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 桂林基础教育欣欣向荣
美丽的校园,设备齐全的教室……如今,桂林各中小学教学条件日益改善,学生们能得到越来越好的教育。图为近日桂岭小学的学生在操场参加庆祝国庆活动。记者陈静摄
1994年,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小寨希望小学奠基。(资料图片)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代表们举手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资料图片)
2007年,桂林市分别荣获国家三部委颁发的“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先进地区”和自治区颁发的“推进‘两基’工作成就奖”。记者张苑陈静摄
现在的东河小学。(东河小学供图)
兴安县高尚镇东河村委莲花塘小学旧址,当年的校舍就是几间平房。(东河小学供图)
上世纪90年代,桂林市许多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还比较简陋。图为当时龙胜龙脊镇小寨希望小学的教室。(资料图片)
今年9月,新启用的中山中学城北校区里整齐的教学楼和宿舍。记者陈静摄
□本报记者张苑陈静实习生许望诗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止过。
70年来,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到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任务,中国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纵观桂林基础教育的发展,一个又一个的变化让人激动不已:从“少数人上学”到“一个都不能少”,从“简易课桌”到“信息化教室”,从“能上学”到“上好学”,从“政府重视”到“全民重教”……这一个个变化、一串串硕果,都成为了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美缩影”。
从“少数人上学”到“一个都不能少”桂林市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适龄孩子沐浴“义教阳光”
“我们小时候,义务教育还没普及,家里的兄弟姐妹多,只有条件好的家庭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上学。”回忆50多年前的事,今年69岁的刘涛十分感慨。他回忆道:“我们那时上学是不免费的,虽然学费只有几元钱,但对于子女多的家庭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所以,那时候家里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上学,父母会把上学的机会留给学习好的孩子……”
对于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经历过那个“只有少数人能上学”的年代,再看如今儿孙辈每个人都能轻松上学,这一变化让他们十分感慨。
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小学入学率只有20%左右,在桂林的一些偏远地区,入学率可能还低于这个数字。自1986年我国颁布《义务教育法》之后,桂林市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有了法律保障,“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也日益深入人心。
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的白志荣老师扎根乡村教育35年,谈起几十年来农村孩子从“没学上”到“上好学”的变化,让她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80年代《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前,每到开学前,老师们都要提前一周回校,到每个学生家中进行家访,目的是动员家长让孩子上学。“孩子们上不起学,我们老师挨家挨户去做思想工作,想尽办法帮他们解决困难问题,执着地坚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简单信念。因为这些孩子一旦没有书读了,他们就只有回家务农,以后多半会扛一辈子锄头。”白志荣说。而让她欣喜的是,到90年代以后,家长不让孩子上学的现象越来越少了。而如今,他们再也不用去家访劝孩子上学,而是家长主动找到学校给孩子报名上学。
从当初只有少数人入学,到现在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如此的变化带来了全市义务教育在学人数逐年增加,教育规模也空前扩大。
记者从市教育部门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桂林市小学入学率不足90%。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后,全市共有小学1777所、教学点2683个、教学班17773个,全市在校小学生53087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47%。
1999年,桂林市“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桂林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桂林市完善市辖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实施办法》。这一年,桂林市将原市属26所普通小学按属地管理的原则下放给各城区政府管理。全市小学入学依法发放入学通知书,适龄儿童按学区就近入学。
2001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授予桂林市“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称号。2007年,全市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市“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2018年,桂林市实现自治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覆盖,15个县(市、区)顺利通过国家评估认定(除全州、平乐外),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达到88%。
老家在广东揭阳的侯淑娜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006年,侯淑娜父母到桂林开了一家五金杂货店。生计有了着落后,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了大人的心病。后来,得知自己租住房子附近的七星中心校只要开齐证件孩子就能入学,还不用交费,侯淑娜的父母放下了心。
多年来,桂林市除了全力保障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外,各级政府还以公平普惠为核心,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享有均等的入学机会。例如,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就学;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等等。此外,还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例如,近年,为规范民办初中招生及办学行为,市教育局叫停了部分民办初中违规组织的“小升初”考试,采取“面谈+摇号”的方式招生。2015年开始,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指标按比例分配到辖区内的初中学校。
在特殊儿童入学方面,近年来,桂林市投入7068万元专门用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目前30万以上人口的县均已建有特殊教育学校。2013年,市培智学校顺利通过自治区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评估验收。截至目前,桂林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此外,桂林市还积极探索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的新模式。从2016年开始,象山区成为广西普通中小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巡回指导首个试点城区,该区分别在南溪山小学、铁路西小学、回民小学挂牌成立桂林市随班就读巡回指导工作室,在这3所学校开展接纳残疾学生随班就读试点。3年多来,3所学校经过不断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经验。这些特殊孩子走进普通课堂,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接纳和关爱,在成长中拥有了更多的快乐和自信。
“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无论学生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可以享受到一样标准的‘两免一补’。”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文件,桂林市从2017年春季学期起,统一全市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政策,桂林市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也和农村学生一样,免交课本费,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还可享受生活费补助。
从“简易课桌”到“信息化教室”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实现“脱胎换骨”
“太大了,现在比30多年前好太多了。”今年56岁的王成武是兴安县高尚镇东河小学的校长,从1984年就在农村一线从事教师工作的他对于《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农村学校的变化感触颇深。1984年,20岁出头的王成武成为兴安高尚东河村委莲花塘自然村的一名代课老师。当时学校就设在村里的庙堂,没有黑板,没有教室,两个教师就撑起了一个学校。从语文、数学到体育,王成武身兼多个教职;没有教室,几个年级的孩子挤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上到自己年级的课时就听课,其他年级的学生就自己看书自习。”王成武说。
王成武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各级政府持续保障教育经费支出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学校各项条件都在逐步好转。1996年,东河小学建起了三层楼的教学楼,有9个教室,可以容纳400多名孩子上学,师资也扩大到14名教师。
东河小学的变化是桂林市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桂林市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校际之间办学条件趋于均衡,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升,教育公平得到实现。
2009年,桂林市针对教学基础设施总投资达1.18亿元,新建、改造教学用房及学生生活用房13.1万平方米。同年,完成了12所市属学校无障碍设施改造项目,通过了市、自治区、国家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检查验收组的验收。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的学校建设专项有: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项目、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等。当年新建校舍16716平方米、运动场14000平方米。市培智学校、聋哑学校、第七中学迁建(三校搬迁)项目也于当年开工,项目总投资4600万元。
2010年,桂林市投资教学基础设施达1.378亿元,实施的教育专项工程全部完工,新建、改造教学用房及学生生活用房12.9万平方米。
从简易木黑板到玻璃黑板,再到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桂林市从城市到乡镇学校的教学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崭新的教学楼,宽敞的操场跑道,多媒体教室———这是我们在永福县罗锦镇下村小学见到的景象,也几乎是全市所有通过“国检”的县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标配”。而在去年上半年,下村小学的学生们还只能在一栋两层的教学楼里学习,而宽敞的跑道更是难觅踪影。
2010年,桂林市完成了市区、灵川县、龙胜各族自治县20所学校的LED显示屏项目、多媒体教室建设项目。
2011年,桂林市完成市区学校470万普教仪器采购、分货到校及质量反馈工作。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开工率位居全区前列。
2012年5月,桂林市制订了《桂林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结合标准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根据市直属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完成了16间机房的新建与改造、12间机房计算机更新工作。实施了18所学校300多间教室及实验室多媒体教学设备建设项目现场物察施工监督与协调等工作。10月,配备理科仪器19类,体卫艺器材4类,品种共1992种,数量550971件。
2013年,桂林市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重点建设3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示范学校及1所市教育资源应用中心。同年,桂林市所有教学点实施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桂林市5城区、荔浦县、平乐县共有55所学校665个班级配备了班级交互式多媒体设备、教师电子备课室、服务器及教学资源等。截至2014年12月,围绕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标准,全市生机比达到小学25:1、初中14:1,建有计算机室的学校有535所,建有校园网的学校有164所,建有卫星接收设备的学校有1209所。市区80%以上的中小学校、县级90%以上的高完中学校建有功能较齐全的校园网及对外发布信息的平台。
2014年,桂林市实施教育发展十大重点工程,城区新建扩建8所义务教育学校。
2018年,桂林市投入资金12.61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347所,新增学位2.69万个,恢复十八中、中山中学初中部办学。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也是桂林市教育惠民工程之一。桂林市在龙胜、资源、恭城、雁山的寄宿制学校实施了国家、自治区及市级试点县(区)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全年共发放2663万元,受益学校304所,惠及学生44406人。还实施国家关工委“春苗营养食堂”计划,完成了100所学校500万元厨房设备配备工作。在此基础上,桂林市还为100所农村学校食堂投入500万元改善食堂设施设备。
保证孩子从“能上学”到“上好学”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升推进义务教育向纵深发展
今年5月29日,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龙桂丽校长工作室”在榕湖小学揭牌。榕湖小学校长龙桂丽被遴选进入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班,标志着桂林市在校长队伍建设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了解,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织实施的“国培计划”———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遴选百名优秀教师和百名优秀校长进行3年连续性系统化培养,以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教育领军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着力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上世纪80年代后,一系列政策法规出台,涵盖了对教师的要求、培养、管理、待遇等多个方面。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确定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1993年《教师法》实施,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同时,要求小学教师需具备中等师范学校以上学历,初中老师需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等等。
近年来,桂林市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打造市级名校长队伍,启动市级名校长培养培训计划,对遴选出的99名优秀中小学校长实施为期两年的培养培训。“十二五”时期,桂林市通过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全市70.2%的幼儿园教师和88.5%的小学教师达到专科以上学历,81.3%的初中教师达到本科以上学历。
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途径。进入“十三五”,桂林市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素质。仅2017年以来,即投入1000多万元,培训义务教育阶段教师18100人次;启动了中小学校“百千”名师培养工程,着力培养100名名师、100名名校长、100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充分利用驻桂高校的资源优势,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和提高培训;大力开展了以“国培计划”为主的乡村教师队伍全员培训。通过系列措施,义务教育学校一批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八桂名师和名校长脱颖而出,教师队伍和学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断提升。
桂林市尤其重视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了“教师队伍强质乐教工程”,对乡村教师的定编定岗、培养补充、交流轮岗、培训提高、待遇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倾斜,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让乡村孩子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还积极为乡村教师输送新鲜血液,今年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全市共招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中职学校特岗教师756名,定向培养招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310名。2017年至今,全市共招聘乡镇及以下学校英语、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信息和科学等83个岗位教师313人,占全市计划招聘教师人数的23%,有效缓解了乡镇及以下学校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的问题。目前,桂林市已经建立了以教育部门为主的中小学教师招聘机制,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乡村教育工作的轮岗交流和支教走教工作。
从“希望工程”到“全民重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学习知识
自《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不仅桂林各级政府部门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社会各界对义务教育方面也给予了大量支持:希望工程的大力实施,民办教育的飞速发展,还有无数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对贫困学子的温情关爱……全民重教的氛围日益浓厚,让每一个渴求知识的孩子实现心愿。
1989年10月,由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的希望工程正式启动。
30年来,希望工程在桂林不断生根发芽。
在距离桂林市区100多公里的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里茶村,有一座面积不大的希望小学,它成立于1991年,是大桂林第一所希望小学。在这里,诞生了桂林第一批受希望工程资助的孩子、第一批希望工程教师,以及早期对希望工程慷慨捐助的爱心人士。桂林希望工程最初的星星之火就是从这里燃起。
目前还在该校教书的白志荣老师至今还记得当时学校接受希望工程捐助的情景。她回忆说:“1991年以前,这里叫做‘里骆小学’,来自附近3个村的孩子们每天都挤在一栋简陋的木楼里上课,教学条件十分简陋,教学质量也不高。后来,全国性的希望工程活动开展后,桂林也发起了建设希望小学的行动,里骆小学被选中,爱心企业出资为学校建了三层高的教学楼,后来学校改名为‘希望小学’。”
“希望工程的实施,给山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带来了上学读书的希望。”白志荣介绍,建校这么多年来,不断有社会爱心人士来看望这里的孩子们,捐赠书包、书籍等学习用具,还为学校捐赠了电脑和电教设备。
记者从团市委了解到,希望工程实施30年来,桂林社会各界的爱心不断汇集,全市希望工程累计募集到的资助金额达几千万元,全部被用于资助贫困失学儿童、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1991年桂林市建起第一所希望小学后,陆续有希望小学在市区及各县区建立。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桂林市已援建希望小学(希望教学楼)近200所,资助贫困生几万名,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改变了一大批贫困儿童的命运。
除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希望工程外,多年来,民间捐资助学、尊师重教的热情也一直不减。在桂林,一批又一批的爱心人士资助贫困学子,向贫困地区捐赠校舍、体育场、读书屋等,让无数贫困学子享受到了义务教育的温暖阳光。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子的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基础教育资源,近年来,桂林市民办基础教育也蓬勃发展。据统计,2004年,桂林市共有民办基础教育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281所,到2014年,桂林市民办基础教育学校已达700多所。民办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成为了全市基础教育的有力补充,极大地推动了桂林市基础教育的新发展。
大事件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于当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一部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而制定的法律。
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针对我国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不少新规定,包括“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重点班”等等。
上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新闻推荐
猕猴桃丰收,陈定周喜上眉稍。□本报记者蒋伟华通讯员吴倩茜张杨文/摄眼下正值红心猕猴桃上市的季节。走进龙胜各族...
龙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龙胜各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