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桂林傩的前世今生

桂林晚报 2017-12-25 12:34 大字

傩神开山像。

木雕傩狮面具。

盘古木雕图腾。

■马贵希文/摄

如今在桂林,人们讲起桂剧、彩调、文场、桂林渔鼓,基本都知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人甚至还会唱上几句。但问起桂林傩,多数人都感到很陌生,看到“傩”(nuó)字也不会读,还有的人干脆有边认边,将“傩”字读作“难”!

九百年前桂林傩已闻名天下

傩是古老的习俗,由巫者戴面具驱鬼除疫的仪式。桂林傩最早大概是汉、唐时期的中原军队带来,但无文字记载。倒是宋代的三位文人,为我们留下了记录:

陆游《老学庵笔记》(1111年———1116年)记载:“政和中大傩,下桂府进面具,比进到,称一副,初讶其少。乃是以八百枚为一副,老少妍陋无一相似者,乃大惊。至今桂府作此者皆致富。天下及外夷,皆不能及。”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1175年)中提到:“桂林人以木人面,穷极工巧,一枚或值万钱。”

周去非《岭外代答》(1178年)记载:“桂林傩队。自承平时名闻京师,曰‘静江诸军傩\’。而所在坊巷村落,又自有‘百姓傩\’。严身之具甚饰,进退言语,咸有可观,视中州装队仗似优也。推其所以言,盖桂人善制戏面,佳者,一值万钱,他州贵之如此,宜其闻矣!”

可见九百年前,桂林傩已闻名天下:

1.桂林的“静江诸军傩”和“百姓傩”已名闻京师;

2.桂林傩的服饰和表演“咸有可观”,“优”于中原戍边军队;

3.桂林傩的面具“穷极工巧”,令世人“大惊”,特别精致美妙的一枚“值万钱”,“作此者,皆致富”。

至明代桂林傩仍十分活跃。《桂林郡志》记载:“凡有疾病,少服药,专事跳鬼……以假面具杂扮诸神……”

清乾隆《桂林府志》有:“临桂、灵川、兴安、阳朔多祀令公鬼……又武婆,谓武则天也。”

据桂林文史资料记载,1946年为庆祝抗战胜利,平乐县在县城设傩坛、布道场,做了三天三夜的祭祀活动,热闹的“场面空前绝后”。

解放初桂林傩曾赴南宁参演

1953年2月22日至28日,广西省第一届民间文艺观摩会演在南宁举行。桂林市有24名代表,而南宁、柳州、梧州、北海四市合计也是24名代表。桂林市参加会演的节目中有《纺纱娘》、《游船》两部跳神(傩舞)表演,其中熊绍猷表演的跳神(傩舞《纺纱娘》荣获个人优秀奖。

《民间艺术的宝藏———广西省第一届民间文艺观摩会演节目形式简介》中介绍:“跳神”流行在桂北一带农村中,旧社会时每三年一届在立冬前后三天演出。表演时演员戴着代表各种神的木制面具,某种神用某种曲调伴奏,如“二郎神”“三姑神”等三十六神七十二面相。伴奏用鼓乐,大鼓及笛子,不用弦乐器,舞姿和伴奏曲具有特殊风格,近似古典舞蹈,因过去专为拜鬼拜神和神打交道,故没有被重视。

时任广西省文化局局长周钢鸣在《挖掘整理和改革发展民间艺术———1953年3月本省第一届民间艺术观摩会演大会上的总结报告》中,用大段的篇幅重点介绍桂林傩:“跳神”,这是在民间较为原始的舞蹈形式。会演中桂林市的《纺纱娘》、《游船》、北海的《老杨公》和壮族的《明灯舞》、南宁师公戏的《架桥》,基本上属于跳神的类型。这种形式的发源,多半是戴着面具来模仿和表演劳动人民的劳动节奏。《纺纱娘》就是保存这种原始舞蹈艺术的形式之一。但后来的演变逐渐被宗教、迷信等所利用。在各地区的道师,他们进行迷信的所谓“法事”之前,首先要表演几段歌颂历史传说中人民所崇敬的人物,以招徕群众的爱好,然后才进行所谓的迎神送鬼的迷信勾当。可是各地跳神的故事和形象是不一致的。这是由于各地的道师根据各地人民生活情况和要求,和他们所崇拜的传说中的劳动祖师和神话,而跳演出不同的故事传说的人物形象。从这次会演的几种跳神类节目中我们就看到,如《老杨公》的跳神形象就是表现海上一个不怕艰苦、勤劳勇敢的老渔夫形象。《纺纱娘》的跳神形象,就表现出一个种棉、纺纱的古代辛勤劳动妇女的形象,音乐是很悠扬的。《游船》的舞蹈和音乐,表现出柔美与粗犷雄猛的节奏。

省城会演成功是基于桂林傩自古以来在乡村的普及与活跃。那时候,村村有祠堂(也称老屋、众屋),有祠堂必定有傩班做祭祀科仪。这种驱疫酬神娱人的活动,传承和普及着社会的公序良俗,促进民族团结,村民友爱,家庭和睦。人们诚信向善,勤劳致富,爱家爱国。但是,后来在历史运动的冲击下,桂林傩销声匿迹。

桂林傩文化之丰富让专家感叹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民歌集成·广西卷·桂林分卷》编写组纪松龄等人,深入市郊、临桂、阳朔等地,对桂林傩的风格特点进行调查后认为:

一、桂林傩是以酬神还愿为目的的仪礼民俗。它的主要功能除了酬神还愿外,也有保留祈雨、驱邪逐疫、化灾求财、结婚求子、亡灵投生等内容。而酬神还愿是最隆重的喜庆活动,活动当天总会摊贩集市、村民云集、亲友聚会、热门欢乐。

二、桂林傩是一种老百姓的娱乐活动。它的形式逐渐由舞到戏的转移与丰富,既有山歌、彩调、零零落、莲花闹,还有桂剧、文场等艺术表演,演绎盘古、伏羲、鲁班先祖,还有雷公、土地、观音、三清等道、佛神灵,还有孟姜女、广福王、武则天等人物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三、桂林傩将面具形象与人物表演高度统一。面具分别呈现肃穆、和善、喜悦、诙谐、凶恶各种造型,表演者根据戴上的面具演绎真、善、美、丑、恶的形象。尤其是二、三层面具带来的变脸,饰者的角色跌宕起伏。

在桂林市文化局、音协的组织下,朱克坚、马永忠、徐承翰不懈努力整理印制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桂林分卷》油印本,收集了桂林傩三十六神的音乐和唱词,为桂林傩保存了珍贵的资料。

在桂林地区文化局的组织下,韦模材等人收集、整理的《中国民歌集成·广西卷·桂林地区分册》油印本中,也为桂林傩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史料。

1984年7月,恭城县刘少仁发现《梅山图》画卷,为桂林傩增添了神奇的魅力。而莫纪德《梅山图注》更是锦上添花。

2015年,钟仕聪《桂林百姓傩》一书问世,为桂林傩作了全面的诠释。

近几年,我同余福洲、魏富赐到桂林各县乡村进行田野调查发现,桂林傩仍在青山绿水间顽强生存,在阳朔县福利镇龙尾村、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洗脚岭老冲、兴安县莫川乡保林村、灵川县灵川镇周家岭、大河乡上窑村……正是这些村民的热爱与坚守,桂林傩得以生生不息!

2017年11月底,我受桂林旅游学院老师钟琪之邀,陪同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麻国钧,国家京剧院编导、故宫博物院博士后池浚等人到阳朔、恭城、临桂、桂林博物馆考察,调研桂林傩文化。他们还到市民家中鉴赏傩文化藏品。麻教授是中国傩戏研究学会法人、副会长,三十多年来足迹遍及全国和世界各地。当看到市民收藏的傩文化老物件时,他十分感叹:想不到桂林有这么多的傩文化老物件;想不到如此多的傩文化老物件竟是个人收藏;想不到这些傩文化藏品将能填补中国傩文化研究的不少空白。麻教授不解地说:近些年你们桂林傩文化研究为什么没见在全国和国际的傩文化研讨会上发表论文和研讨发言呢?

俗话说,赶得早不如赶得巧。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而桂林傩可以为“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民向上向善”发挥很好的作用!如此我们可以展望,桂林傩或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新闻推荐

彰泰·欢乐颂

价格:高层均价5600元/平方米,洋房均价6900元/平方米动态:72~140平方米两房至五房在售地址:临桂区西城大道莱茵生物南侧推荐理由:彰泰·欢乐颂位于临桂新区西城大道,占据临桂新区中心位置。小区在...

临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临桂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