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瑞:游走在近代史的风口浪尖
大英博物馆藏晚清中国时事画《台湾官绅会议不允割地》。(资料图)
■林志捷
近代桂林人李秉瑞是历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少年得志,成为晚清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却因清廷办洋务的指导思想局限,未能获得施展抱负的舞台;甲午海战后台湾沦陷之际,他主动请缨渡海,在台湾乙未抗日政府中担任要职,参加了八卦山决战。清末宪政运动中,他再次复出,以咨议员身份参与了辛亥革命前后的种种变革。民初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他斡旋于粤桂两省军人之间谋求和平,为粤军驱逐旧桂系赢得时间,给孙中山重返广东,就任“非常大总统”之路充当了开路先锋。遗憾的是,李秉瑞的传奇人生却戛然而止,就此被历史尘封。
游历西洋遭遇冷遇
李秉瑞,字福云,号体乾,咸丰六年四月十五日生于临桂县城(今桂林市区)十字街一带。其父李振懋,号春麓,国学生,正六品概授承德郎,诰封中宪大夫,礼部主事加四级。母亲丁氏,国学生丁近礼的第三个女儿,诰封太恭人。李秉瑞排行第四,在叔伯兄弟中又排行十六。
李秉瑞幼年聪慧,13岁便考取童生,16岁考取秀才,光绪五年(1879)李秉瑞考中己卯科举人。光绪九年(1883年),进北京参加会试,考中癸未科三甲进士。光绪帝钦点李秉瑞以“学习主事”进入礼部实习工作。
清光绪十三年闰四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1887年6月12日至13日),北京总理衙门所属的同文馆(近代中国最早的外国语学院),举行了一次严苛的考试。参加考试者主要是中央机关“六部”的青年官员。参加考试共54人,考试结果,初步录取28人,最后由皇帝钦点12人,其中有两名来自广西桂林府的进士———礼部学习主事李秉瑞,户部学习主事金鹏。
考试的目的是朝廷选拔优秀人员,出国考察,称“游历使”,这是有史以来中国官方第一次大规模派官员出洋,睁眼看世界的盛举。
12名“游历使”,按两人一组,分6组往全球21个国家,开始了为期两年的考察活动。李秉瑞与江西人程绍祖搭班,负责考察德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丹麦等国。
海外之行并不顺利。当时担任清廷驻俄、德、奥、荷兰四国大臣的是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洪钧(1839—1893),洪钧“之为人,骄贪忌刻”,就连他的随从都对他充满怨言。李秉瑞等人到达德国后,洪钧处处刁难。要求支取薪水,他说你先用自己的私房钱吧,选择游览之处,他则处处设卡,这也不准去,那也不准去。更有甚者,还禁止使馆的工作人员与游历使沟通交流。李秉瑞与程绍祖到德国不久,洪钧便催促他们赶紧离开,二人气呼呼前往比利时,发誓再不回德国了。这位洪钧大人是典型的传统官员,即便身处欧洲,在中国对外交流史上也没有做出多大成就,倒是伴随他身边有个所谓的“大使夫人”名叫傅彩云,即是庚子事变中名声大噪的一代名妓———赛金花。
两年后,李秉瑞回到祖国,官阶由六品学习主事升为四品礼部主事,这个职位勉强算是一份有外交性质的工作。他曾致函李鸿章,请求为北洋效力,《李鸿章全集》收录有“复四品衔礼部李秉瑞”信函一则,李鸿章以“此间人满为患”拒绝了李秉瑞。清末《国闻备乘》有《李文忠滥用乡人》一文,道出真相:李鸿章任人唯皖籍,“北洋军中外省人几无容足之所。”
请缨渡海乙未抗日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台湾地位岌岌可危,守备紧张。就在这个紧要关头,1895年二月,李秉瑞主动放弃了礼部舒适的闲官,南下渡海登岛,请缨报效,承担守土职责。三月二十三日,清廷与日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时任台湾署理巡抚(代省长)为灌阳人唐景崧,是一位有骨气的官员,他公然违抗朝廷要他交割台湾的圣旨,在台湾民众支持下,组织抗日政权,成立了“台湾民主国”,改巡抚署为总统府,唐景崧被推举为“伯理玺天德”(总统),刘永福任副总统,史称“乙未抗日”。
在“民主国”这个战时临时组合的政府中,李秉瑞担当的角色非同小可,他出任了“军务衙门”和“总理内务衙门”的会办(军事、外交的最高长官),充分表达了他个人在政治、军事、外交上实现抱负的愿望。
遗憾的是“台湾民主国”成立十天中,面临着外敌强悍、朝廷施压、军中内讧等困境。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唐景崧迫于朝廷压力,不得已撤离台湾。李秉瑞则与刘永福一道,转到台南继续作战,参与了保卫彰化的“八卦山决战”,彰化失守后,李秉瑞渡海回到内陆。
新闻推荐
经过改造后,园林植物园厕所外观和周围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记者滕嘉摄法国地中海俱乐部桂林愚自乐园度假村的喀斯特风格公厕记者唐侃摄鲁家村码头的公厕前临水后靠山,景色优美。记者游拥军摄...
临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临桂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