叹。
2016年,一家以侗医药养生为主要服务内容的侗医馆在崇华中医街正式挂牌营业,被誉为“接骨奇人”的侗医粟泽,也携着一身医术,坐诊于此。
今年71岁的粟泽出生于龙胜平等镇,他的父亲曾是当地闻名一时的“老侗医”,从10岁开始,粟泽就跟随父亲到深山老林采药,陪同父亲出诊。
“小时候不明白父亲的用意,长大以后才渐渐明白是在有意培养我。”粟泽说,32岁退伍后,他才重新跟父亲学习医术,36岁拜父亲为师。
行医这些年,他的足迹几乎走遍了桂林12个县,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的病人,他都能够“一视同仁”,这也是父亲教给他的“医德”。“行医不是为了捞钱,而是为了救人,以前大家都很穷,只要是能力范围内,不管是给我一头牛还是一个鸡蛋,我都会尽量去救。”
在粟泽年轻的时候,农村还没有新农合,很多人建房子、扛木头的时候会受骨伤,请不起医生,又行动不便,都是请粟泽下乡去治,因此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早期我去得最多的就是永福堡里,现在三十年过去了,我还和当地一些患者有联系,他们受伤的部位都恢复得很好,也没有后遗症。”
中医需要“辨证论治”,在粟泽眼中,祖传医术在治疗过程中也是需要不断自我否定的。“每一个人的伤情、体质都是不同的,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病人的情况和感受,及时调整用药,并且不断总结。”
为上千名病患治疗的过程中,粟泽积累了大量临床实践经验,成为桂北地区名扬一方的骨伤科治疗专家。尤其擅长治疗跌打损伤,采用手法正骨复位、夹板固定,内服外敷祖传草药,专治跌打损伤、骨折、内伤、脑震荡、陈旧性损伤复发引起的各种疼痛;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椎、腰椎疼痛,腰椎间盘突出、膨出、椎间管狭窄,腰椎增生引起的疼痛。
最令人叫绝的就是粟氏祖传侗药,曾经有一位灵川的病人,出车祸后腿部好几根骨头断裂,打钢钉治疗后,骨头一年半都没有生长,粟泽开了两个月的药后,骨头竟然重新生长。“西医治疗一般是打钢钉后让骨头自然生长,但是一些人身体会出现排异性,导致骨头不生长,我用的药有一个特点,它不会止痛,但是效果会很好,正是‘长痛不如短痛’,而且也不会有排异性。”
还有一位本地高校的退休老教授,先后两次因为骨伤问题来找粟泽,用药后都恢复良好。“最初,他还是到医院拍片回家的路上,由出租车司机介绍来的,现在膝盖伤和肋骨都没有任何问题,在医馆内挂出的锦旗中,其中一面就是这位患者送的。”
另一位赠送锦旗的患者,由于踝关节疼痛,到诊所打火针后出现伤口感染,伤口越来越大。“到了医院,医生建议这个人去北上广找一家好的医院做手术,最后经朋友介绍来到我这里,通过两个9天的疗程,内服外敷药的共同作用,伤口竟然痊愈了,到医院再次检查时,医生也说已经治好了。”
粟泽使用的基本都是野生中药材,由于经济开发,现在山里的药越来越少,他只能到药材市场买,或者请一些专人定点采药。“现在上门就医的人多,使用的药材也会更多,所以每年我的女儿都会陪我到全国各地的药材市场去逛。”
由于祖上六代都是学侗医出身,他从小跟随父亲在山里采药行医,对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有一种特殊的情结。“现在我的女儿在跟着我学习,我会按当时的流程收女儿为徒,我的女儿也会继续传给下一代。”粟泽说,在父亲那一代,因文化水平原因,侗医技艺并没有形成文字,他打算等到闲下来时,就把自己掌握的医术编成书籍,让这份珍贵的技艺永远传承下去。
林扬文/摄
新闻推荐
邓铭志在村里一待5年,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入户做调查,邓铭志保持亲切的同时也很严谨。邓铭志正在把脚上的泥巴洗掉。村民...
龙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龙胜各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