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瑶乡:变废为宝 “困山竹笋”成了香饽饽
魏福保拿着自己刚从山上挖来剥完皮的竹笋,脸上尽是喜悦之情。
村民将榨干的竹笋倒在桌上等待切块上盘。
赵玉凤将烘干的竹笋端出来。
□本报记者汤世亮文/摄
“有了这个竹笋烘干加工作坊,我们村今年的集体经济收入有望再上一个台阶。”“五一”小长假期间,在临桂区黄沙瑶族乡翻水村委大楼边的一个厂棚里,村妇女主任赵玉凤正忙着从烘干机里端出一盒盒烘干的竹笋,另外三四名村民则在忙着切笋、煮水、上盘……一派繁忙的景象。
“我们这里烘干的竹笋都是纯天然的,没有任何添加剂。”赵玉凤随手从箱盒中捧起一把已烘干的金黄色竹笋笑着说,“原来的困山竹(笋),村民除了自己挖来吃,一分钱也换不了,现在经过烘干加工,总算是变废为宝了。”
翻水村是临桂区比较偏远的村子,全村山多地少,加之交通不方便,村民只能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据统计,全村323户1146人,2015年精准识别出贫困户74户256人,贫困发生率23.1%,是自治区级“十三五”贫困村。
“我们村资源其实还是蛮丰富的,就是交通不好,运不出去。”翻水村支书李宣霖告诉记者,翻水村有6万多亩山岭,竹林面积占了四分之一,但这其中有一大半没有通路,运不出来。那些无法运输出来的竹林被当地人称为“困山竹”。
为了充分利用竹林资源,今年4月,在黄沙瑶族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翻水村利用扶贫发展资金,成立竹笋加工制作作坊,将以前长成“困山竹”的竹笋进行加工烘干,变废为宝。
“我一天可以挖200来斤竹笋呢。”5月1日下午,挑着两麻袋竹笋前来作坊卖的翻水村村民魏福保高兴地说。据了解,魏福保家有竹林面积150多亩,但有一大半竹林目前没有通公路。“现在好了,有了这个竹笋烘干加工厂,我们困山竹笋有了销路。”据他介绍,如今他挖的竹笋以1.2元每斤被竹笋加工合作社收购,经过剥皮、切块、浸泡、煮熟、榨干、烘干等8道工序后,干竹笋以每斤60元的价格出售。“我今年已卖了2000多斤竹笋了,不外出打工也能赚到钱了。”魏福保布满皱纹的脸上笑开了花。
村民有了稳定收入来源,翻水村的村集体经济也迈上了新的台阶。村支书李宣霖告诉记者,随着国家对贫困村集体经济的政策和资金帮扶,翻水村近年来通过入股企业和发展养蜂,村集体经济有了起色,从原来的不到5000元到2019年突破了5万元。“如今有了竹笋加工,我们村的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15万元,全村也将在今年实现脱贫摘帽。”李宣霖信心十足地说。
新闻推荐
寻找墙●曾航寻找大侄仔曾子强:45年前,7岁的我带着4岁的大侄子曾子强去镇上集市时,不小心把他弄丢了。为此,我内疚至今,想要找...
临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桂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