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街古镇:古驿道上的文化明珠

桂林日报 2020-05-26 08:24 大字

古镇“三街”之一的东街。记者刘健摄

同时悬挂五块匾额、拥有四个户对的全家大院。记者刘健摄

“镇南门”如今是三街镇最受欢迎的古迹之一。记者刘健摄

在陈家大院内,陈胜息老人和庾亚洲聊着过往的历史。记者刘健摄

残存的湘桂古驿道。(三街镇供图)

核心阅读

三街古镇位于灵川县城正北面,距桂林市25公里。古时,三街地处湘桂古驿道要冲,作为楚粤往来之地,文人墨客南来北往,给地方带来了中原文化,也让古镇一时人文蔚起。同时,不断繁盛的文化也让古镇民间艺术活动久盛不衰。

三街作为灵川县治所在地长达1300年,建成东南北三条街道,街巷整齐严谨,城池规模恢宏,故称为三街。在三街先民的艰辛建设下,留下了诸多文化古迹,古镇也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桂北首邑。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三街古镇,怀古、探古。

□本报记者刘健

沟通楚粤,中原文化在此落地生根

三街古镇里一条笔直的大道直通城外,消失在村子里的现代建筑之间,又在不远处“现身”,直穿而过。一时间,有恍如隔世之感。记者拜访了居住在古镇的民俗学者庾亚洲。经他介绍,记者得知先前看到的“大道”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湘桂古驿道。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修建驿道一直到民国十六年(1927)修筑桂全公路之前,从湖南进入广西,主要是通过湘桂古驿道。而在古驿道上的三街古镇,也凭借交通优势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这条驿道虽然现在看起来不起眼,在历史上的名头可不小。可以说,这里就是三街古镇‘存在’的密码所在。”听记者说明来意以后,七十高龄的庾亚洲热情地带着记者再走了一遭古驿道。在他的逐一讲解下,眼前的景致逐渐变得相熟。

“相传早在春秋时期,就已修通了由今湖南到桂林的楚粤通道。秦始皇三十三年开始,将原来的通道修成驿道,仍然是从永州进入全州黄沙河,然后经兴安、灵川到桂林。”庾亚洲介绍说,桂林在那时候是广南西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来又是广西的省会,广西简称“桂”,湖南简称“湘”。为此,后人将当年这条通道称为“湘桂古驿道”,全长326华里。

记者看到,虽然现在的驿道已经不成规模,而且多隐没在杂草中,但还是能从宽约1米的“黄糖砖”路面依稀看出古道上曾经的车水马龙。

在古驿道上,记者看到不少留存下来的桥梁、渡口等文物,虽然古旧,仍显现出饱经沧桑的“生命力”。从古驿道一直走进古镇,沿途可以见到非常多的碑文石刻,讲述着古镇文化的繁荣。

“古镇地处楚粤往来之要冲,驿道建成后,中原人到这里来做官、经商、讲学,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留在三街定居繁衍。”庾亚洲告诉记者,驿道当时主要包括陆路和水路两道,两条驿道都要经过三街,对当地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乃至岭南地区的社会发展,都起到过重要作用。而且当时古镇还兴起“义学”,后来更名的“文笔书院”都是当地士绅、民众义捐所建,而且不收取任何费用,让贫困之家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也能入学读书,从而使古镇一时人文蔚起。

“古镇为中原文化南传必经之地,无论是战乱时期北方汉族移民南迁定居,还是太平时期中原先进文化的南传教化,都能得风气之先。”庾亚洲介绍说,历史上三街曾是壮瑶杂居,自南北语言、文化交流逐渐成势后,三街古镇便以学风鼎盛、科举入仕、风清气正著称。

“我家就是元代从山东青州府迁徙而来。先祖庾念一当时到南宁当官,任期满后,在回原籍的途中路过古镇,就留了下来。”庾亚洲告诉记者,这类情况在当地十分常见,古镇文氏子孙相传就是文天祥的后代,还有陈氏先祖也是从湖北大冶到桂林做官,最后落户三街,至今还留有文家大院、陈家巷子等中原大族迁来的聚居地。

在古镇的一块石碑上,还记载了古镇学宫(又名文庙)的修建历史。学宫自元代迁到古镇东街,此后就没再迁移。在明代到清代500多年间,官府曾重修学宫18次,平均每30年一次。

“历史上,在古镇学宫读书的士子有数万人,其中考中举人的有几百人,考中进士的有11人。这其中不乏欧阳辟、全赐、易凤廷这样的三街籍的学子,高中进士之后,在历史上名垂千古。”庾亚洲介绍说,如今在古镇全家大院内,还能见到一户人家同时悬挂“武魁、文魁、进士、经元、绛人献瑞”五块匾额的壮观场面。

畅游古镇,记者看到,不少古建筑的风格上都留有鲜明的科举痕迹,在许多建筑木制门楣上有两个和四个的户对,有的门前还留有成对的旗杆石。此外,三街古镇人遵循“义”理,亦是文化交融和历代传承的的风尚。在古镇里有义井、义井坊、义学、忠孝节义祠、忠勇节义之墓、东街平民普济义仓等等,无不彰显着一个“义”字。

近1300年县治所在,打造出三街六巷的古老格局

如今所见的三街古镇始建于明代,是广西保存比较好的古县城之一。自公元662年(唐龙朔二年)朝廷决定设置灵川县起到1954年止,近1300年间,三街一直是灵川县县治所在地。也正因如此,三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桂北首邑”。

“古城墙周长四百二十五丈,宽一丈三尺,高一丈六尺,设有五个城门,东门叫东胜门,西门叫西化门,南门叫镇南门,北门叫拱北门。它们不仅在过去起到防御的作用,而且也是县城辉煌的见证。”庾亚洲介绍说。

在古镇镇南门,记者看到,虽然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但古城门依然坚不可摧。城门旁的城墙已经有坍塌的地方,许多青石滚落在地,露出古老的泥土墙坯。在城门拱洞中,三三两两的老人正在乘凉,听闻记者在采访,纷纷对记者讲起了自己和古镇的故事。

“听以前的老人讲,最开始古镇城墙修建是用板筑的方法,把土拌上石灰干打起来的。后来年代久远,城墙出现过垮塌,所以官府和老百姓又一起出钱,在泥城墙外包了一层青石。”古镇老人全老伯告诉记者,他家祖上就曾经烧过石灰窑。当时三街共有48座石灰窑,大家一起建城墙的场面很宏大。

“无论从哪个城门进古镇,都会第一眼看到位于最高处的县署所在地。当时有歌谣是这样唱的:灵川县城有五城门,三街六巷九井十二坊,五虎伏一羊,三狮赶一象。就是说,当时县署是建在位于城中世称“五虎”中最高的一座虎地,坐南朝北,象征权力至高无上,虎虎生威,威震八方。县署门前,是东、南、北三街会聚点,也是三条街的最高处,宛如三条巨龙在聚首。”庾亚洲告诉记者,过去站在县署所在地,一眼便能望到远处的尧山,视野十分开阔。

如今,这里也是三街镇政府所在地。在政府大院内,还留有一座1952年重新修建的老县政府楼。在老县政府楼内,能看到复原的县长办公室和秘书室,以及部分陈列的老物件。

“我们这里分东、南、北三条街道,分别建于过去县署所在地的东、南、北三个方向。不光是老百姓居住在这三条街上,当时官府的附属机构、公共设施、商业网点和民间兴建的寺观、庙宇、祠堂等,绝大多数也都建在这三条街上,所以我们这里才叫‘三街’。”在镇政府大院内纳凉的退休老干部告诉记者。

“我们工作之余喜欢结伴去各个古镇游览。这次我们来到三街古镇,先是到了东街的文庙、东胜门、全家大院、文家大院,然后又走过南街的经元坊、进士坊、布政分署、杨家大院、陈家大院,最后还看了北街的拱北门、文笔书院、义井、欧阳辟故居。我感觉和其他以聚居为主的古镇不同,三街古镇的布局更为宏大,很明显就能感觉到这里曾作为一个完整的行政中心,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走下旧县署所在高地后,记者遇到了在桂林从事文化出版行业的刘女士和谢女士。她们告诉记者,游览过后,让人觉得这里的古意更加“严谨”,就像走进了一座气氛庄重但又不失生活气息的大博物馆。

“我家祖上全秉忠,是三街最后的举人之一,当时以试用知县分派广东任用,后来回到县里,在县衙内担任议事会长。”在古镇全家巷子内一座古宅中,70岁老人全服生告诉记者,从那个时候流传下来的说法看,在县衙内当差的大多数官员也会涉及务农和经商,日子过得和古镇上寻常老百姓没有太大的差别。

“随着人口的不断发展,所需住房不断扩大,为此在建成东、南、北三条主街道的基础上,各条街道又相继建成了以住地和姓氏命名的全家、黄家、张家、陈家等六条巷道。”在庾亚洲的带领下,记者走进陈家巷子,在一幢廊房相接、青砖青瓦的大院内,见到了三街历史上有名的富商陈云祥的后人。

“当时陈云祥通过耕商立家,积攒得家财万贯和粮食千担。日本人入侵后,为了不把粮食留给入侵者,他就打开粮仓叫乡亲们把粮食分掉。一个月的时间,他就几乎把家财散尽了。”今年76岁的陈胜息告诉记者,后来家族里很少再有经商的人,大家都以种田为生。

“古镇作为灵川县治的所在地,长达1300年。街巷整齐严谨,为日常生活用水之便,各条街巷的居民们在各自居住的街巷中间自凿自掘建起了姚家、郭家、宅里、南寺、苑家、义井、张家、兴隆和陆家等9口井。故此,从明代中期之后,古镇即有三街、六巷、九井的习称。如今,三街六巷九口井仍基本上保留完整。”庾亚洲说。

采访中,有古镇居民正在汲取井水。他们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家家户户都装上了自来水,但大家还是习惯打井水用。

歌舞庆升平,古镇民间艺术持续繁荣

在明代,一位叫冉庸的官员在《谪居灵川》诗中用“唱歌跳鬼家家重,击鼓招宾夜夜欢”来形容当时古镇民间文化的繁荣景象。到了清光绪年间,时任宣城书院山长的苏禾村也感叹过“城内‘户半鸣琴,人争讲艺’”,就是当时古镇民间文娱、文化生活盛况的写照。

据三街镇老年协会的老人们介绍,古镇有演桂剧、唱彩调、耍玩字、打渔鼓、调狮子、舞龙灯、走牌灯、划旱龙船、踩高跷以及八月十五祭神跳傩舞等多种多样的活动。

“相传三街清末就已经有人在唱彩调了。我知道的彩调班子是古镇马路街人朱玉金于新中国成立初创建的,三条主要街道都有人参加,我也是其中一个。”今年83岁的秦初成老人说,他们不仅在过年、闹元宵和中秋节有演出,还有讨媳妇、做寿办喜酒,办事人家相请,彩调班子也会前往助兴。

“重大喜庆节日,古镇各条街道都会提前动员、组织排练,到时将本街历来表演的传统节目拿出来表演,尤以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最为热闹。其中有东街舞狮子、耍牌灯,南街踩高跷、扒旱龙船和耍牌灯,北街舞龙灯、耍牌灯,马路街抬‘古事’、踩高跷,还舞过草龙。如果是各条街自行上街开展文艺活动,则基本上是从本街表演起,然后到其他街巷表演一遍,既是表演,又是给街坊拜年。”秦初成说,他很喜爱表演,每次只要他一出场,就会吸引很多街坊,大家都喜欢看他表演。

“我们东街的强项就是舞狮,舞狮需要力气大,所以以年轻人居多。现在每逢过年过节前,我们都会组织排练,那些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也会特地回来参加。”30岁的小文告诉记者。

“听老人说,以前各条街道的文艺队伍在东街文庙前集中之后,按街道排列,浩浩荡荡从东街上到县署,再从南街走上湘桂古驿道,沿马路街,然后朝东走凤凰街,再转回东街。那时候老百姓还会夹道欢迎文艺队伍,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小文说,现在气氛虽然没有以前那么热烈,但也很能鼓舞人心。

“我是亲身经历过的。那时候白天舞狮子、踩高跷、扒彩船,晚上调龙灯、耍牌灯,又唱桂剧或彩调。如今,除唱桂剧、抬‘古事’和踩高跷没有继续表演以外,其他节目仍然会每年按时上演。”秦初成说,虽然他已经83岁了,但每年他都会参加这些活动,今年也不例外。

新闻推荐

灵川力争创城相关考核7月31日前全部达标

本报讯(记者梁亮通讯员吕国慧)日前,灵川县召开专门会议对创城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全县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力争相关考核在2020年...

灵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灵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