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水间“走读”相思埭

桂林日报 2020-04-24 08:37 大字

漫步在湿地公园栈道上,市民不时停下来拍照欣赏。

在龙头山上俯瞰湿地全景。

市民正通过泛舟的方式“走读”相思埭。

□记者胡晓诗文/摄

4月23日,在第25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一支由22辆私家车组成的自驾车队从桂林图书馆启动,驶向有着千年历史的相思埭,开启了一段“走读相思埭”的文化之旅。

相思埭即古桂柳运河,又称南渠,是联系漓江支流良丰江和柳江支流洛清江的人工运河。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有相思埭,长寿元年(692)筑,分相思水使东西流。”可知桂柳运河开凿于唐武则天时期。《临桂县志》记载:“北有灵渠,南有陡河”,“临桂陡河与兴安陡河(灵渠)并称为桂林府东西二陡河。”相思埭是唐代岭南地区最早的水利工程,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上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午10点半,车队抵会仙湿地的帐篷营地。营地周围,一大片马鞭草花开得正好。欣赏完这些紫色的小花,很快就来到了湿地的木桩生态驳岸。驳岸采用多种方式搭建:楼梯、凌空观景台、游憩亭、亲水平台等,步行体验丰富。四月的相思埭水量充沛,沿途的植物散发着新绿,不时能看见粉嫩的野花静静绽放。如今,这里还保留着不少的古迹。走在驳岸上,可近观清朝时建造的形如弯月的乾隆桥。该桥建于嘉庆后期,因毗邻新陡门村,故又名新桥。为使船舶顺利通行,桥拱高耸,是古桂柳运河上桥拱较大的古桥之一。

除了漫步栈道,还可以通过登顶龙山和泛舟湿地的方式,全方位体验相思埭的文化魅力。龙山是欣赏会仙湿地全景的最佳位置,站在山顶,可以看见运河蜿蜒的形状。春风混合着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眼前则是一幅绝美的田园风光,让人忍不住掏出手机,记录下这美丽的瞬间。坐上小船,在水面上游荡,静静地听水流过的声音,泛舟湿地真是不一样的体验。

现在的相思埭是一副宁静的模样,古时却曾热闹非凡,自清雍正朝之后,曾经只为军用的桂柳运河进入了它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商贾、平民均可以利用运河进行运输。临桂会仙、永福罗锦的特产通过运河远销各地,带动了圩镇的发展。雁山镇和柘木镇因靠近桂林和运河的地理优势,在清末就已成为桂北有影响力的商业化城镇。而外地的贩盐船沿着运河上溯到贵州,贵州的木材、药材、茶油等特产也通过运河运出来。

论及桂柳运河的意义,清朝雍正年间任云南、贵州、广西三省总督的鄂尔泰称:“粤土虽瘠薄,得二渠以储名福泽,可俯视秦关郑白矣。”这里的“二渠”即指南渠(桂柳运河)、北渠(灵渠),称桂柳运河和灵渠与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郑国渠(秦朝时开凿)和白渠(汉朝时开凿)相比更胜一筹。

当天参加活动的市民夏先生说:“会仙湿地是桂林少有的湿地景观,在此之前就已来过多次。这次来依旧感觉很美,同时也了解到相思埭的历史。”

深厚的水利文化底蕴,静美的湿地风光,临桂会仙给人们带来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双重体验。

新闻推荐

自治区联社一行到临桂农商行调研

本报讯(通讯员屈显娟吕和融)4月9日上午,自治区联社蒋序怀副主任带领区联社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深入临桂农商行,现场调...

临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临桂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