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宁知县刘名廷的“三爱”

桂林日报 2019-07-16 10:32 大字

□周荣华

道光元年(1821年)出版的《义宁县志》,记载的县令刘名廷篇幅长,内容详尽,言辞感人。在临桂区五通镇的街道上,有名廷街,天名一队、天名二队……以“名”字而起的街名,城内还有一座寺庙(1995年已拆毁)也叫刘公祠。刘名廷何以值得人们载入历史、立庙祭祀、以人名命街名,受到时人和后人的敬仰呢?为此,我采访了街上老人,查阅了有关史料,找到了刘名廷的“三爱”。

深爱本地子民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云南省蒙自县举人出身的刘名廷来到义宁县(今五通、中庸、宛田、黄沙等地)任知县。《义宁县志》(208页)记载道:“丁丑岁恩侯刘公恭膺简命来宰吾义宁,下车悉民疾苦,一切陋规禁革胥尽,谆谆喻斯民以耕田为业,勤稼穑,蕃孳畜,慎勿游惰,失时至事。”

《刘公遗受碑记》中说:“古今作吏之难至县令极矣,而任我义宁令为尤难。义宁蕞尔区,地连桑江,山多田少,土瘠民贫,莅斯邑者非实心教养,求瘼求宁,乌能德洽人心,歌咏不忘哉。”义宁县因连年遭受水灾,田地欠收。刘名廷让“殷实绅民劝减价出糶”,把米价降下来;还及时向州府汇报灾情,靠“社仓谷借济”比较困难的百姓。至此,义宁县荒年内“数年来啼饥号寒者无闻焉”。百姓为康乾太平盛世欢呼称快。

公务之余,刘名廷常移步到码头边过问船夫生活情况和安全问题。远在30多里路义江西岸的宛田乡瓮潭村,刘名廷看到村民用竹排渡江不太方便,主动捐钱购买渡船。为防今后渡船破损无钱修补,船夫生活没有着落,刘名廷置买“渡田”四亩,所收田租作为渡船修补和补助船夫之费用。当地群众为了纪念这位好心的县官,在码头勒石“刘公渡”。

义宁县城外的三里桥是当地进出桂林城的主要通道。一次,刘名廷步行这里发现石拱桥有几块石板歪斜了,有崩落的迹象。翌日,刘名廷亲自带人将该桥予以加固。现在,这座石拱桥还保护得蛮好。

刘名廷担任义宁知县期间兼任龙胜通判,管理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他对民族地区实施宽容优惠政策。因为“种种善政”,该地区民众在刘名廷的亲民宽济措施之下,使得“仁爱足抚边疆”,境内民族团结,社会安稳,事业发展。

热爱教育事业

“学校所以储人材,而人材之储端,赖善为养之夫。国家之于士,也免其丁粮,厚以廪善,其养之者至矣。然栽培振兴之方。”《义宁县志》记载,“滇南刘君来宰,是那甫,下车即以兴贤育才为念。每月朔望,集诸生而亲课之。”刘名廷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亲自到学校给学生上课,老师们也纷纷拿着板凳在教室的后排或走廊旁听。

刘名廷“将五载以来所节养廉三百余金,照依民间时价,买获良田三十五亩七分,以为士子乡会卷资之费”。每年所收租谷,除了纳粮外,按年变价积存,大比之年对义宁学子予以扶持。刘名廷购买的“赴考田”资助了那些寒门学子赶考,“维时科甲连绵,人材炳焕,乡人士至今荣之”。所以,“公以爱人之心为育贤之举”,莘莘学子“于是叹公之明德远矣”。

《建义宁书院》记载:“义之无书院也久矣,曰连成,曰觐日,曰陶镕,名号虽存而究其实基并无。”刘名廷到任后,在城南发现有一块空地,随即喊人筹备石头、木料、瓦片等建筑材料。该书院共计费银二百金,所有的费用都是刘名廷“一一皆捐己俸,毫不累民”,于乾隆戊寅年(1758年)仲冬(十一月)十五日落成。后人认为“刘公之德不可忘也”,在城里修建一座“刘公祠”,用一木料雕刻塑像供奉,每年仲夏奠祭。

喜爱山水风光

“义邑处桂林之西,山水明秀,风气淳朴,生其间者不乏笃实好修之士”。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岁(1760年),义宁西乡的村民拟将华岩山洞口的庵堂改建为阁楼,派出代表到县府征求刘知县的意见。刘名廷对这些代表说:“兴也罢,衰也罢,皆因时空而定;成也罢,毁也罢,亦由时运取决。前日的庵堂又怎能知道变为今日之高楼?而今日的高楼又如何预测将来会变成野草丛生的荒郊呢?”可是,为了不违背众人的愿望,刘名廷还是同意他们齐心协力建造这个楼阁。

乾隆壬午年(1762年)正月,该楼阁建造竣工,乡民请刘名廷为楼阁命名。刘名廷挥毫写下“吕仙楼”匾额后,对众人说,我现在以仙人的道号来为楼阁命名,不是图一时的虚荣!如果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和传送,尽管楼内装饰得富丽堂皇,五彩缤纷,也将埋没其名。如果连古代贤人刻在石壁上的诗词、楹联都不保存下来,尽管有洞、有楼,亦难成为名洞,成为风景名胜之地了。他对保护文物寄予厚望。后人把刘名廷演讲的这番话整理成《吕仙楼记》碑文,然后篆刻在石碑上。

刘知县喜欢利用“公务之余”游览义宁县境内的名胜古迹,如桑江塔、西板塔、灵鹫峰、古东山等地都留下他的足迹。

古东山山洞有几块明清期间遗留下来的石刻,记载着古东山道教的历史,殿堂建造的年间,还有修建道场、殿堂等设施的捐款名单,歌颂行善积德者并有歌颂大好河山的诗词、楹联,抒发作者的情怀。刘名廷的《古东游记》:“髙入古东径暗川,忽开蟾窟一转轮;几枝树影飘云外,数点星光落月边。隔音浔江声渐远,送青鹫岭翠桐连;夕阳风雨催归兴,回望孤峰插九天。”至今字迹清晰,表现出吟诗者丰富的知识内涵和热爱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操。他借古东山的美景抒发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万千情怀跃然石刻之上。

新闻推荐

昨天正式入伏 桂林后汛期降雨将可能比往年同期偏多

本报讯(记者梁亮通讯员李岩)昨天中国已经正式入伏,这一入,就是漫长的40多个热天,直到8月22号才结束。除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光...

临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桂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