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铁匠铺里抡锤相伴70载

桂林日报 2020-10-29 10:44 大字

拉起风箱,鼓起的炭火花像极了铁匠铺曾经的辉煌。

铁锤相伴,两人你来我往淬炼了不知多少铁器,直至垂垂老矣。

一把菜刀,秦小弟要无数次地捶打矫正。

70年的打铁生涯,锻造了秦小弟这双充满苍桑感的手。

每天清晨、中午和傍晚,秦小弟都骑着三轮车拉着秦叔嫂来回于家里和铁匠铺之间。

□本报记者游拥军文/摄

民间有句俗话,说是“天下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由于打铁既苦又累,加上很多农用工具被机械所代替,现如今打铁匠已不多见,而夫妻打铁匠更是少了。

在临桂区会仙镇大联村老寨屯,有着一对打铁打了70年的夫妻。丈夫叫秦小弟,妻子叫秦叔嫂,夫妻俩今年都是84岁。秦叔嫂从14岁嫁给同龄的秦小弟起,就站在秦小弟身旁一起挥舞铁锤打铁,至今已70载。

“打铁生意最好的时期是上世纪国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锄头、镰刀、铁锨等农具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那时候农民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到处去打工、做生意,田地刚承包到户,种农作物的劲头十足,不要说是田地里,就是田埂上也被整理得几乎看不到几根杂草。而当时大家干农活靠的基本都是传统农具。”回忆起这段打铁的辉煌历史,秦小弟满眼放光。

秦小弟说,那时秦叔嫂常常背着孩子抡大锤打铁。早期没有电风扇,盛夏时浑身汗水,大点的孩子就在背后帮着扇风以降低体温及帮着拉风箱。

辛苦虽不为人道,但成就感却是满满。秦小弟夫妇俩打铁手艺精、价格合理、为人热情,生意十分红火,村民们排着队等他打出的农具,经常深夜了铺子里还传出打铁声。

迈入21世纪,由于农村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使用传统农具的人越来越少,秦小弟的铁匠铺生意也就一年不如一年了。

秦叔嫂抡大锤,秦小弟拿小锤控制铁器走向、火候;两人各拿着铁锤敲打,通红的铁条在捶打下渐渐成型,秦小弟不时拿起来,观察是否打得“正”。一上午,两人也就打出了几把镰刀的刀刃形状。打出型的钢片重新扔回炉里烧红,又取出沾水扔进水缸冷却。秦小弟说,这一步叫“淬火”,直接关系到铁器的品质。“淬火”方式有很多种,视材质和用途不同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直接扔水里,有略沾水后再放一旁养水的,也有插到泥里慢慢冷却的。

秦小弟和秦叔嫂打铁的时候经常会吸引路过的游人驻足观看,有些人还要求与他合影留念。“这个时候我也感到这份工作还是很光荣的。但时代在变,这个打铁铺终将消逝。其实也不只我们(铁匠)这门手艺,其他村的篾匠木匠等也都没了以前的生意,他们的技艺也都面临失传。”秦小弟说道。但说起传承,秦小弟又有着自己的矛盾:“我也不想儿孙们学,因为打铁太苦而且市场越来越小。”

但70年的坚持,到这个的小小铁匠铺干活已经慢慢变成了他们每天的一种习惯。

“你看他们每天能打多少铁器哦。我一天能打十几把菜刀,他们一天最多能打3把镰刀,加上自己的人工及耗材,每天也就能赚个10元20元。他们这辈子,已经把打铁当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哪天要是不打铁,浑身上下都难受,连饭都吃不下。”在一旁的秦小弟侄子秦德林笑着说。

金红发软的铁面飞溅出红色的火星,看客不禁退避三舍,但他们夫妻二人却默契地敲打着。不断回炉,不断精炼,感情也如钢铁般越来越坚固。

进过两人铁匠铺的人都说,这夫妻俩打铁是一种习惯,是一种传承,也是他们长情的伴。

新闻推荐

桂林市第24届广西环卫工人节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城市美容师名单

一、先进集体(33个)灵川县县城环境卫生管理站全州县环境卫生管理所兴安县环卫站永福县环卫站阳朔县县城环境卫生管理站灌阳...

临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桂区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