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沟通西南与中原的要道华丽转身千年运河融入城市水系建设

桂林晚报 2018-06-11 19:33 大字

5月4日,临桂环城水系工程建成通航。在城市建设当中,相思埭将融入其中而焕发生命力。图为临桂水系美景一角。(资料图)

相思埭以前也处在会仙湿地的范围中。图为今天的会仙湿地。(资料图)

■杨力叶

古代临桂水系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桂柳运河,又称相思埭、南陡河、临桂运河,是广西现存三条古运河之一,也是临桂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一。它曾是沟通西南与中原的重要通道,在铁路、公路等出现之后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新时代的临桂城市建设中,相思埭则融入其中再度焕发了生机。

●建好之后长时间不见记载

桂柳运河连接漓江支流良丰江和柳江支流洛清江的支流相思江,直接沟通桂林同广西西北部以及与贵州东南部的水运交通。运河水源于临桂会仙镇的狮子岩,经过分水塘分水,分成东西渠流走,东渠从分水塘至雁山区良丰江汇入漓江,西渠就经永福苏桥附近进入洛清江,随后进入柳江。因为分水后两条水道各自东西分流,不再汇合,所以被人们称为“相思埭”。

关于相思埭的最早记载是在《新唐书·地理志》中:“(临桂县)有相思埭,长寿元年筑,分相思水,使东西流。”其清楚说明了相思埭是在唐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开始建设。这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已经很不容易了,要知道当时桂林建“子城”(官府衙门所在地)才六七十年,筑相思埭过后一百多年“外城”和“夹城”才开建。

但是相思埭建设之后的相当长时期,从唐至明之前都鲜有关于这条运河的文字记载,目前仅见的是北宋时《新唐书》的这一条记录,这就不免使人疑惑,相思埭建好之后到底发挥了作用没有?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一条运河却没有文字记录呢?

桂林研究相思埭的专家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是相思埭建成后一直到清代初叶,都是朝廷的国防交通要道,平时也由国家派人守渠,民众不能使用。由于这种单纯的国防性质,使得这条运河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不兴旺,以至于历史上没有记录。

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相思埭的通航条件受到自然气候的制约,一到冬天,水位下降,就不能再通船只;而且陡与陡之间的落差极大,航行极为艰难。明代邝露《赤雅》一书中记载自己过陡时的感受是:“予过陡时,水长明月,如层台叠壁,从天而下。”要改善通航条件就得加深加宽水道,同时增设陡闸的数量,以便解决落差大的问题。历代都在增设陡闸的数量上下功夫,所以明代的时候相思埭有六陡,到了清初达到十三陡,数量最多的时候达到了二十四陡。而在明代之前陡的数量少于六个,这样一来通航将会很艰难,所以专家们推测相思埭唐宋元时基本不通航,到了明代是“冬月水消则涸绝不行”。

相思埭作为一个中原与西南往来的重要通道,是连接漓江、柳江水系的重要人工运河,到了清代才真正进入历史上的极盛时期。

●清代时迎来黄金时期

清雍正七年(1729年)、十年(1732年)两次重修灵渠,主持者鄂尔泰、金鉷和张钺都有文字记载,我们也得以通过这些文字了解到,清雍正以后,相思埭已经成为一条军民两用的水道,进入历史上的全盛时期。从金鉷的文字记载概括起来相思埭作用有四:首先是可以缩短桂林到柳州的路程,原先从桂林到柳州的水路还得先绕道梧州,再到柳州,现在可以直接从桂林到柳州了。其次,可以便利军旅“粮食戈甲”的运输。第三,沟通了云南贵州的航线,使黔东南的土特产水运经融江、柳江过相思埭,越灵渠直达中原,既利通商,又利经济文化的交流。第四则可以平衡流水,调节流量。既能调节相思江和良丰江的水流量,还能灌溉两岸的农田,做到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兼顾了航运与水利两方面的效益。

雍正十年开始,官方添派陡夫至四十名,以加强对运河的管理,并且东渠和西渠各委任一名渠目,督促各陡夫尽责守职。在这段时间里,相思埭水惠通商,舟楫便利。渠两岸农田水旱无灾,农民灌溉之余,又设鱼梁,发展养殖业,相思埭对农业的发展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思埭曾是临桂的一条交通线,同时还是临桂一条著名的文化带。除了运河的交通设施、古村落这些今天仍然存在的物质文化载体外,相思埭的文化意义还表现在:存在大量的石刻碑记,这些石刻碑记记载着运河的维护和管理、运输状况、河岸经济利益的划分等内容,是研究中国漕运水利历史的珍贵历史资料;第二,存在大量的古墓,为研究临桂家族、宗族的历史变迁提供了实证材料;第三,在运河沿线有一大批隐藏于民间的绝活和手工技艺,如会仙贺郎歌、旧村板鸭、会仙铁艺等,这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增添了运河的文化色彩。

20世纪初,随着公路、铁路交通的兴起,加之相思埭年久失修、河道淤塞,部分河道被开垦占用,往来船只渐少,相思埭的原有功能逐渐丧失。相思埭作为运输要道,也至此完成了历史使命,消隐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但作为一处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人文景观,而今的相思埭成为一处富有含金量的旅游风景,其魅力与日俱增,随着旅游文化的不断兴起而渐入佳境。

●新时代融入城市水系建设中

本以为相思埭会在社会发展中退居幕后而沉寂下去,不料在临桂新区的城市建设中,它却得到了新生,加入了城市水系的整体之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桂林城市建设主要是向西发展。2007年,市委三届三次全会确立“开发西部、优化中部、提升东部,适度发展南北部”的思路,把以临桂为重点的桂林西部打造成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和主要平台。同年8月20日,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桂林城市发展要坚持“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战略部署,临桂新区建设拉开了序幕。

从2006年开始,临桂新区的建设就已经在考虑临桂排涝和补水的问题,并着手进行了水利规划。由于桂林市的地势为北高南低,临桂所处地理位置符合自流补水的条件,因此,水系的设计方案采用了跨流域补水的方式,通过疏通河道、连通水系,实现北水南调,进而满足临桂新区的用水需求。同时,临桂新区的防洪排涝问题也一并纳入了湖塘水系规划设计方案内。经过专家几次论证,规划方案正式通过评审,并递交到新区管委会。

在临桂新水系的建设热潮里,相思埭也加入了这一建设的行列。《桂林市水源配置工程及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示意图》中显示,临桂新区所处的位置正好在一个环形水网内,左右两侧分别为义江和漓江,上方为桃花江,下方为桂柳古运河和会仙湿地。

今年5月4日下午,建设历时6年多的临桂新区防洪排涝及湖塘水系工程建成通航。这标志着“山环水绕”的山水新城格局初步成型,将带动临桂新区掀起新一轮发展热潮。

日后,市民不仅可以乘船在临桂新区内游览美景,还可以经相思江、会仙湿地、良丰江进入漓江并逆流而上进入市区两江四湖,或是从相思江顺水而下至永福苏桥,或是从沙塘河逆流而上进入桃花江,再顺水而下进入市区两江四湖。届时,临桂新区核心水域将变成山傍水,水依山,人在城中,城在画中的美丽图景。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相思江、会仙湿地、良丰江这些地段都曾属于相思埭,可见相思埭已经融入了临桂城市建设当中,她虽然不再是当年的国防交通要道和沟通西南与中原的通道,但是在新时代的城市建设中,她将会进行华丽的转身,继续发挥它造福人们的历史使命。

新闻推荐

全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督查建筑起重机械专项检查结果公布近八成在建项目起重机械有安全隐患

今报记者徐庆成未办理安装告知和使用登记手续、塔吊附墙锚固点松动、持假证上岗……6月3日,记者获悉,自治区建设工程安监总...

临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临桂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