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释放红色力量 建设美丽乡村

桂林日报 2019-06-29 10:54 大字

□本报记者胡逢超

85年前,中央红军长征进入龙胜,与当地少数民族同胞进行了深入接触;85年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龙胜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当年注入龙胜的这股红色力量一代代传承下来,一直激励着当地各族同胞紧密团结,奋发有为。如今的龙胜充满活力,广大群众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红军当年许下的诺言实现了”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分3路翻越老山界,从资源进入了龙胜。其中,红三军团驻扎在泗水乡白面瑶寨附近。在白面瑶寨的红军岩下,至今仍能看见上面的“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等字样。红军离开后,当地瑶族居民自发将这些红色遗迹保存下来,并通过立碑、石刻等方式纪念红军。据考证,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实施的民族政策。这两条标语不仅刻在了石头上,更刻在龙胜各族群众的心里,一代代传承下来。

近几年,龙胜将白面瑶寨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项目实施点,利用当地“民族+红色”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旅游市场,对古民居房屋进行了特色保护与改造,并引进企业在当地大量种植观赏花卉,形成一套独特的梯田花海,结合特色村寨的民宿,旅游开展得红红火火。红色传承,书写了一个新的旅游篇幅。

白面瑶寨世代曾流传着这样一句山歌:“耕田耕地为大本,哪有唱歌来养家。”让村民没想到的是,时代变了,他们真的能靠唱山歌赚到钱。随着旅游公司的引进,白面瑶寨村民把土地流转给公司种植观赏菊花,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村民们轮流接待游客,唱着山歌跳着舞就把钱赚了。

如今的白面瑶寨,古朴的木制“半边楼”整齐地立在半山腰的斜坡上,坡下是荷田和菊园,禽鸟相戏其间。很多村民办起了农家乐,一年超过数十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让白面瑶寨村民人均增收超过6000元。

当年,红军曾向当地瑶族群众许诺,要让大家“人人有田,个个有山”。“红军当年许下的诺言实现了,这就是红军长征留下的精神财富。”村民们欣喜地说。

重建“江口红军鼓楼”铭记峥嵘岁月

在龙胜乐江镇江口村,村口一座刚落成的鼓楼格外醒目。

今年农历“三月三”当天,江口村开展长征文化旅游区项目启动仪式暨江口鼓楼落成庆典主题活动。当地侗族同胞穿着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欢聚一堂,通过芦笙雄狮迎宾朋、侗族传统上梁、“长征·侗韵”大型实景演出、侗家长桌宴、重走长征路等别具一格的方式欢度“三月三”,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游玩体验。庆典上,数千名游客和当地群众欢聚一堂,以唱侗歌、多耶、百家宴、芦笙踩堂等方式进行庆祝,尽展浓郁的侗族风情。

江口村中心原有一座规模不大的鼓楼,1984年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村里从此一直没有鼓楼。侗族群众非常盼望重建鼓楼,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如今,侗族群众生活越来越好了,重建鼓楼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鼓楼是侗族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是群众议事、文化、娱乐和迎宾的主要场所。经过村民们集体商议,江口村的这座新鼓楼被命名为“江口红军鼓楼”。“鼓楼高36.8米。‘3’代表红一、二、四方面军,\‘6’代表中央红军第一、第二纵队和红一、三、五、八军团等6支部队通过江口,‘8’代表八一建军节。”江口村党总支副书记韦永平道出了这座鼓楼的奥秘。(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龙脊梯田:波光潋滟,夏日有胜景

进入6月,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全面灌水,迎来了又一个观光摄影季节。层层叠叠的梯田在阳光的照射下,层次分明、波光潋滟、...

龙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龙胜各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