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博物馆:活用馆藏资源 创新文化服务

桂林晚报 2018-11-09 10:19 大字

桂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走进社区,与社区小朋友开展活动。

随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和节目《国家宝藏》的热播,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博物馆产生了兴趣。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名片,具有收藏、研究、教育三大功能,尤其是它在社会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是不可取代的,为传播历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5年3月20日正式施行的《博物馆条例》对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做出明确规定,将教育功能摆在了第一位。

近年来,桂林博物馆始终坚持以观众为中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立足博物馆和公众两个维度,深挖文物文化内涵,活用文物资源,创新文化服务,强化宣传教育功能,着力打造新时期博物馆社教特色品牌。

依托独特优势夯实博物馆社教宣传的基础

桂林博物馆是一所综合性博物馆,筹建于1964年,馆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2件,二级文物687件,三级文物2592件。藏品自成体系,以桂林出土明代梅瓶、明清古书画、外宾礼品、桂林山水画、桂林历史文物、广西少数民族民俗文物等为馆藏特色。

位于临桂新区的桂林博物馆新馆总建筑面积为3.4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约1.2万平方米,设有六个常设展厅、三个临时展厅,包含《漓水春秋———桂林历史文化陈列》、《画里人家———桂林民俗文化陈列》、《友谊桂林———馆藏外宾赠送礼品陈列》、《靖江遗韵———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陈列》四个基本陈列,《李培庚、宋克君、叶侣梅捐赠作品展》、《翰墨华章———馆藏明清书画精品展》两个专题陈列。全方位展示出桂林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辉煌灿烂的非遗传承、源远流长的民族文明、峥嵘岁月的红色记忆、传神写照的笔墨丹青等一系列传统文化精粹。

桂林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新馆建设中,每个展厅设有结合展品内涵开发出来的互动体验项目,如礼品厅的瓷熊猫拼图、梅瓶厅的区字棋及梅瓶上色游戏、历史厅的桂林山水古诗欣赏等,让观众在观赏展览的同时能够体验到“活起来”的文化。

在今年1月26日启用的未成年人教育互动中心,总投资近600万元,面积1400平方米。互动中心分为教育体验区和数字体验区两部分,配套有数十种不同类型的社教体验活动,小朋友们能在这里体验国学、参与版画、陶艺制作等,以及在数字体验区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体验决策灵渠、梅瓶之路等内容。

拓展文物资源利用空间打响博物馆社教特色品牌

博物馆要争取观众、吸引观众、赢取观众,就必须从展览陈列到教育服务工作,每一项都需要研究和考虑观众的变化与需求,并根据观众的变化、需求调整社教工作,改进社教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观众服务,发挥博物馆应有的社会教育功能。

桂林博物馆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以梅瓶文化为切入点,把本土文化的传承教育与梅瓶文化课程结合起来,构建本馆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社教品牌项目———“最炫梅瓶风”。

“我们将梅瓶的来源、用途、纹饰含义、人文故事,结合讲解、剪纸、绘画、手工、音乐等艺术手段,设计了很多专题活动。”负责人介绍道,有《“童声讲梅瓶”———小小志愿者讲解培训活动》、《剪纸小传人———梅瓶创意剪纸活动》、《寻宝小达人———梅瓶探秘活动》等。活动至今已开展了70多场,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果。凭借鲜明的桂林特色,寓教于乐的编排,系列活动也荣获“广西首届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十佳品牌”。

而在《画里人家———桂林民俗文化陈列》展厅则结合广西特有的“三月三”民族节庆,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将手工扎染、唱壮歌、编草龙、本土民族刺绣这些民俗文化课程与未成年人互动体验活动结合起来策划组织的教育活动项目,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民俗文化,让本土文化在未成年人身上得到传承。《漓水春秋———桂林历史文化陈列》充分挖掘有关状元文化的馆藏文物内涵,开发“寻找状元郎”活动项目,引导青少年了解桂林这座文化历史名城中有关状元的典故与留存在博物馆中的状元故事,学习状元的优秀品质,理解真正的“状元”涵义。

与此同时,桂林博物馆以馆藏资源为主要教育内容,结合传统民族文化和节庆文化,自主开发策划,打造了一系列富有“桂博特色”的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如“恋恋银风”、“魅力非遗,染出风采———扎染技艺学习”、“月圆中秋”、“欢喜过元宵”等活动,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得到了不同年龄层、不同知识层观众群的认可,极大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度。

据统计,从桂林博物馆临桂新馆开放至今,桂林博物馆共开展体验式互动教育活动约400场次,有奖竞猜等自主参与式活动近千场次。

“走出去,请进来”打造教育基地

桂林博物馆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西青少年维权岗、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基地、桂林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基地,是桂林市区30余所中小学的共建教育基地,为学校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和学习实践平台,结合展览及馆藏文物开发了一系列含有博物馆特色的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并寓教于乐的延伸互动课程,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激发青少年爱家爱国情怀,真正与学校道德教育形成互补与互动。

桂林博物馆有针对性地与本地高等院校开展馆校合作项目,建立“学校实践基地”,并合作开展发挥专业特长的英语讲解比赛、银饰设计比赛等活动,为学校完善教学课程体系、拓宽专业教学实习实训渠道提供了帮助。

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馆校教育互动,在主题系列活动中加强馆校合作,专门策划适合学校团队的活动,如梅瓶知识竞答赛、科普讲座、开笔礼、国学课堂等,有效拓展了学校教育内容,为未成年人文化体验及文化活动提供服务,请到博物馆实地参观,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同时以“流动博物馆———文化惠民进校园”的方式,开设博物馆文化课堂,将传统文化带进校园,开展有声有色的馆校合作活动,围绕馆藏文物资源,结合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巡展及各种体验活动,让更多的未成年人能够获知博物馆的文化,近距离感受历史,成为向青少年宣传历史知识与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桥梁。

“我们还组织开展一系列关心关爱农民工子弟、贫困山区儿童、残障儿童等特殊群体未成年人的活动。关爱特殊群体,实现不同群体未成年人的文化共享权益,是博物馆实现文化共享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负责人说。

运用现代科技激发博物馆社教宣传的活力

坚持文化与科技融合,实施“数字桂博”建设,创新文化展示方式,吸引广大青少年参与文化体验。

开发文物的故事,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展示。挖掘梅瓶文化,利用现代技术以动漫形式展示“四爱图梅瓶”、“文武图梅瓶”等重要文物,再现历史场景;利用VR技术打造“梅瓶的故事”体现梅瓶的运输过程,加深对梅瓶文化的认识;根据唐代桂林佛教文化开发“金翅鸟的故事”,以3D技术进行展示;根据灵渠开凿的史实,打造“决策灵渠”VR体验项目,展示灵渠文化等等。

创建“智慧桂博”,努力打造成一个“智慧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桂博文化云服务平台”,利用数字服务平台和数字智慧导览系统,通过桂博导览APP、自助语音导览系统、桂博官网、微信、微博等智慧服务方式,为青少年了解、获取博物馆文化,提供快捷、方便、趣味的服务平台,以展示传统文化魅力,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

记者谭熙通讯员蔡靖雯文/摄

新闻推荐

书画义拍为困难儿童筹善款

本报讯(记者莫俊)为了给留守儿童及残障儿童筹集善款,3日下午,桂林好善助残联合会临桂分会在临桂区举办了一场慈善书画义拍活...

临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桂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