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建:我国节水灌溉领域的技术领头人

桂林日报 2019-03-22 13:36 大字

李新建(右二)和同事在田间地头采集作物蓄水量的数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名单在社会公示,桂林市水利局所属广西灌溉试验中心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西水利科技首席专家、自治区优秀专家李新建被列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人选。

□本报记者孙敏文/摄

3月21日,春分节气,草长莺飞。在桂林市农田灌溉试验中心站的作物需水量试验田里,金灿灿的油菜花犹如一层地毯铺满大地,一派春意盎然。

62岁的李新建蹲在试验田里,拿着量尺,带着他的学生一片片田地逐个“扫描”,认真地记录下每一片田用水、蓄水情况。

俗话说“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在李新建看来,农业要讲科学,也要尊重自然。“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李新建说,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由于气温回升快,需水量相对较大,农业种植的蓄水保墒也提上日程,他将通过观测分析为农民提供更科学的灌溉建议。

这位广西水利科技首席专家、自治区优秀专家,武汉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常年在田间地头与农民朋友打交道,手捧泥土脚浸水,被同事和农民朋友们称为“拖泥带水”教授。30多年来,李新建一直致力于我国南方农业节水减排、改变落后的农田灌溉技术,创新了水稻“薄、浅、湿、晒”灌溉模式,解决了粮食增产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为我国制定节水灌溉行业规划设计技术标准奠定了理论基础,是广西农业节水灌溉领域的技术领头人。

扎根基层:问鼎国际节水技术大奖奠定我国灌溉技术标准基础

李新建来自临桂农村,在田间地头长大的李新建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

“年轻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看到水稻在收割前的倒伏与频繁的虫害现象。”李新建说,年轻的他开始思考如何改变这种丰收在望却面临损失的局面。从那时起,李新建的兴趣和关注点聚焦在了农田科学灌溉研究,并通过科学灌溉的试验发现,如果能实现科学灌溉,就能实现水稻增产,并且潜力巨大。

而事实上,农业节水与农业面源污染是世界性难题,节水是破解问题的关键。

为了探索这一难题的解决方案,李新建用了30多年的时间,埋头于田间地头,对水稻的需水规律、田间耗水量、灌溉制度、灌溉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简单来说,就是解决作物什么时候渴了,要什么时候喂水、喂多少水的问题。”说起来简单,但坚持下来并不容易。李新建蹲在田间,用量尺测量着田间蓄水的高度,认真记录着每一个数据。这样的工作每天要进行至少三次,全年无休。

在积累了大量科研数据和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后,上世纪80年代,李新建带领团队总结出了我国最早的水稻“薄、浅、湿、晒”灌溉模式,并以此为核心,自主创新提出了源头减量的水稻“浅、湿、露、干”节水减排灌溉技术,建立了“浅、湿、露、干”水肥耦合—生物堰塘节水减排防污综合调控系统,改变和结束了千百年来农民在水稻灌溉上大水串灌、漫灌的陈旧的灌溉方法,构建了田间节水方法、农艺措施与渠道灌溉用水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系统。该项目获得国家“七五”星火计划博览会金奖、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水稻节水技术研究的成功,坚定了李新建对农业节水减排工作的信心。

广西经济作物种植品种多、数量大。针对这一特点,李新建将目光放在了对经济作物需水量与需水规律的研究上。(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在线钓鱼 连环骗套取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泄露已不是新鲜话题,被泄露信息者轻则频繁被“精准”骚扰,重则可能遭遇电信诈骗、套路贷、敲诈勒索等恶性事件。今...

临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临桂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