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桂林日报 2018-12-13 11:14 大字

(上接第一版)草坪回族乡荣获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该乡潜经村被国家民委评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民族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掉队。这些年,桂林财政向少数民族聚居区不断倾斜,接连“大手笔”,连续“大会战”。

平乐县大发瑶族乡福瑶村采取“向上级争取,由村民多筹”的方法,完成了8条20.5公里村级道路的修整和硬化工作,彻底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问题。同时,大力发展瑶山甜茶叶、水栀子、柿子等特色产业种植,逐步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灵川大境瑶族乡大境村委622户2641人中,少数民族就有1026人。近年来,该乡大力引导村民发展柑橘产业,巩固发展灵芝、高山反季节蔬菜、土猪、土鸡等生态种养(殖)业,扎实推进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全村52户149人精准脱贫。同时开展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舞龙、舞狮、跳长鼓舞、对山歌、数快板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表演活动,营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在桂林,少数民族风情成为特色旅游资源。龙胜各族自治县人口不到17万,但有26个少数民族13万人。龙胜的黄洛瑶寨是个红瑶聚居的村寨,这里妇女们精致的民族服饰和一头长发成为发展旅游的绝佳资源。53岁的红瑶妇女潘继凤过去不会说普通话,经过夜校扫盲培训班学习,如今她汉字读写自如,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全国“识字女状元”。如今,在越来越兴旺的乡村旅游业带动下,潘继凤不仅熟练运用普通话接待络绎不绝慕名而来的游客,还自学英语。她说:“仅去年瑶寨就吸引了45万游客,每户村民门票分红平均有一万多元。”

合则心相连、手相牵。行程7.5万公里,出诊1.5万多次,为4万多人次瑶民看病……这是阳朔福利镇一个被大瑶山瑶民称作“小阿姑”的乡村医生周娟秀的10余年行医路。2002年,一次周娟秀偶然听说龙尾村缺医少药,瑶民健康观念落后,从事过三年医生职业的她拿起扁担,一头挑着药箱,一头挑着衣物,走进了茫茫大瑶山。为了提高瑶民的健康意识,她挨家挨户去做卫生宣传,上门治病救人,使得龙尾村近2万瑶民能够就近就医,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

多民族优秀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桂林,各族群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自治区成立6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在国际旅游胜地阳朔县,根据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传说故事改编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自2004年开演以来已演出7000多场次。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产业正在桂林日趋壮大。

今年7月,由国家歌舞剧院携手桂林打造的大型民族歌剧《刘三姐》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刘三姐”文化名片由此翻开新的扉页。在桂林,除了《印象·刘三姐》外,游客还可观看大型歌舞《桂林千古情》,每场演出座无虚席。

此外,桂林通过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优秀剧本扶持计划项目等,不断推动传统戏曲剧目创作演出,大型桂剧《破阵曲》、戏曲精品《桂林有戏》好戏连台,文艺精品获全国奖项数量在广西保持前列。同时开展“戏曲进校园”“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演出,为群众献上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不断提升百姓的文化获得感。

走进龙胜各族自治县瓢里镇思陇村大寨组杨月英的家,各种样式的侗族背带、衣服、肚兜、绣花鞋成品做工精巧,花色品相可谓千娇百媚、异彩纷呈。今年60岁的侗族老人杨月英在母亲的影响下,8岁开始学习侗绣技艺,12岁掌握侗绣的全套制作技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创新,杨月英将壮绣精华融入侗绣制作技艺中,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县级展会,各地游客争相购买。

2011年,侗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将不定期举办侗绣培训班,并将侗绣引入学校课堂,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绣娘的队伍中来。”瓢里镇有关负责人说,通过培训更多的绣娘,让她们在传承指尖上非遗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些经济收入,使侗绣不断绽放新的光芒。

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这是接收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象山区回民小学老师由衷的希望。事实上,各民族的孩子也在浓郁的民族特色校园文化中友爱相处,快乐成长。

近年来,有不少外地少数民族兄弟到桂林经商工作,由于初来乍到,语言不通,自己的孩子在哪上学成了他们的一件头疼事。居住在象山区的新疆维吾尔族男子木合太尔·吾布力就是其中一个。几年前,吾布力带着家人来到桂林,由于不会说汉语,儿子的入学问题令他十分困扰。经人指点,他找到桂林市民委在社区设立的少数民族服务窗口,向工作人员反映了自己的困难。在辖区教育部门的帮助下,吾布力的儿子进入桂林市回民小学就读。如今,他的孩子不仅能说普通话,还交到了许多新朋友。

如何让不同民族的孩子们和谐相处?回民小学从民族文化环境和民族校本课程两方面着手,打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教学楼民族文化长廊上,图文并茂地展示着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风貌。其中有老师们采风拍摄的民族风情照片,也有文字资料,孩子们可以从上面了解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服饰、民族建筑等知识。每个月班里都会举办一次民族团结主题班队会,每次一个主题。在老师的指导下,不同民族的孩子都有机会担当班会的主角,通过才艺展示,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民族的特色文化习俗。

“回民小学就是桂林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一个典型。”桂林市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来到桂林经商、创业。对于这些外来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桂林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和帮助政策,为他们在租房、就医、入学、入托等日常生活提供帮扶服务,并经常走访了解他们的需求。

多年社会舆情跟踪调查表明,“民族关系”一直是桂林各族群众满意度最高的社会指标。

新闻推荐

两级医院联手义诊送健康300余名龙胜马堤乡村民享福利

图为义诊现场。南溪山医院供图。19日12:20,蒙先生拨打晚报热线:我是龙胜马堤乡人,18号那天,我们那里来了很多医生和护士,给大...

龙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龙胜各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