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幸福指数
俯瞰临桂楼市。自“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战略实施后,临桂新区迎来了“一路向西”的开发热潮,区域面貌日新月异。 桂磨安居小区是桂林公租房的代表。 华御公馆是桂林市第一个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图为行业领导和专家在项目三星绿色建筑体验馆参观。
Text/周彧喆 Photo/方嘉
三十年风云变幻,世界人居日设立三十年来,中国房地产业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桂林房地产业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孕育萌芽,经历了起步、探索和发展、壮大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公房到私房、从分房到购房、从购房到换房、从蜗居到享受……经过三十年的积累和发展,城市居住条件不仅得到了极大地改善,而且房地产也成为有效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忧”到“优”的转变
居者忧其屋
新中国成立初期,桂林市居民的住房状况可以用“居者忧其屋”来形容。城镇居民住房破旧,有数据显示,1950年桂林市房屋居住面积仅有38.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还不到4平方米,解决住房的压力很大。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和“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思想,房地产只是“有计划按比例”的住宅建设,且无偿低租福利分配,只有投入没有产出。那些年城镇住房的紧缺状况,稍上年纪的人都记忆犹新。
居者有其屋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80年4月邓小平“关于住宅问题的谈话”发表,明确了住宅的商品化发展方向。
1982年12月,桂林首家房地产开发企业——中房桂林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桂林房地产业搭上了住宅商品化的“快车”。随后的30余年,桂林房地产开发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截至2016年末,桂林市开发企业数量已达近400家,较上世纪80年代中期增长了40余倍。房地产行业从零起步,由弱变强,从低层次到高品位,迅速发展壮大。
随着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也迅速得以改善:住房面积不断扩大,住宅的更新换代正在加快,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1990年,桂林市人均居住面积仅为5.83平方米,绝大多数家庭仍租住公房。20多年来,桂林市的住宅建设迅速发展,2015年,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38.1平方米,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
居者优其屋
伴随着桂林市民居住面积的增加,居住功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从以前的一房一厅、两房一厅,发展到三房两厅、四房两厅、复式、大平层、别墅等等。现代住宅的户型设计更加以人为本,不但充分考虑了居住者的需求,更强调居住的舒适性、人性化设计;而且与周围的城市景观、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融合在一起,扩展了住宅空间的外延。
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带来了居住区域的改变。过去桂林人都愿意住在市中心区域,认为那里是城市之心。如今东南西北各个区域住宅林立,以前的小院落小胡同被一座座高楼所代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2007年,随着“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战略的实施,临桂新区更迎来了“一路向西”的开发热潮。众多开发企业涌入这块热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临桂也成为桂林人向往的居住新热点。
曾几何时,住房只是针对居住需要,毫无品质或品位可言。如今楼盘的品牌、户型、园林、配套、居住氛围等方面都成了人们买房考虑的因素,购房者对房子的需求也从单纯的居住向休闲、生态、人文、投资等多方面转变。房地产业的发展,让桂林人的居住观念跨上了新台阶,开始与一线城市全面接轨。
建得万千广厦暖民心
构建住房保障体系,最终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中低收入、“夹心层”的住房困难家庭及来桂林稳定工作的新市民居者有其屋。近年来,桂林市不断加大力度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分配,努力打造保障性住房的桂林模式,基本实现低保家庭的“应保尽保”,共同构建多渠道住房保障体系。
一幢幢多层住宅排列整齐,楼房内的房屋户型通透、光线良好,小区环境优美,所有户型都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阳台、卧室、客厅,并且进行了简单的装修,获得入住资格的家庭可以拎包入住。小区还配套建设有托儿所、文体活动中心、非机动车停车位、便民小超市……这是位于桂林市七星区桂磨路旁的桂磨安居小区,而这仅仅是桂林公共租赁房配租工作的一个缩影。2008年以来,桂林已有十余万户家庭通过各种类型的保障房,让安居梦成为现实。
安居,是每个百姓的梦想。桂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把建设好、管理好保障性住房,实现中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这一目标作为事关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2016年以来,桂林市全面推进保障性租赁房的配租工作,努力让更多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居者有其屋,基本实现了低保家庭“应保尽保”。
截至2016年末,桂林市累计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住房20845套,任务完成率100%;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9155套,完成年度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6000套目标任务的152.58%;分配入住保障性住房10632套,完成年度5000套分配入住目标任务的212.64%;全市年度累计新增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391户,完成新增住房租赁补贴900户目标任务的154.56%。
绿色建筑是“优居”的代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生活方式与环境资源的冲突日益加剧,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原有的城市发展观及价值取向,不得不考虑整个城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于是,绿色建筑应运而生。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发展绿色建筑,是顺应国家发展战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之举,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而且也成为降低能耗、治理扬尘、减少雾霾、改善气候的直接、有效措施之一。
桂林市住建委在绿色建筑推广过程中,注重抓好顶层设计,根据桂林市的实际情况编制了《桂林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2013-2020)》、《桂林市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桂林市绿色建筑实施细则》等指导性文件,对桂林市绿色建筑发展进行合理规划。针对雾霾在国内部分地区肆虐的现实,为了减少建设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市住建委还专门制定了《桂林市建筑业绿色施工管理办法》和《桂林市建筑工程绿色施工实施细则》,目前正在审核修订中,很快将正式实施。
除了政策保障、技术支撑和资金奖励外,市住建委还扎实地开展了系列宣传培训工作,让社会各界了解绿色建筑。2013年以来,市住建委先后举办了“桂林绿色建筑年启动仪式”和“绿色建筑年年中工作会议”;组织了多场绿色建筑技术讲座和智慧城市建设专题讲座,组织桂林市部分房产企业前往东莞、深圳、上海、北京等地考察、学习,促进了桂林市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开发中加大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和运用。目前绿色建筑理念已在桂林市落地生根,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投身这一变革的浪潮。家乐·华御公馆已成为桂林市第一个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冠泰·城国是桂林市第一个智慧社区;桂林国奥城入选“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试点。
一系列得力的措施,确保了绿色建筑在桂林的普及和推广。截至目前,桂林市获得国家住建部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共11项,其中三星绿建项目2项,二星绿建项目6项,一星绿建项目3项,项目总面积149.2万平方米。
结语
改革开放30余年,桂林房地产早已与城市变迁水乳交融。30年来,市民从“忧其屋”到“有其屋”,直至如今的“优其屋”。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居住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冰冷的建筑,到舒适的居所,再到温暖的家,房子定义的变化恰恰是桂林城市发展的最佳折射点,也是中国推动世界城市日、世界住房日的最佳落脚点。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苏文娟)从清晨5点半,调整到清晨6点15分,45分钟的延迟,却是市民上班路上的一路明亮护航。昨天上午,市民蒋连香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上班再也不用摸黑开电动车了,感谢‘金点子\’工作组为市...
临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桂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