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江村的草席又“热销”了

桂林日报 2018-05-21 12:55 大字

麻绳和草料在两口子的默契配合下,慢慢展现出草席的雏形。

这床席子已经用了八年了,再用十多年也完全没问题。

抱草料回家。

张尤景在认真查看草料长势

这个木架子也已用了几十年,都是自己亲手制作。

家里的草料都是去年准备好的,有客人需要草席了,就去取料编织。

草席的制作需要两口子配合着完成

□本报记者蒋伟华通讯员李辉朝黎桂明文/摄

“现在好多人订购席子,根本忙不过来……”连日来,桂林的气温节节攀升,风扇、空调成了市民们消暑的必备品,凉席也开始陆续取代垫被。在临桂区六塘镇小江村,68岁的张尤景夫妇正忙着为客人做草席。传统手工草席在这个村已经流传上百年,从几乎家家户户做到如今只剩下几户人在做,产量少了,作为应季产品就很抢手了。

见到张尤景时,他跟老伴正在一台木架子前忙着织草席。老伴用竹片将草料往架子里送,张尤景麻利地接过草料就在麻绳上织草席,两个人一送一接动作娴熟,一根根草在两夫妻的默契配合下,慢慢变出了草席的雏形。这是一个传统的家庭夫妻作坊。

张尤景一边忙碌,一边跟记者聊了起来。在他的记忆中,儿时就看到爷爷、父亲一辈在做草席,草席的制作在村里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草席也是村里每个家庭的必备床上用品,制作技艺通过村民口手相传,流传至今。他回忆,草席最风光的时候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当时还是“大锅饭”时代,村民除了种田,还可以靠着做草席赚工分,村里有几百户人,大部分家庭都会做,生活比附近其他村子相对好点。上世纪八十年代分田到户后,更是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村里百分之八九十的村民都在做草席。而整个镇上做草席的就他们一个村,除了镇上的人买,附近几个乡镇的村民也会慕名而来,村民曾一度以会织草席为荣。但是这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草席也慢慢被边缘化,大多数村民都选择做生意、搞种植或者外出务工。

“现在村里只有几户人在做草席了。”张尤景感叹,从经济效益来说,确实没人愿意做了。一床席子的制作过程复杂,首先他们采用的都是自己种植的草,从头年就开始要种草,种了第二年才能收割。这种草虽然韧实,但割的时候还不能碰伤,如果一根草出现一点裂痕就废了,草割回来后还需要晒干。织草席除了用草,还必须用一种当地产的绳子,而绳子也需要提前用手搓好备用,整个准备过程十分麻烦。辛苦的程序换来的却是并不算高的经济效益:1.8米宽的席子需要6个人工,也就是说一个人做需要6天才能完成。草席售价一般为六七十元,除掉成本就是辛苦钱了。即使这样,还有人嫌价格贵。

“我们的东西确实比一般的草席贵,但耐用……”张尤景坦言,他们的草席首先是睡着舒服,人睡在上面既凉快,又不像竹席那么冷,不容易感冒,而且吸汗。其次很耐用,但耐用既是产品的优势也是销售的“硬伤”,他们制作的一床草席至少可以睡十年,保存好可以睡二三十年。本来买的人就不多了,又耐用,销量自然跟不上来,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大多数村民不愿意继续做草席的主要原因。不过,可能是现在村上做的人少了,一到天热,找张尤景做草席的人还是不少,基本都是熟悉的人通过朋友互相介绍来的。对张尤景来说,现在正是“热销”的时候。但即使这么辛苦,一年下来,两口子也只能赚几千元而已。他们担心,现在自己快七十岁了,村里的年轻人又不想学做草席手艺,这门技艺不知是否还能继续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临桂区数字化城管平台正式投入使用

本报讯(记者刘倩通讯员秦梓清)近日,记者从临桂区市容管理部门了解到,临桂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已建设完成,正式投入使用。据...

临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临桂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