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七旬退休老教师:让村子增添文化气

桂林日报 2017-07-31 11:01 大字

吴以超在整理图书室的图书。记者蒋伟华摄

吴以超带领村民在今年“五一”做了一个庆祝“五一”的展板,上面包括了村民写的诗歌等内容。记者蒋伟华摄

□本报记者蒋伟华通讯员蒙政嫦

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乡地灵村79岁的吴以超老人长期以来在村里的学校教书,退休后依然热爱书本,并以带动村民阅读为乐。他还在村里建立了图书室,以拓宽村民的阅读视野;带领大家成立舞蹈队,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他说村子既然叫“地灵”,就得有一些文化方面的灵气。

“化缘”讨书建立图书室

从地灵村到乐江乡政府所在地需要开车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十分偏僻,以前村民的业余生活相对比较贫乏,大家白天忙着干活,晚上歇下来就看看电视甚至聚在一起赌博玩乐,没什么娱乐活动。

吴以超是土生土长的地灵人,一辈子就在村里的学校教书直至退休。他说,这个村子取名叫“地灵”,含有人杰地灵的意思,在各个时代也出过一些人才,但由于村子过于偏僻,交通不便,发展相对缓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村里只留下老人和小孩子,显得没什么生气,业余文化生活更是匮乏。

“能不能搞个图书室呢?”吴以超觉得村里的孩子放学后往往无所事事,如果村里有一个图书室的话,可以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乐趣,也能让他们增加一些课外知识。要搞图书室,首先肯定要有一定量的图书,而他家里的存书不过百余本,而且涉及的方面并不广泛,如果去外面购买,他自己没有什么钱,村里也拿不出这笔经费。正在为难之际,他突然想到,村里数百户人家,每户多少会有一些藏书,大家放在家里基本没看,有些甚至当废品卖了,如果将各家各户的书籍集中起来进行挑选应该是个不错的方法。

“有人‘化缘\’讨钱要米,我却是‘化缘\’要书。”吴以超笑着说。打定主意后,他每次到村民家串门时就多了个目的———找书。每每看到合适的书籍,他都会陪着笑跟村民讨要,并说明自己的用意。得知他是想为村里办图书室,加上他是老师,大多数村民都愿意将自家的书籍贡献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搜集,吴以超最后竟然搜集到了1000多本各类书籍。

书有了,图书室还没有着落。他又找到村干部,得到村干部的支持后选用了村里的一个办公室作为图书室。书籍经过整理、归类后,1997年底,村里的图书室正式建立起来。图书室的管理工作理所当然地落在了吴以超身上。除了周末对大家开放,平时晚上或者上完课有时间,他都会去把门打开,让村里的孩子和村民进去看书,图书室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致力村里文化事业,要让“地灵”有灵气

除了设立图书室,从1998年开始,吴以超还引导村里成立了文娱队,帮助村民编排各类舞蹈和侗族歌曲,保护传统文化。短短几年,村里的文娱队出了名,并迅速从十多人发展到几十人。

退休以后,吴以超的空闲时间相对更加多了,他的想法也跟着多了。而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村里的图书室也有了专门的地方,图书也增加到了4000多本,内容涉及文化、养殖、教育等方面。他自觉当起了义务管理员,除了管理图书,每天下午他都准时打开图书室的大门,让村民进去阅读。

其他的时间,他并没有闲着。为了激发村民的热情,每年他都会组织村民搞几次小规模的文化活动,让村民拿出自己写得最满意的作品,甚至包括小学生写得好的作文,在村民的帮助下,做成展板供大家欣赏。有时,展板上的内容也根据需要更新一些国家政策、政府工作等方面内容,既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也激发了村民的写作热情。

近年来,村里的红糯等土特产和百家宴、民族舞蹈等传统民俗也开始名声在外,不少游客慕名来到村里采风摄影。去年,为了展现村里的风貌,他到处求人找到了100多张有关村里风情风貌的照片,做成展板让村民和游客观看,激发了村民热爱家乡的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宣传村庄的效果。

如今,吴以超已年近八旬,但说到村里的文化事业,他依然劲头十足。目前,村里的文娱队经常活跃在县、乡的各个舞台,而村里的文学创作组成员达到了26人,在他的带领下,地灵村的文娱事业越来越有灵气了。

新闻推荐

决战贫困决胜小康——— 龙胜各族自治县2017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整合全县旅游资源,将整个龙胜打造成一个大景区。坚持把项目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图为建设中的桂三高速公路(龙胜段)。深入实施生态旅游扶贫工程。加强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图为繁华的瓢里镇骑楼...

龙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龙胜各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