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状元刘福姚二三事

桂林晚报 2018-07-23 14:54 大字

刘福姚对联书法作品:“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资料图)

■余福州

古代广西共出了十一位状元,桂林临桂占了六位,其中刘福姚是清末桂林也是广西的最后一位状元。

刘福姚于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七年后考入内阁中书(相当于今之国务院办公厅)工作,又过三年参加殿试得一甲第一名而为状元。之后任翰林院修撰、侍讲,先后任四省乡试考官,最后的职务是翰林院秘书郎兼学部图书局总务总校(相当于今国家图书馆馆长)。他为人正直,性刚烈,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晚年迁居上海,穷困潦倒,凄凉离世。关于他的行状事迹,已有不少资料介绍,我们可以搜寻而了解。笔者有一位做实业的朋友叫吴世运,他的曾祖吴锡璋是清末进士,祖父是清末举人,祖母是刘福姚的亲妹,刘福姚是他的舅公;从他那里听到一些为资料所未载的有关刘福姚的细节,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刘福姚。

心系多舛国运

刘福姚能够通过殿试中状元,与他殿试的文章有关系,他交的是一份《国策论》,用蝇头小楷所写。现今我们已经无法知道这篇文章对大清命运提出什么观点,又如何阐述,但从论题我们就可以知道是以一介书生的眼光针对国家贫弱提出的振兴大策,凭借在内阁中书工作所了解的国事实际,他的持论应有一定的依据。这样正切中当时光绪帝考虑的核心问题,大得皇帝赏识。文章应时而生,可以看出贫家子弟刘福姚二十年苦读,心系国家,心忧国运,其志向是在一般读书人之上的。

这篇应试策论引起翁同龢的注意。翁同龢是光绪帝的老师,是当时朝中难得的具有维新思想并在后来康有为等人发动公车上书继有“戊戌变法”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他见广西桂林有如此胸怀的举子,有如此入里的文章,特意向光绪帝推荐,所以刘福姚中状元又与翁同龢有着直接的关系。之后刘福姚对他一直以恩师相称这是情理之中的。

又过了三年,即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举子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发动了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戊戌变法”,然而被史家称为大清帝国最后一次自我救赎的维新改良运动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击下告以失败。在这一短暂的百日维新中,现今相关的资料只笼统提及刘福姚受翁同龢的影响倾向于维新,而实际上刘福姚是有具体参与行为的。维新人士在入朝前已通过翁同龢将维新意见方略传给光绪帝,因为刘福姚在朝廷部门工作,入宫方便,所以有时也通过刘福姚暗中携带先给老师翁同龢,再由翁同龢交给光绪帝。

变法运动失败,康有为外逃,六君子惨遭杀害,翁同龢被革职,永不叙用,刘福姚自然受到牵连,被从省级乡试考官位上降于图书馆馆长闲职。

又过两年,即1900年(农历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北京沦陷,皇帝慈禧及百官巨贾纷纷逃离,刘福姚居京不迁,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那时临桂老乡王鹏运、况周颐先于刘福姚在京做官,刘福姚与王、况等人填词作诗力挽晚清词坛颓势,共举“临桂词派”大旗,反映社会现实和民众疾苦,共著《庚子秋词》,呼吁不忘国耻。这些事迹有关资料都有记载,这里不再赘述。而刘福姚家族至今记得刘福姚的一句君子正言:“宁可无禄,不可无骨”,那是足以表现一位中国士子在庙堂江湖的风骨的。

猜谜与豆腐

刘福姚除了文章、词作,在体现中国文化智慧的设谜与猜谜上有他的擅长。在戊戌变法之后遭贬于闲职阶段,刘福姚潜心设谜,有不少谜语在社会上流传,后来大部分失传。笔者朋友记得他奶奶和母亲让子弟猜过刘福姚留下的若干谜语,其中有一谜是:

忆当年,如屏婆娑,郎君在手,青少黄多,莫提起,提起珠泪洒江河。

此谜打一工具,谜底是撑船的篙。我们看谜面用句,完全是词的作法,词牌如《鹧鸪天》、《念奴娇》等,都有三四和三七的字句定额,词面又用诗词常见的隐喻手法。谜语虽是大众文字游戏,而刘福姚以词客之笔予以雅赏,可见他的文学修养。于今桂林也有以词赋为能事者,却缺少对古典诗词的熟稔及应有的修养。

刘福姚的故居很少有人提及,他的故居就在临桂东乡。在清代,县级行政将一县划为东西南北几个方域,一个方域有一批村落;如说自家在东乡或南乡,就方便于让人了解所处一县的方位。不是像今之一县辖若干乡镇,乡镇都有名称,乡镇下辖村落。看清代的《兴安县志》、《恭城县志》都有这样的区划。光绪年间的《临桂县志》记临桂划有东乡、南乡、西乡、北乡。东乡村圩最多,有八百来个,远的在大圩一带,北乡最少,仅两个。东西乡以漓江划分,南北乡以城划分。刘福姚居地的大致方位在小东江花桥附近。过浮桥的小东江一带地方,因为近城,已有街巷,花桥前就有一条花桥脚街,那里应是城郊结合部。估计小东江西有街,东为田亩村落。只是不知刘福姚居所在街上还是在村中。

刘福姚父亲是乡间郎中,收入微薄,家人很少食肉,笔者朋友儿时常听他奶奶说能吃上豆腐就是不错的了;过年了,将豆腐两面煎黄,说是吃红烧肉。吃豆腐过日是刘家的习惯,就是笔者这位朋友,至今也常吃豆腐,过年也是豆腐,以豆腐为肉。

上海卖字竹席裹葬

刘福姚的元配是临桂东乡人,婚后不久病故,续弦的是唐景崧的女儿。刘福姚虽二娶,却没有后人。

相关资料记述他在宣统二年(1910年)还受宣统帝委派到湖北、安徽、江西、江苏四省考察筹备宪政情况。很可能宣统帝时刘福姚已被委以与他所担负的这些工作相对应的职位。这一方面说明他的维新倾向得到宣统帝重视,另一方面说明在同盟会广州新军起义发生、一场大革命即将来临之时,刘福姚还没有摆脱立宪改良思维。第二年,1911年即辛亥年初,风云骤变,清廷岌岌可危,此时的刘福姚应该看清大势,即使没有俸禄,也毅然离京不再为清廷谋事。这是他从政道路上最后的抉择。

他离家赴京十七八年,没有积蓄,本想回桂林,奈何路费不足。这时他的一位在上海的临桂老乡况周颐邀他到上海。况周颐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就离京到南方谋生,最后居于上海。刘福姚原以为在上海有老乡照应,自己可卖文(卖字)为生。不料此时定居上海的况周颐已经穷困潦倒,经常无米下锅,无力接济。而兵荒乱世,刘福姚卖文几乎无人相识,结果衣食不济,不久积弱病笃而亡。

刘福姚的后事由况家简单操办。笔者朋友早年多次听他奶奶说舅公死了连棺材都没有,是用席子裹身草草掩埋的。他的遗物仅有竹席一领,后来况家托人将所遗竹席辗转带回桂林交给笔者朋友的奶奶。这领竹席是唐景崧从台湾带回给女儿使用的,这种竹席可以折叠,大陆没有。笔者朋友介绍,唐景崧是听从了两广总督张之洞的意见从台湾而归,张之洞答应给唐十万银两,条件是放弃台湾立国;有关资料介绍唐景崧是在日军攻占台北后从台湾携款仓皇而归。总之,唐景崧回桂林是有钱的,才在桂林府城建五美堂做了寓公,而穷困的刘福姚从未向这位老丈人要过一两银子。

相关资料记刘福姚生于1862年,卒年则不详。而笔者朋友多次听他奶奶说是在辛亥革命那年走的。这样刘福姚应在宣统三年即农历辛亥年(1911年)初离京,辛亥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之后病故,到上海仅八九个月,享年49岁。这应该是比较接近实际的了。

刘福姚出生那一年,清军攻破南京,太平天国灭亡。他的求学、应试、当官的一生遭遇接连的国耻,这对他有关民生、社会、国家的认识产生极大的影响,他接受维新改良思想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就在这个辛亥年,一场推翻封建专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大革命正在酝酿,可惜他虽听到武昌起义的枪响,但未能看到历史翻开的新的一页。

新闻推荐

国家林业局驻广州专员办督察会仙湿地公园

本报讯(记者李云波)日前,国家林业局驻广州专员办副巡视员刘义及相关专家组成的督察组到桂林市,对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

临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桂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