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村的“赵状元故里”碑
桥头村航拍图。王战飞摄
赵观文铜像。黄宝生摄
■黄宝生
秀峰区甲山街道桥头村委的桥头村,因村庄位于飞鸾桥桥头而得名。唐朝时这里叫赵家庄,出了广西第一位状元赵观文,名噪八桂,所以也曾称为状元村。
相传,这里很早就有人烟繁衍,只是没有形成大的聚落,赵观文考中状元后,赵氏家族迁到外地做官,回归后住进了桂林城里的进贤坊。赵观文死后葬在飞鸾峰下,赵观文故居也随着时光流逝而湮没。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先人,清光绪年间村口立有“赵状元故里”碑,以昭示后人。
为什么要立“赵状元故里”碑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名人故里”之争愈演愈烈。从炎帝故里之争到老子故里之争,然后到曹雪芹、诸葛亮、李白故里之争,再到赵云故里之争,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趋势,其背后是借名人的噱头提高本地知名度。
那么,赵观文是临桂区人,还是秀峰区人,那是今人之争。反正他是桥头村人,清末民初之前属于临桂,后来属于桂林郊区,1997年划归秀峰区。
其实,名人故里之争古已有之,为了防止以讹传讹,聪明的桥头村乡邻先贤一百多年前就在赵观文出生地立碑,以防后患。如今,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些乡贤的先见之明。
因为,赵观文的出生地一直存疑。
赵观文虽然是广西历史上的第一位龙头状元,关于他的故事每有记载,但有关他的生卒年月、生世故里等情况,唐代的史书缺乏记载,一时成疑。即便是《唐登科记》的赵观文条目中,也未提及他的身世与故里。
南宋淳熙元年(1174)九月,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兼靖江府知府的范成大,在其《鹿鸣燕试并记》中,曾以赵观文和王世则两状元鼓励八桂举子,其中有“桃花春浪脱渊鱼”和“月宫移种新栽桂”句。后句意指王世则有《桂诗》云:“我向月中收得种,为君移向故园栽”句;而前句则提供了信息,意指赵观文是桂林西北郊的桃花江畔人氏。
明代张鸣凤撰写了《桂故校注》,记载了赵观文重试中状元之事,但有关其生卒,只写道:“赵观文,临桂人,乾宁二年状元及第。”到了清代,《临桂县志》曾经四次修本,编纂官员也多次走访收集县史。有康熙二十五年本(佚)、嘉庆七年本(称旧志)、光绪六年本和光绪三十年本。而在旧县嘉庆七年本的《署宅》中,有了这样的记载:“赵观文故宅在石城西门外,旧址为临桂县学(按,即指唐代城西的迁莺坊)。一在城北飞鸾峰下,遗址犹存。”
看来,嘉庆七年修志的编纂官员,曾根据南宋范成大《鹿鸣燕诗并记》的提示,去考察到了桃花江上游的飞鸾峰下,曾经是唐代首位状元赵观文的故里,并特别记录其“遗址犹存”。
这飞鸾峰下的赵观文故里,即是今日的桥头村。
“赵状元故里”碑是怎样一块碑
在清嘉庆七年后,赵观文的故里被公开定为在飞鸾峰下了。
到了光绪三十年本的《临桂县志》[署宅]中,先是转载了旧志上有关赵观文故宅的条目,并在《飞鸾峰》条目下写道“飞鸾峰在城北三里,唐赵观文故里(新采)。”可知,参加这次修志的官员又去到飞鸾峰下进行核实了。在他们的复查中,看到了什么遗址呢?
1947年11月30日,带着这个疑问,桂林文史前辈林半觉先生造访飞鸾峰下的桥头村。
曾任广西省政府秘书处专员的林半觉,是广西一位文化奇人,他师从黄宾虹学篆刻治印,跟过郭沫若学文物考古,对广西历史文化颇有研究。
当时这里的行政村名叫五权村。造访中,林先生看到了一件“赵状元故里”碑和一处有关赵观文的残墓穴。林先生认为:“状元的故里,我们已知道是桥头村,但他的故居,究竟在村里的哪一处?什么方位?现惟败瓦颓垣,荒烟蔓草,无从稽考了!”
其故里碑高4尺、宽2尺、楷书,立于村子南面。碑文系清光绪十一年“孟春同里后学”于凌汉等八人所立。
林半觉见到的赵观文残墓,则在村子北面的马路边,据说原来还立有墓碑、翁仲、华表、石兽的。由于抗战期间,村子里迁进了一个名叫江南统监部的中央军事机关,目无地方,将其墓冢挖平,石作仪仗碎为片石,用于了铺路砌桥、建房筑舍。光复之后,这座被平掉了封土的墓冢,进而又被盗砖人发掘,盗卖了墓砖,墓室内有无殉葬明器,不得而知。这时林先生看到的是:仅余墓井一口,面积约一方丈,深为八尺,地面还弃置尚多的碎砖。
抗战时村南头确是有件清光绪十一年的“赵状元故里”纪念碑。村里老人证实,那立碑八人都不是赵观文的后人,而是当时相邻的于家庄、桥头村、肖家村、小山脚村和鲁家村有文化的乡绅所立。他们是根据前人的传说,说这飞鸾峰下在唐代曾飞出一名龙头状元,感到很是吉利,为纪念先贤和策励后人,义不容辞地合议筹资,镌碑立示。立碑处是昔日桥头村的村口石板路古道旁。可惜,桥头村曾经在抗战中幸存的“赵状元故里”纪念碑,还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全被毁了。
笔者于2017年接受编撰秀峰区古村落史料任务,正在为桥头村史料一筹莫展,偶然看到一份市文物工作队赵平先生写的《探索桥头村赵状元踪迹》一文,谈到了林半觉在上世纪40年代和他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的探索过往,欣喜过望!于是,当年冬天我两次前往桥头村采访,沿着林半觉、赵平的足迹在狭窄的村道穿行,试图获取一鳞半爪的赵观文遗迹。可是,如今的桥头村农家楼房鳞次栉比,飞鸾峰下已难觅空地,何处曾经是赵观文的宅地,何处是赵观文的坟地,早已无法确认。
偶遇“赵状元故里”立碑牵头人后裔
为“赵状元故里”立碑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如今,桥头村村口的石板路,换成了水泥路。村口立有一块巨石,写着“唐朝昭宗皇钦定头名状元赵观文故里金钟山桥头村”字样,昭示着村民的自豪。抚摸这块石头,我问身边的村民谁见过原来村里的“赵状元故里”碑原碑?众人皆摇头。
过了几日,我到邻村的庙门前村采访,征集该村史料。找到庙门前村前任村长了解情况,老村长外号叫“豹哥”,长得虎背熊腰,却不善言辞,为我提供了一些村落的历史沿革和族群分布。为了解族群始祖来历,我让他带去看祖坟,他欣然应允。
他家祖坟在村后的磨盘山麓,排成一列,气势不凡。我拂去墓碑的尘土,将碑文逐一抄录下来。其中始祖的墓碑,赫然用真楷双钩刻着“显考鹤鸣于公之墓”,右列写着“考讳凌汉世居下于家庄邑庠彦”以及他的生殁年月等内容。回来与资料一对,“豹哥”始祖竟然是“赵状元故里”立碑牵头人于凌汉。
次日,我赶赴“豹哥”家,告诉他始祖是一位不同凡响的人物。原来“豹哥”真名叫于初玉。庙门前村过去叫“下于家庄”,他应该是“下于家庄”始祖于凌汉的第四代后裔了。从碑文上可以获知,“邑庠彦”,是指州县学的名师或校长等德高望重的教育界人士。也才配得上“鹤鸣”的尊称。于凌汉生有四子,其中一人考中举人,两人考中秀才,堪为“学子之家”!
我十分诧异,粗人“豹哥”,想不到是“名门之后”。我希望他提供更多其太公的信息。他说,太公去世太早,只听长辈说家里原来有花翎帽和官服,没有遗留下来。
光绪十一年,是公元1886年。于凌汉那年49岁,正值盛年,牵头组织乡邻八位乡贤为“赵状元故里”立碑,意义非凡。鸦片战争后,外侮入侵,国力日衰,民间要求崇尚教育的呼声渐高。于凌汉作为130多年前一位秀才老师和有识之士,对本乡赵状元的事迹必有研究,作为邻村人为“赵状元故里”立碑,应视为一名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义举。
所以,于凌汉牵头为“赵状元故里”立碑,既为弘扬教育,又为确认状元故里防止存疑,提醒后人赵观文是桥头村人,极具史料价值。
立碑人中,除了于凌汉牵头,另外的7人分别是“于履中、于自中、于焕云、梁廷瑞、梁廷俊、阳为建、阳怀彭”。后来经过本人对周边村落姓氏分布调查,初步判断是“于履中、于自中、于焕云”是上于家庄、下于家庄(今庙门前)人,因为周边村庄鲜有姓“于”的。在上于家庄,我找到“于”姓的排辈字号是:“原订十字:进士明应成必定肇巨宗;新增十字:文章辉祖德道义启孙谋。”显然,“于履中、于自中、于焕云”不是字号排辈起的名。而“梁廷瑞、梁廷俊”也是上于家庄人。梁姓是于家庄的三大姓氏之一,先祖来自广东,周边村落也少见“梁”姓。梁姓家族排辈字号是“天尚日汝方振德永远锡忠成”。目前排到“锡”字辈,梁姓家族有30户。往上推,没有“廷”字辈。“梁廷瑞、梁廷俊”也不是字号排辈起的名。“阳为建、阳怀彭”更难找到后人。因为阳姓,在周边几个村的桥头村、庙门前村、鲁家村、肖家村都有大量“阳”姓存在。所以,另外七位乡贤的后人尚未找到。
综合史料来看,赵观文出生地老宅、死后埋葬地以及“赵状元故里”碑在飞鸾峰南麓老村口一带。2020年3月2日,为了确认赵观文故居、坟冢和碑址的大概方位,我在桥头村委书记张建新陪同下采访95岁老人于德雄指认,找到了旧时西郊各村进城老路———就是现在桂林机床附件厂宿舍北围墙边那段现称芙蓉山(飞鸾峰别称)路,可惜,山脚建满了村民自建房,但也可以佐证那里就是千年老村的宅地。
新闻推荐
桂林市第二批开学年级18至19日报到注册 这些准备事项学生及家长须注意
继4月7日全市初三、高三学生正式开学后,桂林市小学四至六年级、初中和普通高中一至二年级、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将于4月1...
临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桂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