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己丑状元郎 “半个”南宁仔 清末名臣张建勋及其家族寓邕纪实(之十五)

南宁日报 2018-02-09 06:43 大字

《刘武慎公年谱》所记赖裕新攻打南宁一事。

◎木 容

三王相会 两路攻城

发生于咸丰十年(1860年)六月的赖裕新第二次攻打南宁府城之役,是清末南宁规模最大也最为惨烈的一次大战。赖裕新联合南宁会党武装、青天大王李青靛(又称“李青天”)从陆路进攻,又邀约大成国平浔王陈开从永淳县沿水路前来助阵,加上翼王石达开坐镇武缘县,真是“三王会邕州”,光是这阵势足以令人胆寒。“黑云压城城欲摧”,吴德徵、色克精阿、张世麟等只得知难而上,调集南宁府城内外所有团练前来防守。就连与李青靛为敌的另一支南宁会党武装、两广大元帅孙仁广,也心甘情愿接受吴德徵收编,率领全部兵马前来加入守城队伍。

清邓辅纶、王政慈撰《刘武慎公年谱》,记载先后担任广西按察使、布政使、巡抚的湘军统帅刘长佑行迹,其中有关于赖裕新两次攻打南宁府城的简短记录:“咸丰十年庚申,公四十三岁……四月……翼逆走窜宾州。其扑思恩、南宁之股犯武缘,经署思恩府徐引督团击退……六月,赖裕新众二万余攻南宁府城,结宣化土匪李青靛、浔州艇匪陈开为援。经左江道吴德徵、左江镇色克精阿激厉(励)兵、团,败之。”寥寥数语,看得实在不过瘾。

幸好,刘长佑原撰、户部主事龙继栋(广西临桂人氏,道光辛丑科状元龙启瑞之子)编次《刘武慎公遗书》“奏稿·卷一·石达开党回窜湖南督军追剿疏(咸丰十年十月十五日)”,对赖裕新第二次攻打南宁府城之役所记甚详。不过,史式撰《赖裕新在融县发布文书二件一事质疑》(刊于《学术论坛》1984年01期),陆炬烈撰《石达开部回师广西后的离散及其原因》(刊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罗尔纲著、中华书局1991年9月第一版《太平天国史》,均称此文为“《督军追剿石逆余匪折》”,不知何故。

刘长佑疏曰:“奏为石逆续起,余匪回窜湖南,臣现赴义宁、龙胜督军追剿。恭折仰祈圣鉴事……据署左江道吴德徵禀报:石逆及赖裕新先分三股,拥众二万余人,围攻南宁府城。初以马队冲突,官军据险要击,无从驰逞。继又于东西两门开挖地道,城中预掘深沟注水以遏之,地道倾陷,毙贼无数。该匪复环筑木栅,图为久困之计。该道激励兵勇,大集各团壮练,内外夹攻,纵火焚寨,歼、擒贼匪千余名,余悉窜回武缘。该代理县周暄督饬各路团练分股围击,歼擒贼匪多名,匪党屯扎不住,由宾州、上林县等处四散分窜……又纠约浔州艇匪陈开等驶船百余只(支),上攻永淳县苏、梁、张各村。经该道饬令该县军功孙仁广督率勇练截击,擒斩数百人,夺获贼艇十三只,余悉退回下游。该道现于水陆要隘严行守御,一面相机进剿,务期尽歼丑类。”这份故意丑化农民起义军的所谓“吴德徵禀报”,很有可能就是出自师爷张世麟的生花妙笔。

至于交战双方攻防细节的记载,见于《南宁市志·政治卷》“军事志·第七章:重要兵事·第一节:晚清兵事·赖裕新围攻南宁”,此为南宁地方志编纂人员经过民间调查,再结合旧籍记载整理而成,文曰:“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赖部先以马队冲击,不胜,便树木栅于石子岭为基地,于巩阁(今解放路)、下廓街(今临江街)挖地道轰城,但因连日大雨,无法用火药。守城的团丁在城内挖壕防御,围攻月余,未能破城。城外的团练不断袭扰,加之给养发生困难,赖部决定退军至五塘、六塘,原占据这里的堂会首领李青天,欢迎赖部。赖便联合李部进攻八塘、九塘,以打通至上林的道路。计划分兵三路,右路由高鹤(岭)攻东界、左路由苍白头攻西界、中路引大军沿驿道向山心、八塘,李青天部为向导。”

赖裕新挖地道攻城之处,据说还有东门外的三清观(原址在今南宁市青秀区维新街,今已不存)一带。当时地道已挖至道观前,城墙上的团练居高临下,看出情形不对,乃用大炮轰击,地道塌陷,赖裕新只好另起炉灶、再图良策。当时炮弹击穿写有“三清观”三个大字的横额,而此炮轰痕迹被保留至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1905—1908年)左右,直到三清观被改建为东廓初等小学堂,拆除道观头门,将横额摘下,才使弹痕就此消除。

鸣金收兵 借路出境

李青靛帮赖裕新部向南宁团练借道一事,倒也颇具戏剧色彩。《(新)邕宁县志》“第六编:军事· 第四章:兵事纪要·第一节:清以前兵事·会党反清斗争”记载:“咸丰十年……六月中旬围攻南宁,月余不拔,石部各路太平军亦相继失利。石、赖遂于七月撤兵南宁,退军武缘,从葛圩翻越高峰山脉进入金城司。李青靛迎护。翼王厚礼结交青靛,青靛亦为太平军筹集粮草,共议进攻八、九塘,越昆仑关,出宣化县。八月中秋,太平军联合李青靛,兵分3路进攻八、九塘,遭团练猛烈抵抗。双方激战数昼夜,太平军仍无进展。石达开改变策略,着李青靛携礼物到各大村庄拜会绅耆,说明太平军此来是借路出境,决不入村骚扰,如发生事端,唯青靛是问,任由发落。经过李青靛的斡旋,八月下旬,太平军顺利通过八、九塘,出昆仑关,经上林、集各旗于庆远(宜山),入贵州。”

战后,刘长佑向咸丰帝“丑表功”(见于《东华续录》“咸丰九十六·咸丰十年庚申·九月·辛亥”),吹嘘清军英勇奋战,“歼毙万余(敌人)”(在前文提及的“石达开党回窜湖南督军追剿疏”中,刘长佑则称“歼、擒贼匪千余名”,前后矛盾)云云,真是可笑之至。《东华续录》还擅自将赖裕新改名为“赖蓣新”,这也是清代官方记载中喜欢故意写错(丑化、矮化)农民起义军领导者名字的陋习使然。

赖裕新撤军,并不仅为南宁府城久攻不下,还因起义军发生内讧,其安置在武缘县的一家人,包括母亲、胞弟、爱妻、爱子,全部惨遭自己人屠杀!太平军中的分裂主义分子血洗赖家后,自行拔营出走,前往宾州打天下,上演了一出仇者快、亲者痛的悲剧。赖部由此军心动摇、丧失斗志。此事在古籍中如何记载?何秉撰《石达开进军广西军事活动中的失误》(刊于《广西师院学报》1986年02期)、赵雷撰《天京出走与大渡河的悲剧——试析石达开兵败身亡的原因》(刊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甘相茂撰《石达开师广西失利的原因何在》(刊于《贵港市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辑》),对此事的引文为“杀赖逆之母、弟、妻、子,上窜宾州”,均称引自“曾国藩奏,《咸丰续录》卷82第57页”,必误。

《咸丰续录》即指《东华续录》中关于咸丰朝的部分。笔者查阅《东华续录》“咸丰八十二”(即“卷82”),发现此卷所记乃记咸丰八年(1858年)的“八月”这一个月之内的大事件,而且页数一共只有32页,何来的“第57页”?其中曾国藩奏,乃“见扰闽境贼匪,探系伪易(翼)王石达开”云云,只字未提赖裕新。可以肯定,上述作者根本没有看过《东华续录》(《咸丰续录》),而是辗转瞎抄、以讹传讹。

“杀赖逆之母、弟、妻、子,上窜宾州”的真正出处何在?就在清末南宁本地人的著述中!清末武缘人氏黄君钜编纂、黄诚沅考补《武缘县图经》“卷七·献略上·前事·国朝·咸丰十年”,其转引何宗显的著述《武缘乱事纪略》(原书今已不存)曰:“六月下旬,赖逆率众寇南宁,旬日不下。七月十二日,贼党内乱,杀赖逆之母、弟、妻、子,上窜宾州。赖逆闻之,亟由南宁返武,分党掠葛圩、林圩诸处。林源海率团败之于罗谙。贼还县城,十八日全股窜去。”

(待续)

新闻推荐

花岭公益行 爱心一帮一

2月3日,桂林日报社的小记者们在报社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临桂茶洞镇进行了“幸福书柜”助学行第二期活动———走进花岭小学。上午8点30分,小记者们兴高采烈地登上了三辆大巴车,一个小时后,大家到达了花...

临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临桂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