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鼓楼的诞生

桂林晚报 2019-04-12 11:49 大字

这座鼓楼高38.8米,共有23层,是桂林境内可查的最高侗寨鼓楼。

4月7日,江口村的侗族同胞和宾客们庆贺鼓楼落成。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是侗族群众议事、文化、娱乐和迎宾的主要场所。同时,鼓楼也是吉祥的象征、兴旺的标志,是侗族人民文化智慧的结晶,在侗族群众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4月7日,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镇江口侗寨的侗族同胞欢聚一堂,唱侗歌,吹芦笙,跳“多耶”舞,庆祝该村新鼓楼的落成。

一年来,本报记者追踪拍摄了这座鼓楼的建造过程,用照片为大家讲述鼓楼诞生的故事。

去年刚过完年,村民韦永权就开始张罗建鼓楼的事情。虽然整个村子只有400多人,但说起建造鼓楼,大伙热情高涨。

不到一个月,大家就已经募集了上百万元的启动资金,平均到每家每户头上,几乎都要出上万元。有些在外经商的村民拿出了10万元之多,家庭比较困难的就出工出力。

去年4月,掌墨师傅吴世超被请到了村里。鼓楼的设计工作由掌墨师傅完成。

吴世超介绍,经过千年演进,鼓楼的形式相对较为固定。一栋鼓楼要用多少柱、多少梁,每根柱、梁用在什么地方,开榫还是凿眼,榫、眼的尺寸多大,开在哪里……这一切,他都必须了然于胸。

定好场地,做好设计后,去年4月20日,几十名青壮年作为工匠的帮手开始选材备料。鼓楼用到的最主要建筑材料是杉木。传统中,木料由寨中各家各户捐献,表明鼓楼是大家共同修建的,象征着每家每户甚至每一个人都是鼓楼的一部分。

在山上砍伐晾晒半年之后,杉木在去年10月被人们抬回村里。由此,加工工序开始了。

木料加工是鼓楼建造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吴世超带领他的徒弟和寨子里的村民们一起来完成。

所有的梁、柱、枋都要凿好眼,锯出榫头,分门别类堆放。所有榫头、卯眼的位置和尺寸,以及拼装的顺序都必须准确无误。

去年12月5日,第一根柱子立了起来。

今年1月底,鼓楼的大体结构已经完成。2月,工匠们已经开始进行内外装饰。

4月7日,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鼓楼建造的最后一道工序———上梁仪式完成。至此,鼓楼正式落成,这是桂林境内可查的最高侗寨鼓楼,高达38.8米,共有23层。

为建这座鼓楼,村民们付出颇多,义务工就出了5000多个。就在记者准备发稿之际,江口侗寨传来消息,连续奋战在建设第一线的牵头人韦永权,因为突发心肌梗塞离开了人世。村民们说,建这个鼓楼是韦永权的心愿。鼓楼顺利落成了,韦永权勤奋的身影将会被大家记住,就好像村口的鼓楼那般,屹立于人心。

记者游拥军通讯员韦吉阳文/摄

新闻推荐

龙胜:多彩“长发节” 欢歌三月三

4月7日,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黄洛瑶寨举办“长发节”。热情好客的红瑶姑娘唱起山歌,欢迎远道而来的中外游客。瑶族同胞在长...

龙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龙胜各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