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山色的历史穿越 对话“水与桂林城”

桂林日报 2020-01-02 09:51 大字

《宋代桂林城》图(林兵供图)

□本报记者张弘通讯员陈然然

前不久,半塘公益读书会邀请《漓江两岸的流年碎影》的作者凌世君以及桂林市文史研究、文物保护和城市规划的专家学者们,定了两艘摇橹船,在桂林两江四湖桃花江桂湖连通水系举办了一期以“水与桂林城”为主题的读书活动。

冬月的桂林,还是一派温暖的气象,暖阳和煦,清风朗朗,山明水秀。阳光倾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西清湖码头停着的摇橹船用红纱和红灯笼装点着,颇有古风。一行人分乘两艘船,船工摇着橹,小船轻轻驶出码头,沿着水道悠悠向前。

凌世君:我在《漓江两岸的流年碎影》一书中将桂林的水与桂林城的关系总结为:水兴桂林、水美桂林、水活桂林。桂林有6条自然形成的河流:东边的小东江、灵剑溪,南边的南溪河、相思江,西边的桃花江,以及自北而南穿城而过,纳东、南、西诸水的漓江,形成一个天然水网。

古人认为桂林山有余而水不足。于是,从宋代起,就开始用人工水道来弥补水的不足。因为水被认为能润泽城郭,而宣泄风气,“环城有水,如血脉之荣一身”。宋人在城南挖掘“南阳江”(榕溪),在城西开挖“壕塘”和西山下700亩的西湖。为补水之不足,将诸水连成一体,又“于城北当道穿渠,其流东接漓江,西入西湖,达于阳江”,此“渠”则为北宋开凿的“朝宗渠”。这一湖、一渠、三塘(阳塘、壕塘、揭帝塘)、六水相互连通,形成了宋代桂林的环城水系。环城水系与水畔众多的名山、亭台楼榭等共同构建了宋代桂林完整的水景体系,形成宋代的环城游览水系。于是乎,从南宋起有了“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林京海: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地质部门曾经对榕湖和杉湖进行过地质勘探,发现湖水下面的河基与漓江是同一时期的。也就是说,现在的榕湖和杉湖以前都是古漓江的河床。

现在的桂林城曾经是一片水域。距今一万多年前,地壳有过轻微的抬升,漓江河道缩小,仅为古漓江的十分之一,水位也因此下降,形成了现在桂林的地貌。地壳抬升,漓江泛流区退却后形成沼泽地,桂林先民在环绕沼泽地周边的石山洞穴中生活。大概在距今4000年左右,人类开始聚居于漓江周边。有句话很贴切,就是“沧海变桑田”。

中国古代只要有城就有环城水系,环城水系即是护城河,主要是出于防御的需要。城扩大了,护城河也会随之扩大。唐代的桂林也有环城水系。唐代李靖在桂林修子城时有护城河,这在史料上有记载,只是护城河在哪里,现在无法考证。到宋代余靖修桂州城,护城河扩大了,西面到现在的湖光路。湖光路的命名正是因为这条路原是一个湖,填了湖修的路,所以叫湖光路。这个湖在民国时还存在。

桂林现在的水系两江四湖,除了漓江、桃花江及几条自然河道之外,其他四个湖都是人工挖掘的。阳江是桂林南面的护城河,宋代之前,榕杉湖叫阳江。明代把护城河挖到象鼻山之后,榕杉湖就不再叫阳江了,现在说的阳江是明代的护城河。

朝宗渠在唐代是没有的,它修建于宋代。但是,元明以后,渠道逐渐堵塞,与杭州西湖媲美的西山西湖由于缺乏水源补给,在元初逐渐废为农田,一代名胜成为了遥远的记忆。

李曦:历史上,桂林环城水系的形成与朝宗渠有着很大的关系。朝宗渠对于宋代的城防、堪舆、城市格局、风景游览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影响深远。

北宋崇宁年间,王祖道任知桂州,他发现桂林东郊有漓水绕城而过,可是西郊却水源匮乏,出于城市地理环境营造或城防需要,初修了朝宗渠。引漓水沿朝宗渠向西流,西郊就像东郊一样水流充沛。此后,桂林便文教兴起、城防加固“癸水东流,永不见刀兵”。南宋年间,范成大、方信孺等履桂官员又多有修复和扩展。随着朝宗渠的开凿和修葺,桂林遂形成了环城有水“一水抱城流”的基本格局。但历史进程中屡有兴废。

贺战武:唐宋时期,从今西清湖往西北至鲁家村船闸一带,应该是没有水系的构筑。2017年—2018年,西清湖至鲁家村水系开挖时,考古人员在这一带发现深厚而纯净的黄土,而没有发现淤泥。同时在这里发现了不少南北朝至清代的墓砖,这说明自南北朝至清代这里属于桂林城郊的墓地。

从我们考古勘探和调查来分析,朝宗渠的开通也应该是北宋时期。朝宗渠从赵家桥引水天平开始,引南洲岛西侧汊河漓江水,一路向南至西清湖,渠道故址至今犹存,只是已经被改造为水泥铺装的明渠和水泥管道构成的暗渠。

近几年,朝宗渠所流经的上窑村一带,许多村民建新楼打基桩时,在地下4至5米深的淤泥里挖掘出大量北宋至元代的青瓷片,而没有发现年代更早的青瓷片。结合上窑村和下窑村数量众多的窑址和历史上人工开挖形成的水塘,可以认定,应该是朝宗渠开通后,窑里村一带形成了一个桂林较大的窑场。这里的青瓷产品通过朝宗渠和漓江水道运往桂林及周边地区。朝宗渠从北往南在虞山西北约150米处分成往东和往南的两支,一支往东流经虞山北的湟泽湾,另一支往南沿中山北路,在观音阁以北转至芦笛路,从轿子坳通往西清湖。

凌世君:朝宗渠将桂林的湖塘水面连接起来,形成了环城水系。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里说: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舟游桂林,一日可以遍至。宋人的理念影响至今,现在两江四湖环城水系的构想和设计,就是承继着先人的理念,又有所创新和超越。

林兵:“两江四湖”环城水系一期工程完工后,就开始规划连通桃花江和木龙湖的新水系航道。木龙湖是在原来铁佛塘的基础上进行开挖,并恢复了以前被掩盖的朝宗渠。新水系结合现状水塘,将朝宗渠西延与桃花江连通。

环城水系及周边的公园绿地建成后,整个桂林老城中心区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城市品质也得以提高。现在,沟通木龙湖、西清湖和桃花江的新水系开通了,沿水系建设了带状公园,不仅使周边的环境质量提升了,连附近的居住区也升值了。

远期,我们还考虑要将老城区的两江四湖跟临桂新区的环城水系,以及雁山区的相思江、古桂柳运河、会仙湿地连通,形成一个环绕桂林市外围的大环城水系,进一步丰富我们桂林的水上游览线路。

丁玲:桂林是融历史文化与独特自然风貌为一体的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自然山水韵味独特。桂林古城是城墙、水系围合而成的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区域,虽然城墙在城市演变建设中逐步消失了,但值得庆幸的是,古城边界依然存在,古城格局依然清晰。我们保护古城的意义不是重建城墙,而是强调道路、水系对古城形态的控制作用。环城水系一期、二期工程的建设对恢复桂林古城空间格局意义重大。

未来希望能打破管理壁垒,将桂林的水上游览线路进行融合,以线串点、由线带面,以环城水系作为触媒,使桂林古城焕发新的活力。

凌世君:是呀!水系不仅连接了周边的景点,还联通了历史和未来,提升了城市文化品质。桂林是一座山水城市。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城至今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桂林的“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境”是桂林人民的一份珍贵财富。桂林作为我国最典型的“山水城市”代表,要延续“山—水—城”的模式,需着眼于城市空间与山水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维护桂林“山水相依,城景交融”的传统格局,创建舒适、优质的城市生活品质,通过保护和延续桂林山水城市模式,更好地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

新闻推荐

桂林市城管委:对标群众需求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本报讯(记者刘倩通讯员曹腾元梁菲)日前,记者从市城管委了解到,针对自治区、市本级反馈整改的20条群众意见建议,市城管委高度...

临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桂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