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第:桂林“临川李氏”一门两翰林四进士(上)

桂林日报 2019-01-22 10:20 大字

李宜民塑像河南省商丘古城商祖祠中商业名人彩绘雕塑之一

有关李宗瀚的朱批奏折国家清史工程数据库资料

李宗瀚雕像,位于榕湖南岸的拓园旧址。通讯员苏勇摄

□李超英

桂林“临川李氏”,在清代是一个特指称谓,谓两广著名盐商李宜民于雍正七年(1729)由江西临川至桂林繁衍而起的一支。其世系,可追溯到唐太宗李世民。

桂林这座文化古城,山水清秀,别处无敌,而依水依山而建的大小街巷,藏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尤其是由明靖江王城辐射开来的众多街巷,如河叉般纵横交错。比如东边临漓江的老埠街巷、盐行街、江南巷。南面的西巷、东巷,西面的学院街、科第堂、麒麟巷等等。其风情民俗,名人故事更是一部桂林地方文化史。

这些巷子里的每一座民居,每一座院落,那一块块青砖青瓦,那被屋檐水滴出的旧窝,那光滑的大块青石板铺就的小路,都曾记录着这里的文明这里的风花雪月和这里的世事沧桑。

麒麟巷4号,桂林“临川李氏”故宅之一

麒麟巷4号,曾经是一座深宅大院的门牌号码。这可不是一般的民居,它是桂林“临川李氏”李秉礼的故居,名字叫做司空第。

司空是中国古代官名,指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明清时期也是工部尚书的别称。工部尚书雅称大司空,在清代官品级为从一品,李秉礼子李宗瀚官至工部左侍郎,雅称少司空,父以子为贵,故李氏大宅称“司空第”。

司空第坐落在桂林靖江王城外,独秀峰的西边。东临科第堂,南面是麒麟巷,西边是现今的中山路,北边是现在的三皇路口。据笔者的父亲回忆,老屋大门朝南,向着麒麟巷,门牌号码是麒麟巷4号,大门额上刻着“司空第”三个大字。

这是一座五进的大宅,每进房屋有七开间,有八个房间,两个堂屋以及前厅和后厅。有高大的“风火墙”,两进房屋之间有“披厦”。1-4进均为平房,第五进也被称作内进的是两层楼房,是李秉礼居住的地方。这里后来成为世字辈长房长孙的居住处。八个房间都很大,走廊宽阔明亮,廊檐是用大块料石铺就,柱脚则是精心打制的雕花石礅。

司空第整个建筑大约有1600平方米,五十来间房,加上近5000平方米的园林花园,总共约7600平方米,真可谓庭园深深绿如烟,花似霞。房屋的每两进之间都有一个天井,有院子,青石小径绕着那些玉兰花腊梅桂花树柑子树等草木花卉,鱼池山石。第三进是“祖宗堂屋”,里面供奉着桂林“临川李氏”历代祖先的神主,院子里有一口水井,专供大宅里居住的人们生活用水。

屋后大花园中建有水榭,有著名的美妙的韦石,种有七棵松树以及玉兰、菊花、芙蓉等树木花卉。这是被李秉礼称作我园的小园林。

据资料记载,司空第这座大宅建成于道光三年(1823年),最初的大宅名称作韦庐。当时李宗瀚在籍奏请终生祖母养,还在桂林养亲,研读古拓碑帖,写诗作画。清道光五年(1825)李宗瀚返京补原官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八年(1828),转授工部左侍郎,奉命典试浙江,留学政。此时才有了少司空的官名,韦庐的大门额也就刻上了“司空第”三个大字,这在当时的李氏韦庐是无上荣光。

李秉礼、邓显鹤等都有诗文记述了当年李氏从老埠巷的李氏老宅移至新埠麒麟巷4号的时间和地点。

李秉礼《韦庐诗外集》卷三《移石》序文曰:“道光三年癸未,移居城西,仍筑韦庐……”

邓显鹤著《南村草堂文钞》卷六《我园记》云:“道光癸未,先生移居独秀山之西……”

桂林“临川李氏”,在清代是一个特指称谓,谓两广著名盐商李宜民于雍正七年(1729)由江西临川至桂林繁衍而起的一支。其世系,可追溯到唐太宗李世民。清代汪士铎所撰李联琇(注:李宜民重孙)墓志铭云:“(李氏)系出自唐太宗子曹恭王明,其后王皋建中中节度江西,有大功,子孙家焉。至宋,有监大军仓讳居信者,始迁抚之临川。”

雍正七年,26岁的李宜民“以笔一枝,伞一柄”,从江西临川来到广西桂林,开始是靠佣书自给,后以盐业起家,“不二十年,致富百万。”(袁枚《随园诗话.卷一O》)其家族一跃成为园林半城,富比王侯的鼎食望族。经济实力亦达到能够影响当时全国经济的程度。左步青先生在《清代盐商的盛衰述略》中称:“史籍上留名的乾隆年间的豪富商……粤商有李念德(李宜民商号名)、李廷实、胡大展等。他们的巨额商业资本,对全国的经济都有极大影响。”

李宜民致富后,不仅乐善好施,而且注重对后辈的文化教育和道德养成,他延请江浙名师到家中教其子孙学习诗画。诗文的风雅,墨彩的浸润,严格的调教,使李氏子弟各学有成。一二百年间,桂林“临川李氏”英才辈出,入翰林者两人,高中进士者四人,中举者众多。因此,李氏家族在清代享有桂林“临川李氏”盛名,不仅雄于财,而且“多仕宦”。

然而,桂林“临川李氏”,又不仅仅只是一个家族的称谓,而是以诗礼传家、强调传统教养的书香世家,也是清代广西重要的文化世家,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产生过重要影响。

作为诗书仕宦之族,史书称“李氏一门风雅,为当时桂林之冠”,而李秉礼、李宗瀚、李秉绶三人并称“诗书画三绝”。

李氏家族的重要成员有:

第一代李宜民(1704-1798),迁桂始祖,字丹臣,号厚斋,江西临川人,清代两广著名盐商,豪富。商号名:李念德、李培德。官至户部员外郎。诰封奉政大夫,晋封中宪大夫,刑部江苏司郎中加二级,以孙贵晋赠光禄大夫工部左侍郎。

宜民工董其昌书法,《清代传记丛刊艺林类·皇清书史卷》载:李宜民,字丹臣,号厚斋,临川人,书法董其昌。因其写得一手好书法,所以刚到桂林时能够以此技谋生,在州县衙门任掌书记。

有勇有谋有义行,是李宜民的又一特质。桂林板路十不料也写有民间传说里李宜民发家的由来,虽然与史料记载的极不相符,但也是讲他有侠义的故事。据史料记载:李宜民经多年辛苦往桂平土司做贩卖肉桂等生意,六十三四岁时,带着赚得的八千金,准备回桂林安度。路遇旧友某通判告诉他,自己因公挪用库银被揭穿,将要被问罪。李宜民听后立即将八千金给了这位朋友拿去填窟窿。朋友说,你辛苦大半辈子,才赚得这些钱,现在空手而归,我于心何忍。宜民说,我无此金可再想办法挣,君无此金,则身陷不测,我更不忍心。

李宜民的八千金帮助某通判度过了难关。“不三年,其人升粤西臬,适盐埠乏人,乃属公往,开藩库以五万金假之,自是所向辄利,于是,李宜民未八十已赚到二三百万矣。年至九十五始终,犹见其孙春湖侍郎入翰林也。六十以前早衰多病,七八十时转键,齿落复生,八十二犹举一子。凡江西广西善举,无一不与。盖天之善报,其阴德不止救某通判一事也。……”(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水窗春呓》清欧阳兆熊、金安清撰)

李宜民的义行还有很多,比如刚开始与朋友往来于桂南太平府(今崇左县)土司地区做生意时,途中遇瘴毒,其他五人皆染病而亡,独宜民幸存,遂耗尽全部积蓄,将亡者灵柩运回桂林安葬。宜民十分热心公益事业,捐资修建倾圯多年的长宁桥(今宁远桥),修葺桂林学府。修建华严庵、华盖庵,并将《金刚经》、《大悲咒》等佛经刻石嵌于佛堂内壁上。对年久失修的开元寺、护国寺,万寿寺,虞山庙等进行修缮,并建大厦为厝殡所,由僧徒掌管等等。其捐资翻刻的五代贯休的《十六尊者图》是佛教雕刻的经典,重摹的工艺高超,不失原作精神。由于《十六尊者像》的真迹已流往日本,所以李宜民留下的这组碑刻更显弥足珍贵,原石今存桂海碑林博物馆,供游人参拜。

李宜民的经商才华和他的义行有多种史料记载,比如清代的《临川县志》《临桂县志》《广西通志》《江西通志》《墨林今话》《忠雅堂集校箋》等都曾有记载。

第二代李秉礼(宜民次子)(1748-1831)字敬之、号松甫、又号韦庐,官至刑部江苏司郎中,工诗,为“高密诗派”重要代表人物,著有《韦庐诗集》九卷,亦善画梅竹。《粤西先哲书画集序》《墨林今话》《国朝诗人征略》《晚睛簃诗汇》《北东园笔录》均有载其传。

李秉绶(宜民六子)(1783-1842)字佩之,号芸甫,嘉庆十七年,随扈秋狝,因弓法好射中布靶,蒙皇恩赏戴花翎。官至工部都水司郎中。工诗善画,尤以画兰竹最有名“乾嘉十六画人”之一,所筑环碧园为清代名园“岭南画派”肇始地,李秉绶为肇始者。李秉钺(宜民四子)(1776-)号蕙甫,官至福建汀漳龙道,诰授中宪大夫。工篆隶,善画山水得云林逸致。李秉铨(宜民五子)(1781-1835)字衡之号芗甫,官至兵部武选司郎中,广西柳州府知府,浙江金衢严道,诰授中宪大夫。“乾嘉十六画人”之一。工画墨兰,善篆隶。

第三代李宗瀚(秉礼长子)(1769-1831)字公博、号春湖,又号北溟,进士,官至工部左侍郎。工书法,诗词,著有《静娱室偶成稿《杉湖酬唱诗略》各二卷,与刘石庵、程春海同为清嘉道间三大著名书法家,曾国藩誉其为“作字之法可为师资者”。李宗瀛(秉礼五子)(1809-1860)字季容,号小庐,为清代中晚期桂林重要的诗人团体“杉湖十子”之一,著有《小庐诗存》十四卷。李宗涵(秉绶次子)号小芸,善画花鸟、竹子。李宗溎(秉铨次子)字千里,号汇川,工诗书,“七龄作字大于屋”、画竹石尤佳。李慧,字小香(秉铨女)善绘画,工写花鸟虫鱼。

第四代李联琇(宗瀚四子)(1820-1878)字季滢,号小湖,进士,官至大理寺卿,著有《好云楼全集》28卷、《二集》16卷、《采风札记》《治忘日录》《临川问答》《师山诗存》《崇明县志》等,其中诗词数千首,志、解、考、辨、论、序、表各文章上千篇。

第五代李翊煌(联琇子)(1851-1919)字佩四,号博孙,进士,官至工部主事,河南知府,清末民初政治家。著有《缵述堂文集》若干卷,《诗集》若干卷等。李翊燽(联锟子)进士,官山西大同县知县。

三代进士两翰林光耀门楣

桂林“临川李氏”一门祖孙三代出了四位进士,两位翰林。进士分别是李宗瀚(秉礼子)、李联琇(宗瀚子)李翊煌(联琨子,出继联琇为嗣)三位系祖孙三代人,还有一位李翊燽(联琨子,翊煌之兄弟)。李宗瀚、李联琇为父子翰林。

对于“临川李氏”,这是十分荣耀的事情。

李宗瀚(1769-1831),字北溟,一字公博,号春湖。为李宜民长孙,李秉礼长子过继给伯父李秉仁为嗣,是桂林“临川李氏”门中的第一位进士,也是经由科举正途入仕,光耀门楣的人物,在李氏家族中地位最显贵。

李宗瀚乾隆五十七年中举,次年登进士,嘉庆二年充武英殿纂修,后充国史馆协修及起居注官等,历任福建正考官、典武会试副考官、湖南学政、太仆寺卿,授宗人府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典武会试正考官,工部左侍郎,浙江学政。道光十一年,本生父李秉礼卒于桂林,宗瀚万分悲痛,扶病奔丧,卒於衢州舟次,以衰服殓,归葬原籍江西南昌西山龙潭,年六十三。

他为官清廉,待人诚恳,以文名受知于嘉道两朝。“朝廷有著作多出其手,久之文采四映,海内识与不识争相向慕”。(《李公行状》.邓显鹤《南村草堂文钞》)他不愿以诗文名世,编集时尽量删减,故仅有《静娱室偶存稿》2卷、《杉湖酬唱诗略》2卷传世。

才华横溢的李宗瀚,其主要成就在书法、收藏和鉴赏。

《清史稿》载其传,称“宗瀚孝谨恬退,中岁以养亲居林下十年,书法尤为世重”。《中国人名大词典》称:李宗瀚“书法尤推崇一时”。

1815年至1825年李宗瀚在桂林养亲十年。于桂林榕湖南岸建湖东楼以收藏唐宋古碑拓、金石书画等,题名“拓园”。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李宗瀚“癖嗜金石文字,所藏多名拓,筑湖东楼贮之。桂林山水奇秀,岩壁间多唐、宋人手迹,登椒穷邃,摩磋挲玩,手拓殆遍。又尝得元康里氏所藏唐拓《庙堂碑》,及唐拓《化度寺碑》,皆亲自钩摹上石,均极神妙。”为世人所珍,世称“李本”。

李宗瀚的书法,远宗王羲之,近学虞世南,得名家之精髓浸润,以行、楷见长。篆书传世甚少,目前我们在桂林所能见到的是“拓园”匾额,这是1982年初冬在榕湖南岸的原桂林市建工局(拓园旧址)被发现的,现在悬于桂海碑林博物馆碑阁大门楣。

李宗瀚的书法不以外形取媚于人,而致力于学识和修养的内在功力。曾国藩曾评价道:“作字之法,可为师资者作二语,曰:‘时贤一石两水,古法二祖六宗’。‘一石’谓刘石庵(刘墉),‘二水’谓李春湖、程春海也。”(《求阙斋日记》)其传世书迹行书《长安杂诗轴》现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并被收入日本《书道全集(二十四)》。在当时“人得其片纸藏弆以为荣。论者谓本朝书家,自张文敏、王吏部澍外,得公而三百余年来前后辉映,为他家所不及,殆不诬也。”(邓显鹤《李公行状》)“张照、王澍是清康乾时期一代名家,执书坛之牛耳,朝野奉为圭臬。世人评家如此比肩,其对李宗瀚书艺可见一斑。”研究李宗瀚的黄阳兴博士如是说。

富收藏,精金石之学。使李宗瀚在清代乾嘉道年间的鉴赏、考古收藏界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凭借深厚功底,锐利的目光和雄厚财资,李宗瀚四处寻觅,多方周旋,购藏到大量汉唐以来的传世孤本善本碑拓名帖,珍贵的宋元名画和名古砚台。比如: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王蒙《青卞隐居图》,宋代李迪《牧牛图》,文与可《晚霭横看》图,宋徽宗《飞鹰图》。明清时期恽南田《百花图》《旧林书屋图》,王石谷《载竹图》《徐渭山水人物花卉图册》等等。据记载,李宗瀚所藏古名砚有百余方,其中最为珍贵的要数宋代晏元献所藏铜雀瓦砚,还有陆放翁砚。

“临川十宝”当为最具影响力的孤本善本碑帖,其中又以“临川四宝”最最闻名天下。“临川四宝”也称“静娱室四宝”分别为:1.唐拓《啟法寺碑》(隋)丁道护书。2.褚河南《孟法师碑》(唐)褚遂良书。3.《孔子庙堂碑》唐本(唐)虞世南撰並书。4.唐魏栖梧书《善才寺碑》(唐)虞渙撰。因李宗瀚将四本“都为一箧,世所称静娱室四宝是也。谓之宝者,尝以宝字圆印印其端,凡印宝字者皆绝无仅有,及人間有数之本。藏名跡之印宝字者不止四碑,以四碑皆正楷祕妙,故类而合之。”(《临川县志》清同治九年刻本)如今在世界上的各大拍卖机构,每年都有李宗瀚的藏品露面,而那些有宝字印的国宝级书画、唐宋古碑拓,则深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和北京、故宫两大博物院。

李宗瀚所藏的两种《淳化阁帖》,“潘祖纯本”阁帖十册(现藏上海博物馆)和“司空公本”需在此叙述一番。这是一部被誉为保存了我国历史上先秦至隋唐大量书法名作的传世丛帖之祖的法帖。

“司空公本”又称《淳化阁帖》最善本。此本为著名书法大家启功先生魂牵梦萦之帖,称自己写了一辈子书法,没得亲见《淳化阁帖》是人生一大遗憾。2003年,由上海博物馆斥钜资,以450万美元从纽约著名收藏家安思远手中购回。国宝回归,这在当年是一件轰动全国的文化盛事,因为这是一批爱国人士经历多年的千辛万苦才得实现的文化夙愿。上海书画出版社为此专门出版了上海博物馆藏《淳化阁帖最善本》,秘藏的国宝得以进入寻常百姓家,我们得以看到李宗瀚的“宝”印和“临川李氏”等多种秘藏印赫然印于书中,李宗瀚、李联琇、李翊煌三代递传嗣守印显示传承的清晰脉络。

如今“临川四宝”真本均藏于日本,除《启法寺碑》归香川的大西氏外,其余三宝均在三井家听冰阁深藏,成为日本的国宝。(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深入推进露天烧烤整治 从源头预防大气污染 市城管支队开展专项行动 一晚取缔露天烧烤36摊

本报讯(记者谭熙通讯员戴端辉)19日晚,市城管支队联合象山、秀峰、七星、叠彩、临桂、雁山和灵川城管大队展开联合整治行动...

临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桂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