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乡间舞动的新春祥瑞

桂林日报 2020-01-14 08:41 大字

龙胜草龙。通讯员黄勇丹摄

小朋友和“狮子”互动。(恭城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临桂六塘,人们相信走村串巷的虾子龙会给大家带来吉祥。(临桂区委宣传部供图)

恭城镇张桦在给狮头上漆。记者刘健摄

热闹的锣鼓敲起来,欢快的节奏舞起来,祥龙瑞狮纷纷来拜年。草龙、虾子龙、板凳龙、布龙,还有南北狮子,对桂林老百姓来说,舞龙舞狮不仅是一种消遣,更是一种亲切的家乡春节习俗。

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祈福,象征祥瑞,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已经成为中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与此同时,人们还会在喜庆的日子里用舞狮来祈祷狮子的保佑。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

在桂林,舞龙舞狮兴起的具体时间已经不可考,但每逢春节,在各地都能看到百姓舞龙舞狮庆祝节日的盛况,百姓甚至认为只有舞了龙或者狮子,才算是过年。在离过年不到二十天的现在,许多村子已经开始准备做新狮子并排练节目,家家户户参与其中,往常冷清的村落,在一声声锣鼓和一阵阵呐喊中顿显年味十足。

□本报记者刘健通讯员周荣华李茂香黄勇丹

桂林乡间各具特色的祥龙瑞狮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舞狮来祈祷,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表演需要十来个人共同合作。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游戏,穿、腾、跃、翻、滚、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看起来十分壮观。”临桂当地的民俗专家介绍说,和舞龙一样,舞狮虽然大多由两人合作,但也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成默契。在舞狮的过程中加入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各种神态,舞动起来就像一头活生生的狮子。几个大狮子欢腾跳跃,辗转腾挪,为节日平添了许多喜庆和热闹。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桂林各地舞龙舞狮的历史都已久远。接受采访的村民告诉记者,过去村民没有多少娱乐和体育项目,舞龙舞狮对大家来说,既是难得的娱乐活动,也是村民之间互动和合作的精神象征。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仪式”流传了下来。

龙胜草龙

据《龙胜县志》记载,龙胜平等乡广南村、龙胜镇上孟村和伟江乡洋湾村等地自汉代以来,就有舞“草龙”的习俗。目前,平等乡广南村仍然保留着制作草龙、舞草龙的传统习俗,逢年过节,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草龙已经成为当地不可缺少的主要活动之一。

龙胜广南草龙的渊源颇具传奇色彩。据《广南村志》的《族源》记载,草龙的起源可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为王氏所创。旧时,世代农耕的深山侗族山寨,庄稼常受蝗虫危害和旱灾之苦,人们认为草龙能消灾祈福,便用竹片、禾秆草、藤条等编扎草龙,并在农历六月初六舞龙。相传那天舞过田间地头,蝗虫会跳到草龙身上,然后将其一起烧掉,达到消灭蝗灾、五谷丰登的实效。此后,龙胜广南百姓每年都会在“六月六”舞草龙,祈求降雨灭虫,保苗促丰收,后来发展成为春节期间最热闹的民俗活动。

临桂板凳龙、虾子龙

两江板凳龙是两江人的独创,据说起源于清代嘉庆年间,距今有两百多年了。当时镇上有位人称“麻婆子”的奇女子,虽然长相不佳,但多才多艺。为了迎接出嫁的姐姐正月回门,她和弟、妹用自家的板凳当龙身,拿稻草扎龙头,做成板凳龙。另外又用纸糊了虾子、鲤鱼、螃蟹等灯笼,让它们游动在板凳龙身边护驾,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孩童游戏迎接姐姐,表达了浓浓的亲情,又寓有吉祥如意之意。舞板凳龙与其他“祈福求雨”的舞龙活动有所区别,舞龙道具是农村家家都有的四脚板凳,简单易做。于是孩子们纷纷效仿,因此板凳龙舞很快就流行开来。每逢农历正月初二,两江镇都有数十条板凳龙和许多“虾兵蟹将”在晒谷坪、街头舞动,场面壮观。板凳龙舞就作为一种亲情游戏流传下来了。

与板凳龙不同,虾子龙则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六塘当地有一只大虾,经常显灵,使当地风调雨顺,各业兴隆,百姓安宁。在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马家塘中金光闪闪,大虾修成正果,化身成龙,腾空而去。六塘镇羊明街的百姓为感恩造福一方的大虾,用平安竹制作出大虾的样子,长30米,因大虾化身成龙而取名“虾子龙”,并模仿虾的动作编出一套虾龙舞蹈。每遇大旱灾年便舞虾子龙,以期大虾继续庇佑当地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后来逢过年和当地重大喜庆节日,也会舞起虾子龙。

武狮和文狮

除了舞龙以外,桂林人在重大节日和盛典时还喜欢舞狮。舞狮的由来在中国民间传说已久。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太平乐,后周武帝时造,亦谓之‘五方狮子舞’。缀毛为狮,人居其中,像其挽仰驯狎之客。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五狮子各立其方位,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足持绳者,服饰作昆仑像。”可见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舞狮的仪式。

在桂林,“武狮”和“文狮”均受到人们的喜爱。舞狮主要分南北两派,北派舞狮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南派舞狮以表演“文狮”闻名,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

古老龙狮在桂林人手中越发“栩栩如生”

火红灯笼、各式宫灯、霸气狮子头、水族吉祥物……在张桦看来,一件件纸扎工艺品的完工,就是在为年味增色。

在恭城镇吉祥街88号的“张福记”,第五代“掌门人”张桦正忙着制作“武狮”狮头。这个春节前,他还接下了为2020年央视春晚制作舞美道具的重任。据张桦估计,2020年春节前,他和团队要制作宫灯近800个,南北狮子头近500个,红灯笼近200个,还有恭城本地传统彩车、传统水族吉祥物等。

“我们家做狮子已经有5代人了。现在做狮子,我还是按照祖辈传下来的方式,用浆糊和硬纸在老模具上凝出最初的模样,再用竹圈做底部固定,最后再贴上一张白纸,然后就可以精加工了。”张桦说,通常会有匠人手工在狮头上勾画出图案,再进行沥粉、上漆和装饰。一个狮头从准备到做成大概要耗费三天左右的时间,做成的狮子精美绝伦、栩栩如生。

“我们村的布龙长20米,全部由村民纯手工打造。相比其他地方的龙,我们的龙显得比较有特色。”恭城镇同乐村88岁高龄的村民陈盛刚介绍说,他从十几岁开始做龙,到现在村里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在做龙。同乐村的龙由一整块布缝制而成,只有龙头和龙身托举的地方用稻草扎成填充,龙身上的图案全部由村民自己绘制。

“我们村的龙特点就是快。因为龙身里大部分没有填充物,所以需要快速舞动,让龙身里灌满风,舞起来就跟活龙一般。”村民陈思泉说。

“制成一条20米左右的草龙需要200多个工日。仅‘鳞片’就要制作3000多个,需要糯禾秆草60多斤,折算成根数,不低于100万根。糯禾秆草是主要材料,另外还需要竹片、藤条、木条等材料,一条完整的草龙重量不低于70公斤。”龙胜当地民俗专家告诉记者,草龙的精妙之处在于舞,每到草龙上阵,10多名受过专门训练的强健汉子,头戴黄草帽、身着黄色套装,手擎草龙在铿锵的锣鼓声中翻飞。经过历代的技艺沉积,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龙风格。

龙胜广南草龙俗名“谷龙”(侗语为“龙把苟”),其编织工艺复杂精致,采用了编、织、嵌、镶、镂等10多种工艺技巧,从备料选材到完工工序有上骨架、上草、上龙筋、衔接等。

如今,舞草龙已成为龙胜节日庆典和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表演内容。广南草龙的出色表演,引起了广泛关注,曾在南宁、桂林、柳州等地汇展。2012年,“草龙”成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篾子编骨架,蚊帐布做皮,绘上花纹点上灯后,做出来的龙才会显得通透鲜活、灵气十足。”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板凳龙的代表性传承人谢龙妹说,板凳龙因以板凳为基础,在板凳上绑扎成龙,故由此得名。一般来说,由三个小朋友组成一条龙,其中两人分执板凳的前脚,一人手执板凳后脚,相互配合跑、动、钻、翻,板凳上的龙则随板凳上下翻滚。民国时期,广西著名艺人谢济舟将四脚改进为三脚,更便于翻滚舞动和表演头顶板凳龙的特技。谢济舟还巧妙地把彩调的身段、扇花、锣鼓等融入板凳龙舞当中。

临桂当地一位饶姓画师深谙虾龙的制作方法,介绍说,虾龙用竹子制作,分虾头、螯、身、尾四部分。首先,取老南竹破成篾片,裁成所需尺寸,制作出龙骨备用。制作顺序是先定架连筋制虾头,然后根据虾头的比例做虾身、尾和螯。虾身可根据需要分成若干节,每节先定好腹部,连筋成架,然后节节相连成身,最后整体连接成虾的形体。并充分利用杠杆原理,舞动虾龙时使虾须、虾眼及虾螯、虾身、虾尾都能动,像真虾一样活灵活现。最后再用白布裹附在扎成的形架上,涂上虾原色颜料油漆,并根据所需点缀其它饰物。

为使虾龙灵活易舞,现在人们把虾龙缩短到8米左右,17人即可舞。同时除虾须、螯、身、尾可动之外,虾眼、嘴也可动,丰富虾龙舞动作,舞起来更逼真优美。

鼓乐齐鸣,浓浓的年味惹人沉醉

近日,在临桂区五通镇塘尾岭村,村民们正在为春节舞狮做准备。只见现场有不少村民或闲坐在一旁观看,或紧紧围绕着狮子游走。现场锣鼓声铿锵有力,加上村民们阵阵喝彩和鼓掌声,村子里已然有了节日的氛围。

在现场,记者看到一位白发老人正在挥舞双臂击打牛皮大鼓,鼓声时而铿锵有力,时而轻快愉悦。老人眼睛紧盯着狮子,嘴角挂着淳朴的微笑。训练间隙,老人告诉记者,他叫李冬冬,今年已经75岁了,从十几岁开始打鼓,现在村里的打鼓手是他的侄孙,今天他自己只是“技痒”才即兴打了一段。

“我们舞的是‘武狮’。在舞狮的过程中还要结合武术,要表现出狮子的‘得意’‘骄傲’。在舞狮的过程中,像‘仙女散花’‘狮子打虎’‘财源滚滚’都能烘托出喜庆、高兴的气氛。”今年22岁的村民李贤德告诉记者,在村子里,只有舞了狮子,才代表过了年。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利是”给狮子,象征好运和平安。

同样的场景,在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同乐村也正在上演。

“我们村90%的男性都爱舞龙,只要听到舞龙,大家的手就开始‘痒’了起来,有的人还专门从广东跑回来训练。真的到了要舞龙的那一天,大家早饭都不吃,先去抢到了舞龙的位置才回家吃饭。”同乐村委会主任黄建龙说,不仅大人舞,村子里还专门为小孩子扎了小龙,到过年的时候,小孩子们也会舞龙。

“我们村有两条龙,而且我们村的龙在周边还很有名气。只要我们的龙一出门,后面就会跟着上百人看我们舞龙。在恭城,我们除了春节,还会在关帝庙会上舞。”陈盛刚说,特别是在春节期间,村里的布龙会到每家每户拜年。一大早,各家各户就会准备好糍粑等特色食物迎接布龙,等到热闹一番后,再欢欢喜喜把布龙送走。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就会把过年和舞龙舞狮联系起来。那个时候我们总是紧紧跟着龙和狮子,现在我自己做狮子,这种感情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张桦说,中国是舞龙舞狮活动发展与起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形成了灿烂的民俗文化,而且有其独特的欣赏和健身价值。舞龙、舞狮也与“过新年穿新衣”、贴春联、挂灯笼一样,是节日喜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相信,这种特殊的“味道”也会一直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推进智慧酒店和智慧厕所建设 助力国际旅游胜地升级发展

□本报记者周文俊建议代表:蒋泰建议名称:关于加大智慧酒店建设的力度促进桂林市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建议内容:近年来,为...

临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桂区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