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红军,名字却镌刻在红军烈士纪念碑上

桂林日报 2019-06-12 08:48 大字

曾庆东的名字与事迹被镌刻在红军烈士纪念碑墓志上。

曾庆东的后人在祭扫红军烈士墓。

曾庆东(前排右三)1959年与家人合影。(本文配图均由曾小明提供)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桂北大地上,红军在此谱写的英雄史诗一直为后人传颂。在龙胜各族自治县伟江乡洋湾村,屹立着一座伟江潘寨红军烈士纪念碑(墓),曾庆东———一个当地普通农民的名字被镌刻在墓志上。他并不是红军,为什么会出现在红军烈士纪念碑上?

日前,记者采访了曾庆东的儿子曾凡河,这位已经89岁的老人,向记者生动讲述了先人当年可歌可泣的壮举。

□本报记者胡晓诗

纪律严明待人和善,红军给乐善好施的曾庆东留下了好印象

曾庆东生于1885年10月,湖南祁阳县文明铺古木堰人。因祁阳连续3年大旱,粮食歉收,他14岁就出来帮人挑担谋生,一路来到广西龙胜马堤乡(今伟江乡)洋湾村,随后在这里定居生活,生育了6个子女。曾庆东在跟随别人挑担做生意时,学会了武功,并懂得用中草药治疗跌打损伤和一些疑难杂症,靠着这些技能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在儿子曾凡河的记忆里,曾庆东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父亲经常和我们说要做好事。他喜欢捐钱修路架桥,伟江去湖南九把隘的石板路就是他出钱修建的。”曾凡河说。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即著名的湘江战役。12月5日,红军进入龙胜地界。当时红军被国民党政府宣传为“红匪”,洋湾群众听闻消息,大都跑进深山老林里躲藏,只有少数人留在村里。曾庆东见识多胆子较大,外加一家老小行动不便,也留在了家里。

红军先头部队来打前站,要在曾庆东家借住。他虽然心里忐忑,但是看红军说话和善就同意了。红军大部队于12月8日至12日经过洋湾,“几个红军官员模样的住进我家,随后有几个女红军住到我家楼上,门口有两个卫兵站岗。后来又有士兵抬着什么东西到楼上,随后是发电机隆隆地响,女红军告诉说是电台,家里人也不懂,父亲说像是一个指挥部什么的,大哥二哥说有个红军的官穿大衣留着大胡子的在看地图,来见他的人进出都向他敬礼。”红军因为晚上点松脂火把照明烟雾太大,就把屋顶的盖瓦掀开了一部分,走时又重新盖好了。

曾凡河常听母亲陈福秀回忆说,红军态度和气,给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住在他家的女红军见母亲个子小又带着几个孩子,便主动拉家常帮抱小孩玩,说她家也有弟妹很是想念。她们还跟他母亲说,红军是穷苦人的军队,是为穷人打天下的,要让穷人有田种、有衣穿、有饭吃。“那时我还小很调皮,在红军中跑来跑去,看他们的马,摸他们的枪。有一次二哥带着我到隔壁红豆杉大树底玩,看见架着好多机关枪(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我就去摸弄,红军跟我讲这是机关枪,我就说是鸡公枪,有洞眼的是花鸡公枪,引得红军大笑。”说到这,近九旬的曾凡河笑得像个孩子一样。

红军首长住了两个晚上,离开时战士们都帮把家里整理收拾好。临别之际,一位女红军搂着曾凡河12岁的姐姐曾金莲哭了,还送了一件小花棉袄,“这件衣服我姐穿了,我哥穿了,我也穿了,可惜没有留下来。”曾凡河说。父母经常对他说红军过洋湾时纪律严明,12月的洋湾天寒地冻,除了指挥所借用民房外,红军基本都是在桥上、民房屋檐下等地方休息,没有扰民。“红军根本不像国民党政府宣传的那样凶狠可怕,而是纪律严明,待人和善,买东西都付钱,不乱闯民宅。这些都给父母他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掩埋红军烈士、救治红军伤员,他家财散尽却从无怨言

红军大部队过后,12月13日早上,有100多人的收容部队经过潘寨苗寨小河和伟江河交汇的沙洲时,遭到国民党桂军第五十六团的三面伏击,红军奋起反击。因红军处于开阔地带,敌军数倍于红军,这次战斗红军伤亡30余人。由于不清敌情,突围出去的红军快速前进,留下了伤亡的战友。身在洋湾的曾庆东也听到了激烈的枪声。枪声停后不久,潘寨苗族村民银通柏来曾庆东家告诉他:“潘寨打仗死伤好多人,快去看看呀!”出于对红军的好感,医者仁心的曾庆东不顾“通匪”的危险,带着17岁的大儿子曾凡海和9岁的二儿子曾凡宽赶到潘寨。“现场真是惨不忍睹,沙洲上坐着、躺着30多个死伤红军战士,伤员痛苦不堪,有的喊着要喝水。”曾庆东后来向曾凡河描述。见此情景,曾庆东带着两个儿子先从河里打水给伤员喝,然后清查现场,才发现有的红军战士已经死去。曾庆东对银通柏说,“去找人来把死去的红军掩埋,我出钱,埋一个给两吊铜钱。”银通柏说:“我两兄弟(指他和银通省)来埋吧。”想着救活人要紧,吩咐好大儿子帮忙掩埋和计数后,曾庆东立即对受伤的红军进行包扎处理。银通柏兄弟先后把牺牲的18个红军掩埋。“父亲给了23吊铜钱,铜钱没有了,就折算给大洋。”曾凡河说。

曾庆东怕国民党军队再来伤害剩下的16位伤员,就把他们带回洋湾,将3个重伤员藏在洋湾河边的油坊,13个轻伤员带到离洋湾一里多路的池塘冲(七塘冲)老树林里躲藏养伤。曾庆东每天上山采药回来,用浓茶水给伤员清理伤口,包上草药。他妻子在家用大锅煮好饭,用水桶装好,炒好菜,由三弟曾庆祝挑饭,大儿子曾凡海挑菜送给伤员吃,重伤员由曾庆东亲自送去。

在曾庆东和家人的细心照料下,六七天后,轻伤员的伤口基本痊愈,即将离开洋湾,其中有6个要去追赶部队,有4个要回湖南,有两个要回江西。曾庆东就给他们准备了炒米、包谷和红薯等干粮,以及每人10个银毫的路费;去追赶红军部队的,曾庆东就亲自送他们过鸡心界红军坳;回湖南的就亲自送他们到与湖南交界的九把隘。

3个重伤员经过精心治疗,半个多月后也基本康复。大部队是赶不上了,他们就打算回湖南,曾庆东同样准备了干粮和路费,送他们过九把隘。曾庆东这才放下心来,说“现在好了,不怕国民党兵来搜查了”。

其中一名叫钟永贵(真名钟南长)的小红军,无法追赶部队也不愿回江西,曾庆东就暂时安置在家里,随后把他推荐给大户人家石玉坤看牛,后改名为钟志福。3年后,钟志福又遇难躲逃到曾庆东家。为了他的安全,曾庆东连夜把他送到碧林村的曾生发家,钟志福最后在交荣组落户。钟志福育有7个子女,3个现在龙胜生活,另外4个在1974年跟随他回到江西于都县罗坳镇老家生活。1995年,钟志福在江西老家终老,其原名钟南长镌刻在江西于都县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

同时照顾这么多人,粮食和钱几近用光,曾庆东家因此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困难。但在曾凡河的印象中,他从没有听父亲抱怨过什么。对于自己的这段过往,曾庆东从没有对外宣扬过,但他救死扶伤的义举,早在湖南巡头和伟江一带传开。在后来物资匮乏的年代,曾庆东依旧保持着善良的本性,资助过众多乡亲,口碑颇佳。红军留下的革命火种也在曾庆东家薪火相传,他的4个儿子先后参加革命工作,其中二儿子曾凡宽参加过桂北游击队,任过分队副,曾凡河参加过洋湾的农会活动。1960年,曾庆东因病去世,“当时家里很困难,全靠乡亲筹借物资,才得以把他老人家安葬。”曾凡河说。

2006年,中共龙胜各族自治县委员会、自治县人民政府重新收集红军遗骸,在潘寨河边新修红军烈士墓,以供后人瞻仰怀念。因为当年对红军救死扶伤的壮举,曾庆东的名字也镌刻在了烈士碑墓志上。

每年清明节,曾庆东的后代们除了回伟江乡祭拜先祖外,还会去祭扫红军烈士墓,这已成为曾家人的一个传统。曾凡河的儿子曾小明说:“我们后人这样做的目的,一个是通过祭拜红军烈士,让后辈明白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永远跟党走;二是要让家族后辈们永远记住先辈掩埋红军烈士、救治和帮助红军伤员的英勇无畏的历史,这是先辈留给我们家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闻推荐

儿童节送书包

“今天很开心!谢谢叔叔阿姨,陪我们过六一儿童节,还给我们买了书包、画笔、本子、小画书”。6月1日,龙胜县乐江乡凉坪村小学的...

龙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龙胜各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