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万福村:第一书记5万公里跑出“致富路”

桂林日报 2020-07-07 12:30 大字

万福村第一书记蒋小明(右一)帮助受灾村民重建家园。

□本报记者胡逢超文/摄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荔浦市蒲芦瑶族乡万福村最真实的写照。该村第一书记蒋小明坚持“用脚步丈量民生”,驻村两年的时间里跑了5万公里,为万福村跑出了一条“致富路”。

黝黑的皮肤、一米八的个头,浑身散发着阳刚之气,“千名记者一线行”采访团的记者见到蒋小明时,他正帮助村民开展灾后重建。“前一阵暴发的山洪,把村里的道路也冲毁了,几栋房屋也塌了,路旁的庄稼地基本绝收。”蒋小明告诉记者,尽快帮助受灾村民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是当前的第一要务。

万福村是自治区级深度贫困村,山高路远,全村以山地为主,人均耕地不足两分,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1户187人,“十三五”初期,贫困发生率高达30.3%。

贫困的根源是什么?带着这一问题,驻村的第一天,蒋小明便开始入户走访,广泛收集信息,听取村民意见。大到村里修路架桥、产业发展,小到每家每户小孩上学、老人身体情况,他都在本子上一一记录。一个月下来,他跑了3000多公里,遍及全村所有贫困户,记录下了每户致贫原因,因户施策制定帮扶计划55份、帮扶措施248条。

“发展产业,是最持久有效的脱贫方式。”蒋小明说,“这里的村民爱唱山歌,我也要唱‘山’歌,做活‘山’字文章。”针对万福村山多地少的情况,他与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组研究决定发展短期见效快、群众参与度高的香菇种植。

2018年,万福村建起20个香菇种植大棚,当年就实现增收,村集体经济获利2.5万元。村民不仅跟着学到了技术,香菇基地也成了村里贫困户务工增收的好地方。2019年底,万福村实现了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的“双清零”。

两年多来,与蒋小明并肩作战的还有他的小汽车,驻村两年多来,仪表盘的里程数已经超过了5万公里,跑坏了6条轮胎。

巩固脱贫成果,稳定产业发展,增加公益性岗位,完善基础设施……今年,蒋小明依然在扶贫最前线奔走忙碌着,他用这样一种特殊的“长度”,延伸着驻村第一书记的责任与担当。

新闻推荐

耄耋夫妻守护千年古茶:“要保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茶树”

黄荣弟和老伴将采摘的茶叶进行晾晒。李凤英老两口在采茶。□本报记者陈静通讯员廖荣格谢齐珠文/摄低矮的茶树、嫩黄...

荔蒲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荔蒲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