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鸡山就是塔山

桂林晚报 2018-03-26 11:04 大字

清罗辰《桂林山水》之“斗鸡山”图,其画中左侧一山山上有塔,右侧一山山半有横贯之穴。(资料图)

1936年,一张题为“桂林斗鸡山”的老照片,拍摄的是塔山与穿山。(资料图)

■秦冬发

这两天修改书稿《张鸣凤〈桂胜〉译注与解读》,关于斗鸡山的话题再次浮现出来:桂林的斗鸡山究竟指哪座山?搜寻网络后,我惊讶地发现桂林作家王布衣10年前就提出过这个问题:桂林的斗鸡山是谁?下面我就从王布衣这篇博客文章入手,解答这个疑问,并正本清源,观其流变。

王布衣问:

桂林的斗鸡山是谁

梁羽生武侠小说《广陵剑》十七回:

“说话之间,小舟已是顺流而下,在平如镜面的漓江之上,滑行于波光流影之间了,叠彩山、还珠洞、伏波山等等奇峰异洞,随着船身的移动,缓缓向后退去。不多久已是过了穿山和斗鸡山。穿山矗立江心,有岩洞可容小舟通过,据说是汉朝的大将军马伏波一箭射穿的。斗鸡山形如振翅昂头的公鸡、气象峥嵘。”

百度百科说———

“斗鸡山并不是一座山,它是桂林小东江东西两岸的两座山(穿山与雉山),因为两座山造型酷似在斗鸡,所以它成为两座山的合称。

立于小东江东岸的睁大着眼睛的‘鸡\’是穿山,站在西岸的、耸起了高高的‘鸡冠\’的是雉山(龟山)。峰是头,月岩是鸡的眼睛,东峰是尾,南北是两翼,中峰是鸡背。龟山像一只昂冠振翅欲斗的雄鸡。船过净瓶山,到漓江铁桥附近200米处往回看,其形状就像是正在打斗的场面。”

王布衣说,斗鸡山是一组山,由穿山、塔山和南溪山或雉山组合而成;另一说,斗鸡山其实就是塔山,有塔山上的“斗鸡山”三字石刻为证。由于漓江水日益减少,雉山已无法在江上形成景观,只能在干涸的宁远河旁与众山遥遥相对,故有今日说法之变化。

桂林的旅游书上说———

“漓江东岸的穿山与西岸的龟山,形如隔江相斗的两只雄鸡,合称斗鸡山。”

多种说法,存疑。

在这篇博文下面,网友桂林一剑留言说:“关于斗鸡山之说,也是一个让游客感兴趣的好题目。不过,塔山下的石刻并不能说明塔山本身就是斗鸡山。毕竟,依君所言,如果是三座山共同组成斗鸡山的话,也可以把这三个字刻在中间这座山上的。”网友桂林往事留言说:“1938年我在汉民中学读书时,只听到人说小东江两岸的两座山是穿山和斗鸡山。当时两山都在漓江东边,雉山是在漓江西边的。可以绝对地说,漓江绝不是如梁羽生说的穿过穿山和斗鸡山之间。”网友莲子留言说:“我记得以前当导游的时候,最常和游客说的一副对联就是:斗鸡山上山鸡斗,龙隐岩中岩隐龙。呵呵。”

张鸣凤说:

《桂胜》这样描写穿山

张鸣凤《桂胜》成书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这是一部描写桂林山水、记录桂林文史非常重要的历史典籍。其卷十五这样描写穿山:

穿山浮舟漓水,南下斗鸡山,其东水口即弹丸溪来合漓处。上有山,竦身昂首,若与西岸斗鸡山作斗状。山半有穴,南北横贯,故以穿名。或题曰空明,宋胡槻曰月岩。

弹丸溪流经穿山脚下的这一条水域,我们今天称其为小东江。理解张鸣凤这段话要弄清楚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概念:文中的“西岸”到底是指漓江西岸,还是指小东江西岸?我认为是指小东江西岸。其实张鸣凤文中所写的斗鸡山并不是指今天我们所称的漓江西岸、南溪山东南面的斗鸡山,也不是如百度百科所称的雉山,而是指今天我们所称的塔山。至于我们今天所称的斗鸡山,在清康熙年间被称为龟山。龟山之名,迄今为止仍有人提及,只是更多时候被斗鸡山这个名称代替了。

诗文、图画及照片:正本清源观流变

明孔镛《咏斗鸡山》:“巧石如鸡欲斗时,昂冠相距水东西。红罗缠颈何曾见,老煞青山不敢啼。”这是迄今为止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咏桂林斗鸡山的诗,“水东西”指明了两山位置,但究竟是哪条水?弹丸溪水?还是漓江水?诗中没说。

明卢仲田《斗鸡山》:“岭西山洞别,此有斗鸡名。月下昂冠迥,风中振羽轻。两涯虚幻影,万古敛啼声。我抱探奇癖,轻舟不问程。”月光下,东西两岸的山影影绰绰,不过,所谓两涯,是弹丸溪水两涯?还是漓江水两涯?诗中也没说。

明天启元年正月,福建永春人李开芳与同僚登南溪山刘仙蜕岩作诗,首联云:“共蹑巉岩虎豹关,空传江上斗鸡山。”因为山石阻隔,在刘仙岩是看不见斗鸡山的,所以只能是“空传”,既空传打斗之声音,也空传想象打斗之状貌。

清彭光辅《斗鸡山》:“清狂曾记昔年游,送客魂销古渡头。十里莺花留画舫,一天风雨入春愁。蛮荒鸡斗青山老,海国龙吟碧水流。莫学刘琨频起舞,书生投笔不封侯。”古渡头是指雉山古渡,雉山在唐宋年间是迎来送往的胜游之地。诗人写斗鸡山,先从雉山古渡落笔,再写当前,漓江东岸的斗鸡山赫然在目,遂以闻鸡起舞典故作比来抒发感慨。雉山与斗鸡山,方位有了,这是诗中隐含的信息。

然而我们列举的这几首诗均无法直截了当地回答谁是桂林的斗鸡山。读者依然疑窦重重:假如据此认为斗鸡山位于漓江东西两岸,东为穿山,西为龟山,似乎也没有错呀?

先上一则文献吧。嘉庆版《临桂县志》“斗鸡山”条引明苏濬《紫溪集》云:“在雉山东。两山在左右,状若挥羽相斗,故名。其山标竦烟云,麓插江潭。南溪之水,亦出其下。”又引明曹学佺《名胜志》云:“斗鸡山,山半有穴,南北横贯,故以穿名。或题曰空明。宋胡槻名曰月岩。”曹学佺的文字抄自张鸣凤《桂胜》,但他将斗鸡山认作是穿山,只字不提张鸣凤说的西岸斗鸡山(即塔山);苏濬的文字表明斗鸡山在雉山东面,但“两山在左右”是指雉山与斗鸡山在漓江左右呢?还是指塔山与穿山在小东江左右?从行文逻辑分析,答案是前者。

再上两张地图吧。清嘉庆《临桂县志·东乡之图》光绪十八年补刊版明确将今天我们所称的塔山标注为斗鸡山,斗鸡山上的塔清晰可见,穿山与斗鸡山均地处漓江东面。而清同治《广西全省地舆图说·桂林府》也清楚显示了穿山与斗鸡山之间的位置与关系,两山地处漓江东面,分列于弹丸溪来合漓处的一东一西,尽管斗鸡山上没有塔的图示,但它就是今天的塔山,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两张地图对正确理解张鸣凤《桂胜》中描写穿山的那段文字,直观给力!

再来看一幅画。清罗辰《桂林山水》之“斗鸡山”图,其画中左侧一山山上有塔,右侧一山山半有横贯之穴。罗辰给此画的题记是:“斗鸡山雉山东西对峙,昂首振羽,势若相斗,标竦烟云,争峡江潭间。南溪山之水汇其下。”

1932年的《广西一览》对斗鸡山有这样一段文字介绍:“山在桂林东门外漓水下游,雉山之东,距城五里,两山各据左右,状若振羽相斗,故名斗鸡山。上有塔,标竦云烟,南溪之水出其下。游桂者,望见斗鸡山,则知去城不远矣。”

1936年,一张题为“桂林斗鸡山”的老照片,拍摄的是塔山与穿山。

综上所述,从明代孔镛、卢仲田、张鸣凤、李开芳,到清代彭光辅的诗文,以及嘉庆版临桂县志、嘉庆及同治年间的地图、罗辰的画与题记,再到民国年间的杂志与照片,以及时人对斗鸡山的认识(见前文桂林往事留言),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历史链条,清楚说明了桂林的斗鸡山就是指今天的塔山。塔山或隔小东江与穿山状若振羽相斗,或隔漓江与雉山状若振羽相斗。

可为什么如今人们却将位于漓江西岸、南溪山东南面的龟山称作是斗鸡山呢?其一,或许源于对历史文献的错误解读,更有可能是受了徐霞客的影响。徐霞客《粤西游日记》有如下内容:

乃南行一里,渡漓江东岸,又二里抵穿山下。其山西与斗鸡山相对(斗鸡在刘仙岩南,崖头山北,漓江西岸濒江之山也。东西夹漓,怒冠鼓距,两山当合名斗鸡,特东山透明如圆镜,故更以穿山名之)。山之西又有一峰危立,初望之为一,抵其下,始见竖石下剖,直抵山之根,若岐若合,亭亭夹立。盖山以脆薄飞扬见奇也,土人名为荷叶山,殊得之也。

你看,徐霞客就把龟山当成是斗鸡山。徐霞客来游桂林相距张鸣凤撰写《桂胜》有47年,此时的桂林本地人将塔山称作荷叶山。其二,或许源于旅游开发的需要。如今说斗鸡山包括穿山与龟山,两山隔江作斗状,是漓江十大奇观之一,只不过说“龟山像一只昂冠振翅欲斗的雄鸡”好不好呢?我们闭目想想,一只直竖着脖颈正要过江的乌龟形象,是怎样与一只昂冠振翅欲斗的雄鸡形象比拟上的呢?把龟头看作鸡头,把伏卧当成振翅,真是佩服这些人的想象。

新闻推荐

高端楼盘领衔 快步迈入万元时代

七星区兴进·漓江郡府的房价已经破万,桂林万达城和信昌·棠棣之华的价格也逼近万元大关。俯瞰荣和·林溪府。荣和在桃花江边拿下的新地块刷新了当时桂林土地单价纪录,预计产品售价不低于1.2万元/...

临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桂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