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娃的春天

桂林日报 2019-04-25 11:13 大字

□瑶歌

现如今,地处桂北山区的龙胜各族自治县,处处洋溢着春天气息。洁白的梨花在村头寨尾绽放,火红的桃花在山边溪头吐艳,金黄的菜花在田间地头迎风招展……所到之处,极目远眺,满眼都是五颜六色,这无疑是诱人的山村景象。而我的目光一直在寻找那山村放牛娃的身影。他们哪里去了?这,便勾起了我深深的记忆。

我的家乡是在三门镇一个叫大罗的小山村。那里山清水秀,风光迷人。寨子依山而建,房子都是木质结构。一条大河从村前流过。河岸边都是巨石,似蛟龙过江,似神龟望月,更似广福王钓鱼……数不胜数的石头形象而深动。还有那些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一样让人着迷。我的童年、少年是在村里度过的。而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山村放牛的日子。

七八十年代的山村,是贫穷和落后的。因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人们多以农耕为主。更多的时候却是吃不饱、穿不暖。我们一家六口,只有母亲一人参加集体劳动。那时,是靠工分分粮食。劳动力少吃饭的人多,其生活状况可想而知。常言说,穷苦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为了分担家庭的负担,我成了山村放牛娃的一员。和众多山村里的小伙伴们一样,看养着在那时看来比较值钱的耕牛。不仅仅因为牛能下地干活,更重要的是有牛下田可以多得些工分。就能多分些粮食。由此看来,看好牛养好牛是多么的重要。

村里的牛栏多建在村头寨尾,用木头搭建而成,多为两层。用木皮盖顶,楼底关牛,楼上放牛草。那些有劳动力的家里,基本上都养有牛。每逢可以放牛的时候,每家每户都把牛从栏里放出来,赶到离寨子比较远的地方去放牧。而这时,寨子里是热闹的,随处可见人在赶牛。人的吆喝声,牛的叫声成了山村里独有的音符。更有甚者,那些公牛相遇,动不动就打起架来。这是放牛娃最头疼的事情。自家的牛与别人家的牛如果因为打架而受伤或者死了,不仅要被大人责骂,而且还得赔偿。特别是,如果看管不好,牛跑到人家菜地里、田里,损失都是很大的。每一次,我放牛都是十分小心。最开始,家里只有一头母牛,后来变成两头三头,看起来更累了。牛跑到哪里,人就跟到哪里。尤其是分田到户后,牛就成了一个家里重要的财产。放牛娃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那时,我在村里的学校读小学直至读初中。课余时,总是要帮家里放牛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家里分忧。有时,也背着背篓,一边放牛一边捡牛粪,这牛粪用来做肥料。

春天里,看牛是最要紧的,因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犁田、耙田这些活都需要有牛才能完成。而这时,是不能放浪牛的,需要有人看着。看不好,牛会进人家菜园,踩坏地里的庄稼,也许刚种的禾苗就被牛吃了。记得那时,我一边读书,一边放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光就这样悄悄溜走,生活简洁而快乐。长大后,我在村里的小学当老师,农忙时节,我也会牵着家里的牛去耙田。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寨子里有了铁牛。每当拖拉机在梨田或耕田的时候,田基上总是围着很多人,人群中有老也有少,有男也有女,更有那些放牛娃或曾经的放牛娃。这稀奇的东西如同石子抛进水塘,打破了昔日的平静,也改变了村民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业现代化已经如春风吹起一汪清水,给山村带来了勃勃生机,拖拉机逐渐取代活生生的耕牛,一个崭新的农耕时代已经到来。山村的耕牛越来越少,铁牛却越来越多,再难寻山村放牛娃的身影,这成了过往时代的独特记忆。

早已离开山村外出工作的我,逢年过节都要回老家看看。而每一次,都欣喜于它的变化。水泥路通到村屯,一座座砖房拔地而起,家用电器已很普遍,太阳能路灯点亮了山村的夜色,就连高速铁路也穿村而过……现如今,大罗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已经摘掉了贫困帽子。小山村的惊人变化折射祖国70年的沧桑巨变繁荣富强,也昭示美好明天的光明前程。美丽的中国梦必将实现。

新闻推荐

欢歌踏舞“三月三” 绿城处处有精彩

在青秀区举行的国际传统舞龙邀请赛上,广东湛江遂溪龙湾龙狮艺术团表演《高杆双火龙》。本报记者梁枫摄青秀区长塘镇青龙江...

龙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龙胜各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